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建安 《北方法学》2009,3(3):111-121
通过对有关企业劳动规章法律性质各学说的比较分析,认为企业的经营需要与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是决定企业劳动规章法律制度的两个基本因素,故提出“修正的根据二分说”的观点,主张企业劳动规章系由基于劳资双方合意的契约发挥效力部分和基于企业经营管理权产生、法律赋予其约束力的部分构成;进而对我国现行企业劳动规章法律制度,尤其是《劳动合同法》第4条中劳资双方权利失衡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分析当前学界关于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各种主流观点,将"劳动行为"、"劳动力"和"劳动条件"作为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在理论上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本文提出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应当涵盖"劳动行为"和"劳动力"的观点。确立双重客体理论,对其理论的合理性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利于理论的创新和劳动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劳动法律关系的界定关系到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当前我国劳动用工方式多样化,劳动关系复杂化,在劳动法和相应法规对劳动法律关系的界定没有明确规定,理论上也未形成统一认识的情况下,应当依据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并结合我国劳动法律规范对劳动法律关系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劳动法》在用工制度方面对劳动者保护的力度不大,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规的成本不高。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压力下,作为弱势的劳动者为求得一份工作,有时只好委曲求全,只能"随行就市",最终导致劳动关系紧张,劳动争议数量大幅增加。本文就我国当前的劳动用工和劳动关系现状进行分析,并阐述了改进状况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劳动法律关系的界定关系到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当前我国劳动用工方式多样化,劳动关系复杂化,在劳动法和相应法规对劳动法律关系的界定没有明确规定,理论上也未形成统一认识的情况下,应当依据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并结合我国劳动法律规范对劳动法律关系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6.
论《劳动合同法》对劳资双方权益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是一部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发展需要,反映广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要求,体现更好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的重要法律。本文以《劳动合同法》在江苏的实施情况来分析该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劳资双方权益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 一、法制建设与劳动法体系在法制建设中,每一法律部门的形成和建立都不是封闭的、孤立的,而是社会关系对法律调整的观客要求。在调整劳动关系方面我国制定和颁布过一些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使劳动工作有法可依。但这些法规主要是应急性的,而且不能形成完整体系。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完善我国劳动立法体系的问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劳动管理工作中,过去比较强调行政手段而忽视法律手段。但是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  相似文献   

8.
集体劳动关系的法律目标及规范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劳动关系是以个别劳动关系为基础,以团结权为保障,以集体谈判和缔结集体合同为核心的社会关系。集体谈判权是集体劳动关系的价值中枢。我国法律对集体劳动关系的调整目标应是促进集体协商,平衡劳资利益;完善劳资纠纷处理机制,和谐劳资关系。实现此目标,应完善劳资双方主体人格、规范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完善集体劳动争议的法律程序等方面,使我国集体劳动关系全面进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9.
赖长鸿 《现代法学》2002,24(5):154-158
我国现行劳动法律体系存在着形式上和内容上的缺陷。因此 ,应在探析其价值内核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劳动法律体系。该体系应包括 :劳动力市场主体法、劳动力市场秩序维护法、劳动宏观调控法、劳动监督检查法、社会保险法和劳动争议处理法。  相似文献   

10.
杨钱 《法制与社会》2011,(29):295-295
事实劳动关系是我国现行劳动法律制度下特有而普遍的现象,我国相关法规缺乏系统性和明确性,造成了劳动争议持续发生。本文将探讨事实劳动关系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私自在校外兼职与大学生勤工助学、实习的内涵明显不同;大学生兼职是大学生的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劳动资料相结合的劳动过程,是一种由用人单位控制的为他人劳动,在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了由劳动法调整的劳动法律关系。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权益,特别是其劳动报酬权利和劳动过程中的人身伤害赔偿权利应当受到劳动法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2007年6月29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劳动合同法》终于在历经四次审议后表决通过了.这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是值得欢欣的事情.《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为劳动关系的调整提供了必要的法律支持,其开宗明义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更是为广大劳动者撑起了法律的“保护伞”.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现实是残酷的,用人单位不惜财力地期望规避法律责任,使得劳资双方不得不又一次处在交锋的对立面上.  相似文献   

13.
许建宇 《法治研究》2010,(11):63-67
在确定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具体类型时,我们应以"涵盖性"、"反作用性"、"概括性"作为判断客体形态的基本出发点。以此标准衡量,"劳动力客体说"、"劳动行为(或劳动活动)客体说"、"主从客体说"等我国当下几种主要的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理论学说均存在着若干不足,极有必要代之以"双重客体说",亦即静态的劳动力、动态的劳动行为均应被视为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表现形态。在客体种类被界定后,我们更应关注和研究双重客体自身的特殊性,以及这些特殊性对劳动法的宗旨确立、权利义务结构、制度设计等方面产生的制约作用和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瀚擘 《法制与社会》2013,(31):271-272
澳门特别行政区是我国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1999年12月 20日回归中国之后,经济迅速增长,成为一国两制的成功典范.轻工业、美食、旅游业、酒店和娱乐场成为澳门的支柱产业,其也因此位列亚洲最发达、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澳门的法律体系深受葡萄牙法律制度的影响,2009年1月1日生效的新澳门《劳动关系法》无疑也浸润有一定的西方制度色彩,本文试从人文主义关怀和法律细化的角度来比较澳门劳动法规与内地劳动法规的不同之处,并为内地劳动法规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的法律构造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劳动合同是雇主与劳动者之间就劳动条件与劳动力的相互给付为内容的合意,其特点在于劳资双方的允诺无法依靠合同的允诺规则获得强制执行的正当性,这决定了劳动合同的法律构造与合同有本质区别,就其功能而言,劳动合同不过是合同的"镜像",并不具备通过劳资个体自由合意达致劳动关系稳定运行的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6.
田思路 《法学》2020,(5):61-75
作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居家工作的一种灵活用工方式,远程劳动一般在解决通勤困难、促进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平衡工作与家庭需求等情况下被使用。作为非典型劳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该制度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国外萌芽,发展至今已渐成规模。我国远程劳动起步较晚,受当下疫情影响才作为复工的应急措施被大规模推广使用。远程劳动具有一定的自主灵活性及较强的技术从属性,在适应劳动关系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趋势中,我国有必要借鉴域外经验,结合本土实际,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以规范此类工作形态。具体而言,远程劳动立法应坚持书面协议、同等待遇及合理监管等基本原则,明确远程劳动者劳动时间、休息休假、工资报酬、职业病与工伤认定、社会保险等的法律适用,尤其需要增强在发生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如重大疫情等)情况下灵活应对劳动关系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特殊时期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秋天 《中国律师》2014,(11):32-33
《劳动法》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部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宗旨,全面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在我国劳动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劳动法》的颁布实施,为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化、劳动关系契约化,统一劳动关系运行规则,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徐建明 《法治研究》2009,(2):101-104
受我国传统就业体制的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方面远落后于时代要求,内部规章制度的合法性、系统性及其落实更是受到了《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规的严峻挑战,滋生诸多纠纷,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本文在分析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探讨防范和规避此类法律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与社会》2006,(1):55-55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省人大《陕西省劳动监察条例》、《陕西省企业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劳动监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理性化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湘凌 《政法学刊》2006,23(6):91-9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而我国现行劳动法对劳动关系范围的厘定过于狭窄,致使许多新型劳动关系无法获得劳动法的全面保护,极大地制约了劳动力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应对其法律调整作出理性化的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