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唐荣双 《求索》2011,(9):130-132
在道德世界中,道德以纯粹义务为目的,而自然有其个别目的,道德与自然是对立的,但是道德信念要求道德同一自然,义务同一现实,和谐而不是对立才是道德世界观的根本要求。道德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如何实现社会至善和个体至善的问题,道德行为是道德与自然和谐的中项,道德与自然的和谐只是一种设定。  相似文献   

2.
论自然价值规律曹山河长期以来,由于对自然价值规律缺乏系统的研究,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许多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看法。有的观点认为,自然价值是纯主观的东西,是人类主体对自然客体的自我表露,而否认自然客体对自然价值的制约作用;也有的观点认为,自然价值是自然之...  相似文献   

3.
运河人家     
俞平伯说过,生于自然里,死于自然里,我们的心情,永远是平静的。一切自然的状态,不加人工的刻意修造,应该都是好的。  相似文献   

4.
王现伟  李全喜 《前沿》2009,(2):102-104
近年来,在人和自然关系上无论学术界还是社会都存在“自然报复论”的思想,把生态环境问题看成自然时人类的报复。文章分析了自然报复论的思想内涵,反思了自然报复论引发的现实问题。认为所谓的自然报复是人类行为后果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彭文民  封永平 《求索》2007,(8):140-142
自然权利”学说是列奥·施特劳斯哲学的核心思想。自然权利的本意应为自然正义,正是17世纪现代政治学说的出现颠覆了古典政治哲学中的自然正义的原始蕴涵,导致了古典自然正义论的衰微,最终是政治和哲学相互扭曲:即政治哲学化、哲学政治化。“自然权利”学说成为当今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哲学源泉,在美国外交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将天然形成的自然材料予以变革、加工、创造出的自然界原先根本不存在的各种自然物。科学技术是人工自然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人工自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可以主要地由“人与自然”的关系状况来表征。我们可以大致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人类社会产生近代科学技术以前,这是人依附自然,受自然界的奴役的阶段。由于仅能制造、使用极为简单的工具,对自然只能进行极微小的改变,故而基本上保持了自然的环境,这一阶段的人工自然属于原始型;第…  相似文献   

7.
张白玲 《中国发展》2007,7(1):10-17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本的忽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树立自然资本观,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基础。然而因自然资本的特殊性,对其核算尚有许多未能解决的难题,这些问题制约着自然资本核算的实施。本文对自然资本要素的产权关系、补偿制度和核算体系等相关理论与实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黄湘燕 《湖湘论坛》2001,14(5):63-65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战略和中国的必然选择。这一全新理念,与传统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区别或不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发展战略目标或发展模式,表明人类对发展问题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是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 一是人类自然观。传统的发展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统治者”,凌驾于万物之上,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支配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对自然进行“改造”,实行“征服”。在这种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发展观指导下,以一种征服者的快意和掠夺者的态度对待自然,野蛮贪婪地开发自然,…  相似文献   

9.
栗英 《青年论坛》2010,(3):75-79
人有自然人性和社会人性两种属性。自然人性先天形成,社会人性后天习得,是人特殊本质的反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偏重社会人性,忽略自然人性。遵循人性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双管齐下,既要重视社会人性,也要挖掘自然人性孕育的巨大能量。  相似文献   

10.
胡新 《求索》2007,(12):145-147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提倡“道法自然”、“惟齐非齐”、“天人合一”,生态伦理学在本质上反映了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强调“人化自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过度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人们在受高科技“恩惠”的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的惩罚,为此,提倡生态文明,赋予“自然”以人文关怀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泰德·本顿和保罗·伯克特关于马克思是否有“自然极限”的思想展开了激烈争论。本顿将马克思思想误判为以生产力为主导的工业主义意识形态,并认为马克思没有自然极限思想。伯克特则通过分析马克思对马尔萨斯的批判,区分马克思人类生产的自然条件,辨析马克思劳动过程的生态调节,指出本顿对马克思的理解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在伯克特看来,马克思所认为的自然极限是在具体生产关系下劳动的边界,人们在这个边界内进行“自然创造”获取财富。而这种自然创造的思想无疑比本顿所理解的自然极限思想更为深刻。梳理反思伯克特与本顿的争论,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自然创造思想的理解,厘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领域的争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刘子和 《黄埔》2010,(1):58-59
余秋雨在《千年一叹·面向大自然》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愿意给文明以新的定位,那么它已经靠向自然一边。人性,也已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以前的对手——自然。”回归大自然是人性所趋,老子和庄子似乎早就预见一切: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相似文献   

13.
美在自然──汤地培训中心设计构思邵红,凌世德"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崇尚自然,欣赏自然的美,赞叹高山流水的神奇和那一泻千里的气势,不仅古人士如此,现代人亦然。美在自然,建筑美亦在自然,在与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  相似文献   

14.
马正应 《求索》2008,(9):125-127
退溪以理为本,一切自然物皆状化育流行,为理之用,因而退溪的自然必然深深地打上道德彝伦的烙印,其自然美是道体的流行发见。除了继承传统的比德思想,退溪还强调从自然山水中体验天理之流行外,注重身心与自然的统一。退溪的“自然”哲学思想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  相似文献   

15.
自由是人的天性,但现实中却由于受到自然等种种条件的限制,人的自由与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对于人类如何实现对自然的自由支配,许多思想家都没能给出答案,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唯物史观实现了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他不仅把自然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而且论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从而为今天制定发展生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使自由支配自然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思想工作》2009,(10):20-20
曾建平在《鄱阳湖学刊》2009年第1期(创刊号)撰文指出,生态文明是一种可持续性的文明。表现在物质层次上,它要求摒弃掠夺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学习自然界的智慧,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和新的能源形式,保证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表现在精神层次上,它要求摒弃对抗自然的文化,抛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王军伟 《前沿》2014,(15):64-67
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通过细究文本,发现霍布斯之所以作出这一断言,究其原因与其对人性的考察所得出的结论不无关联。人天生的不合社会性,人大体上的自然平等,人彼此的竞争、猜疑和爱慕荣耀,人的自然权利,以及人的私己判断,霍布斯通过对人生活在群体中的人性的考察所得出的以上结论,促使他断言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自然状态使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通常理解为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物质力量。简言之,生产力是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并且是存在于人自身之内的能力或力量,它只能附着和依附于人自身或类自身,而不能存在于人身之外。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  相似文献   

19.
王希辉  余平 《前沿》2009,(8):108-111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土家族及其先民积累并创造了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族生态观:即和谐利用自然的观念、强烈保护自然的意识和适度改造自然的思想。土家族生态观的内在结构,是土家族及其先民认识和改造自然历史的再现,也是土家族及其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归纳、总结与凝练。深入分析和挖掘土家族生态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理论,同儒家“和为贵”的管理思想、法家的法制理论相互辉映比照,成为中国传统领导智慧百花园中一枝奇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管理的理论基础是道的哲学。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的基本特征,是自然无为。“道法自然。”道的本性是自然的,离开了自然的本性,道也不成其为道。“自然”的涵义,就是天然、自成、自然而然。詹剑峰先生解释老子的道时说:“凡物莫能使之然,亦莫能使之不然,谓之自然。”道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