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校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关系到女大学生成长、成才与一生的幸福,值得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高度关注与思考。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有其自身特点,从社会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其产生的特殊性,对从人文视角关注在校女大学生的婚恋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呈现出恋爱目的多样化;婚姻与事业并重;对网恋、网上征婚途径的认可;择偶标准多元化;性观念开放与保守并存等特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是与社会变革、就业、网络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要采取多样化的婚恋观教育方式,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婚恋观教育的实效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对广州市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描述了目前女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的基本状况,并对其形成的具体原因进行探讨,提出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和措施,以期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一些问题并表现出新的特点.大学生恋爱与婚姻的统一性正面临巨大挑战、婚恋程式变化明显、婚恋能力不强等现状不容忽视.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迫在眉睫,是学生自身和谐发展、构建和谐家庭、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应切实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统筹兼顾,形成教育合力;以人为本,优化教育方法;加强观念教育,为成功的婚恋“助力”.  相似文献   

5.
湖南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省3所高校230名女研究生的婚恋观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当代女研究生的婚恋观正在发生温和但却深刻的变化。她们的婚恋观表现为恋爱态度认真沉稳,择偶标准注重内在素质,考虑长远发展,择偶方式被动含蓄;注重婚姻的爱情基础,追求高品质的婚姻生活,宁缺毋滥;性观念较宽容开放等。  相似文献   

6.
对山东省8所有代表性的大学300多名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恋爱观、婚姻观、性观念、性别意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影响其婚恋观的因素比较复杂,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来促成大学生科学婚恋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女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女性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她们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大潮下的高校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急剧变化,生活方式逐渐趋于多样化。大学生恋爱也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其良好而又和谐的大前提下,却也有诸多消极问题出现,轻则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倾向,重则影响大学生的婚姻恋爱观。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的分析,结合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运用科学方法,辅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9.
由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贫富分化对当今中国大学生的金钱权力观、事业观和婚恋观产生着深刻影响。应重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和朋辈群体在大学生人生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和措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进行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学生非婚同居现象的蔓延,我国许多高校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可行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统落后。为教育与引导大学生的非婚同居行为,高校应创新思想教育体制,并组织网络社区讨论等活动以开拓道德教育方法,对大学生开展科学的性道德和婚恋观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俄罗斯大学生对玩具的眷眷深情一直难以释怀。玩具在一定意义上缓解了青年人的心理压力,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一旦"成人婴儿化"达到一种病态时,就会出现不敢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期望停止成长和逃避成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婚姻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客观的东西,具有理性、规定性、公开性、稳定性、特别是唯一性等特点;爱情是男女之间的一种心理感受,属于主观的范畴,具有感性、随意性、隐私性、易变性、尤其是多样性等特点.爱情是两性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婚姻是两性关系的一种主要形式;爱情可以超越婚姻,婚姻不能左右爱情.婚姻与爱情的关系决定了一个社会及其成员应该始终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这个基本前提,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婚姻规范.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未来社会的人文品质,他们的心理特点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学习压力、恋爱失败、家庭教育、性格特征、就业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应采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视野下的高职生自信心教育与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信心缺失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高职生自信心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自我认可度差、社会认可度差和心理素质差。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他们施以人文关怀和智慧启迪,在积极肯定和不断激励中唤起高职生的发展自信。  相似文献   

15.
美丽的建构和情爱的痴迷构成温庭筠词叙述女性的两大基本原则,支撑这种原则的是男权制社会根深蒂固的女性观念.温词中女性形象的物态化和病态化反映出封建社会女性的"他者"境遇.  相似文献   

16.
恋爱是大学校园中持续被关注的热点话题,与前几代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表现出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特点。通过对2000例‘90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问卷调查,从恋爱现状、恋爱观、恋爱对象选择、恋爱行为、性心理及其行为等方面总结了其行为和心理表现,并在此结果上分析这一群体的心理特征,找出影响其特征的因素,旨在总结“90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矫正方法,寻求自我改变提升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不同的社会人群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幸福感。青年群体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幸福体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检视可以发现,很多青年人都沉迷和陶醉于自我营设的虚幻幸福感中,内心却非常苦闷。间隔年旅行可以帮助青年人获得幸福感的自我体验,在欣赏大自然的奇绝与壮美中,在与异域人群的接触与交往中,在劳动创造和挫折经历中,在义工和志愿活动中,青年经受着岁月流年的洗礼,把成熟、仁爱与自信熔铸于内心,同时也体味和获取着别样的幸福感受。  相似文献   

18.
爱情主题是中国20世纪女性诗歌创作的第一主题。从20世纪新诗草创时期到世纪后期,女性爱情诗创作从对爱的理性呼唤到情爱的温和抒唱,进而深入到对性爱的神秘探索,直至超越本能的疯狂,实现创造生命本质意义哲学深思,20世纪女性诗歌中最终产生的创作生命的“伟大的疲倦”的雕像,隐示着她们实现本真又超越性爱后的庄严与美丽。这种“人类的思想”正是20世纪女性爱情诗歌的最高境界,它为女性诗歌中这个永恒的话题完成了最美、最神秘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