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省建始县官店镇山青水秀,大山环抱。这里传颂着一个受人拥戴、令人崇敬的名字——刘银昌。他是全国人大代表、建始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官店镇党委书记。刘银昌有一句十分响亮的口号,就是“争当廉政建设的模范”。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行动,写下了一个个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廉政故事。 大山之缘 1950年,刘银昌出生在官店镇一个农民家庭。生在官店,长在官店。大山养育了他,他也把青春献给了大山。参加工作34年来,他一直扎根在官店,多次谢绝组织照顾,放弃进城工作的机会,就是当了县人大副主任,也…  相似文献   

2.
《中国监察》2011,(13):51-51
晒过盐、扛过枪,他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儿子,即使现在穿着皮鞋,但他在自己心里永远穿着草鞋。被人骂、挨过拳,一年查办几十个案子,得罪了不少人,有人问他,图啥?他说,公道自在人心,组织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服从安排就是我的天职。  相似文献   

3.
鞋的故事     
杜书记住进我家那年,我还很小。那天,我和几个小伙伴正在河边挖蚯蚓玩,村长领着一个背着包袱的陌生人向我家走来。我问:“你们找谁?”村长说:“找你家大人呀,在家吗?”我点头说:“在家。”便替他们领路。村长进门后,对我父母说:“这位是城里来我们村蹲点的杜书记,要在你们家住一段日子。”我家出身贫农,父亲母亲又都是热心肠的人,自然满口答应。我更开心,因为这下家里可热闹了。趁杜书记和我父母说话的机会,我好奇地打量这位陌生人。他瘦高个儿,衣着很土气,尤其脚上穿的那双草鞋很显眼。我问杜书记:“你也穿草鞋?”他说…  相似文献   

4.
走进安徽省宿州市铝制品厂,我们被高大的厂房、宽敞的车间、先进的设备所吸引。但是我们看到苏厂长时,不由得惊诧起来。他穿着一身褪了色的中山装和一双松紧口布鞋,他是厂长吗?他能驾驭这个企业吗?他59岁了,都做了些啥?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访了厂里的一些干部群众。 1985年,苏志才同志被任命为铝制品厂的党支部书记兼厂长。这是一个只有20多人、5万元固定资产的小厂。为发展企业,他开始了艰苦创业。原料不足,他就带着大家穿街走巷,收购废品。他狠抓革新挖潜,每年增加产值10多万元。他添置废铝渣回收利用装置,治理…  相似文献   

5.
北宋文学家吴垌《五总志》上有汉文帝刘恒"履不藉以视朝"的记载。 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屦"。由于制作草鞋的材料以草和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藉"。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率。  相似文献   

6.
王长胜  吴燕 《政府法制》2008,(21):30-30
我们走进山西省长治市城区五马村时,一位年轻人戴着一副沾满泥点的眼镜,挽着裤腿,穿着一双沾满泥浆的皮鞋,正在帮助村民改造自来水设施。村民告诉我们,他就是五马村党支部书记张志文。  相似文献   

7.
小偷偷你,偷的就是四个字:显弱露富。 在一个坐满人的会场,小偷进来了,他会偷谁?当然,他肯定不会偷我,因为我穿着警服。会偷小孩子吗?小孩子身上没钱,他肯定也不会偷。谁是他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县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老牛正在办公室接待群众来访,妻子打来电话说,老家那个姓胥的表哥来了,有重要事跟你说。 下班的路上,老牛想起了往事,表哥叫胥根发,小时候他俩好得像一对亲兄弟,他到县城工作后,还常来常往。老牛清楚地记得,表哥上次是两年前一个秋天来的。那时他的儿子胥宏成当村支书,为催交提留款,踢了人,群众告了他。这件事是老牛带人调查处理的。为此,表哥带了不少土特产来说情。那天表哥真切地对老牛说:“表弟,我们兄弟俩是穿开裆裤一块长大的,从小吃了不少苦。今儿个,你在县里当上了局长,我大老粗一个。你…  相似文献   

9.
1995年大学毕业后我整整待了两个月才被分配到一个基层检察院工作。在亲人、朋友眼里,我是一个穿着笔挺制服的女检察官,可有谁知道我心里的无奈,毕业分配的艰难和初入检察院的失落感紧紧包围着我。刚到检察院时,短短几个月就倒腾了三四个科室,也不做具体工作,我像是一个多余的人,后来总算固定在法纪科,上山下乡跑案子。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记得有一次到发案单位了解情况,言谈中和一位负责人争执起来,说着说着他竟然用浓浓的川音冒出一句:“你一个女娃儿家,懂啥子哟。”那一刻我僵住了,思维凝滞在那间飘满烟味的办公室里,…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后,我到灾区去培训警察。有一次吃饭时,一位个子不高、黑胖胖的人和我同桌。他认识我,我不认识他。我问他贵姓,他说姓叶,是某某中学的校长。我一听立刻站起来说:“给你敬个札啊!你是名人哪!”这个人就是被评为“中国最牛校长”的叶志平。我为什么要站起来给他敬个礼?因为在地震过程中,他的桑枣中学,  相似文献   

11.
察言观色     
清朝有个捕快叫曹福善,他和他的师父都很善于观察人的行为举动,从而破获了不少案件. 有一天,曹福善看见一个穿着很阔却很不自然的人,阔气的衣服穿在身上似乎成了束缚.  相似文献   

12.
邢雪  王硕 《政府法制》2013,(18):22-23
在当时人们的意识中,长裤和套裤是男性特有的服装.尤其在法国上流社会中,女性穿裤子更被视作惊世骇俗之举。典型的无套裤党人头戴红色的圆锥形自由帽,穿着衬衫,身着长裤,脚上一双厚木屐。而革命期间,虽然法国男性不反对女性参加革命。但基本上不支持女性穿裤子,为此还出现过禁止女性穿长裤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人的生命是最珍贵的,那么挽救人的灵魂则是最伟大的。我是1994年年底到“全国十佳律师”王海云所在的吉林华圣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到所里不长时间,我就对律师这份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着律师们走访调查、会见被告、出庭辩护……整天不停地忙碌着,觉得他们过得真是很充实很有意义。你有困难可以找他;你有委屈可以找他;你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也可以找他,他们受托于忧烦危难之际,效力于是非曲直之间,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明察秋毫,刚直不阿。于是我便知道律师是一份受人尊敬排常崇高的职业,于是便也希望能早日投身…  相似文献   

14.
仆人     
德顺爷常与当乡长的孙子生闷气。  德顺爷今年 70多岁了。解放前,他在上海一药店老板家当仆人。那时他虽然年轻,却极明白事理,人又勤快,侍候得主人一家服服帖帖的。后来,在一次日本飞机轰炸中,老板和太太被炸死,药店成了一堆废墟。   德顺爷两手空空,又回到了苏北老家。   家乡解放后,德顺爷和周围的穷人们一起,翻身做了主人。   五六十年代,常有城里干部下乡。德顺爷为人忠厚,又是贫农,他们都喜欢住在德顺爷家里。德顺爷发现,这些城里下来的干部,和乡下人没有什么两样,平时常穿双草鞋,待人也特别的和气。但,尽…  相似文献   

15.
《法律与生活》2012,(19):64-64
案情——老张变“小芳”,被网友“恶搞” 老张是一名精神残疾人,但是病情并不严重,日常的生活完全能够自理。平常跟街坊邻居打交道的时候,谁也看不出他有精神病,老张有一个癖好,就是喜欢穿女性服装、扎辫子,并经常打扮成女人的样子到街上溜达,比较引人注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能接受跟自己不一样的人。老张虽然穿着女性的服装在街上溜达,  相似文献   

16.
长江 《政府法制》2008,(4):20-21
CCTV在港没有特殊地位 中央电视台在香港没有地位,这个“地位”当然要加上“特殊”两个字才准确。而“特殊”,不管我喜不喜欢、承不承认,那都是以往我在内地受用惯了的。内地的媒体,不要说正面报道,就是《新闻调查》这类专事批评、整天到处揭人家的短的栏目新闻,其记者身上还是有一股虎威的。而现在我们是虎落平阳,猫的本事都无法施展。就是打电话联系采访或者初次与人见面,你最好也不要开口说“我是CCTV的”。如果说了,一是很多人听不懂;二是CCTV的英文缩写本身另有含义,是“中央电视监控”,这层意思来港前我不知晓,到了香港才愕然。从此再也不敢穿着台里发的T恤衫逛大街了。  相似文献   

17.
法律咨询     
我能否向“中人”追索被骗款?来信我的女儿参加中考,差几十分未到录取分数线,邻居赵某对我说:“我在省、市招办都有关系,给我6000元保你女儿上中专。”我怕他骗钱不办事,就向他提出寻个中人作证。过了两天,赵某领着其姐夫张某来到我家,张某同意做中人,于是,...  相似文献   

18.
遭殃的机关     
现在知道"遭殃的机关"的人已经越来越少,看来已经到了我向人们谈谈是什么事使我们机关遭殃的时候了。 本来我们的机关和别的机关没有什么不一样,充其量只是我们的勃朗特·尤若夫局长比别人更威严一点就是了。一进机关大门,迎面就是他一人高的站立塑像,这是局长60寿辰之际全局600个业余雕塑家应征作品中被评选委员会挑中的那个。塑像的一只手威风凛凛地指着进来的人,另一只手指着挂在墙上的横幅。横幅上写道:"你今天打算做什么来让我对你感到满意?"局长在厕所里也打发人挂上他的肖像,下面写的话是:"别在这里偷懒,你不想想,连我也把烟戒了?"  相似文献   

19.
郑亚邦  李军 《中国监察》2009,(23):53-55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荡气回肠的故事,站在人堆里,你也很难发现他的存在。瘦小的个子,总是穿一件洗得发白的黄色夹克,一口浓重的湘南口音,如果不与他同事共处,很难感觉到他的魅力,而一旦感觉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你就会懂得什么叫崇高,什么叫敬意,什么叫依依不舍。  相似文献   

20.
冤案复审:留了一个“尾巴”1990年6月8日,对时任政协山西省委政法办公室主任、农工民主党山西省直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省第二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的张军来说,是个灰色的日子。那一天,几个穿着警服的人突然闯入他的办公室:“张军,你被捕了。”“你们是哪儿的?”张军问。“昔阳县公安局的。”“我犯什么罪?”“你犯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罪。”“截止今日,没有哪个法院对我刑事、民事、行政判决,哪儿来的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罪。”“就那500亩地。”“你们搞错了,我是代理律师,我的代理意见正确了采纳,不正确了拉倒。拒不执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