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忘当年亨二哥 石匠邹普勋,乳名亨二,名世家,号赞初,湖南韶山市韶山村人,其家南岸下屋场距毛泽东家上屋场仅百余米。 邹普勋曾同毛泽东一起读私塾、看牛、玩耍,自幼结下了深挚的友谊,情同手足。邹普勋的父亲邹春培,在家设馆授徒。1902年,8岁多的毛泽东入南岸下屋场读书。毛泽东始读《三字经》,继读《论语》、《诗经》等书。他记忆力好,领悟力强,邹春培老师点过的课文,能背诵如流。毛泽东过人的资质和天赋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深得邹春培先生喜爱。  相似文献   

2.
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和杰出的楹联艺术家,毛泽东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众口传颂、流传千古的对联。其中,他采取口头创作的形式,或者巧出对句,或者即兴作答,创作了不少妙语迭出、对仗工整、意境高阔、回味无穷的应对联。 濯足;修身。 这是毛泽东的第一首对联。当时年仅8岁的毛泽东在韶山南岸私塾就学,未经老师同意带领同学们下塘游泳。邹春培先生震怒,本想打板子,转而一想,罚同学们对对子。他看到同学们湿漉漉的,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上联:“濯足。”濯足出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是中华民族文学巨著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被列为儒家经典。毛泽东自1902年9岁起,开始人私塾读书,断断续续地读了6年四书、五经。1914年至1918年,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出于对诗歌的爱好,又认真学习过《诗经》。对于其中的若干篇目,他不仅背诵如流,终生不忘,而且时常提及,运用自如。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与哲学工作者谈话时曾说:《诗经》中大部分是风涛,是老百姓的民歌。又说:孔夫子也相当民主,男女恋爱的诗化也收。下面记述的是毛泽东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引用《诗经情…  相似文献   

4.
谭震林     
谭震林,一位由小职员成长起来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81年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脚印。他,1902年4月2日,出生在攸县城关镇一个贫苦职员家庭。9岁入学读了两年私塾,便进印刷厂当了学徒工。但他好学,自己精读了《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历史书籍。他曾这样说过:“中国的历史,我怎么了解的呢?我是从书纸店里了解的。因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自己说过,他读了6年孔夫子,从8岁起开始读私塾,读的大多是四书五经,其中也有不少历史书籍。据考证,毛泽东最早读过的历史书大概应该是中国传统中学的简易读物——《纲鉴易知录》,由此开始了他对中国历史的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韶山读私塾期间,跟随过4位本家老师,他们是毛简臣、毛咏薰、毛麓钟和毛宇居。毛简臣(1848_1925),派名恩,字羽仪,韶山冲乌龟井人。是毛泽东的堂叔祖父。毛简臣之父毛祖南为乡村儒医,熟读经书。毛简臣幼承家学,苦读成为秀才(清附生)。青年时代,他曾外出谋生,投左宗棠所部湘军,参与讨伐阿古柏叛乱,为收复新疆尽了一份力量。回乡之后,耕作数亩薄田,生活十分艰辛。为维持生计,便在家中开办私塾,教习乡间子弟。1909年下半年,毛泽东在其门下读了半年书。毛简臣工书善文,曾参与撰修毛氏族谱,负责缮写和校阅。他关心乡村…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刘少奇的早年婚姻毛泽东和刘少奇都是伟人,但在他们青少年时,在婚姻问题上,同样难逃“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他们各自的家庭都为他们包办了一次婚姻。可巧的是,他们对这次婚姻都不承认,都在各自的革命征途中找到自己称心的爱侣。关于毛泽东的第一次婚姻,如果不是他在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中提起,也许不会被后人所知。毛泽东从1902年开始读私塾。1907年至1909年夏停学在家,白天参加田间劳动,晚上帮父亲记帐。但仍坚持自学。毛泽东作为长子,父亲让他读点书,只望他能帮助家里记记帐、打打官司、将来继承家业。为了能把毛绎…  相似文献   

8.
陈晋 《学习导报》2014,(1):39-41
“读书要为天下奇” 出身农家的毛泽东,在韶山发蒙之初,和其他农家孩子没有两样,不过是略识之无,为谋生之备。他当时的读物,无非是私塾必教的《三字经》《幼学琼林》等蒙学读本,《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学典籍,以及《左传》《纲鉴易知录》等史传著述。在韶山纪念馆,  相似文献   

9.
<正>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伟人毛泽东始终身体力行在调查研究第一线,早在青年时代便以参军、游学、开展勤工俭学等方式,深入基层社会,关注民生疾苦,探求中国革命发展道路,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行伍生活是他开展调研的初步尝试1902年,9岁的毛泽东进入私塾读书,随后8年时间辗转于韶山冲的6所私塾,接受中国传统“四书五经”启蒙教育。然而,少年毛泽东却更钟情中国古代传奇小说,为其中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斗争的故事所深深吸引。在不断扩展的阅读世界中,  相似文献   

10.
《湘潮》2020,(8)
正王立庵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一师")读书时的数学课老师。他对毛泽东的"偏科"现象给予了理解,并通过努力使毛泽东改变了对自然科学的看法。毛泽东称赞他是一个"知人善教的好老师",并与其一家结下了深厚友谊。知人善教的好老师1914年春,因一师与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毛泽东到一师续读。在这里,毛泽东遇到了对他影响较大的老师杨昌济、王立庵等人。王立庵是毛泽东的数  相似文献   

11.
陈晋 《新湘评论》2014,(1):39-41
“读书要为天下奇” 出身农家的毛泽东,在韶山发蒙之初,和其他农家孩子没有两样,不过是略识之无,为谋生之备。他当时的读物,无非是私塾必教的《三字经》《幼学琼林》等蒙学读本,《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学典籍,以及《左传》《纲鉴易知录》等史传著述。在韶山纪念馆,  相似文献   

12.
他帮助了毛泽东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10岁那年,从邻县湘乡娶来了一个比他年长3岁的童养媳——文七妹。这大概是按照韶山的习俗“女大三,抱金砖”而为之。毛泽东出生后,外婆家成了他少年时代的乐园。这里不仅有外祖父母和舅父等长辈的疼爱,而且几位表兄弟与他意气相投,友情甚笃。尤其与比他大9岁的大表兄文运昌更加关系密切,读私塾后,毛泽东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一类杂书,文运昌家里有不少藏书,毛泽东借来阅读,他俩还订了个“君子协定”,毛泽东每次向文运昌借书,都写借条,阅后及时归还再将它收回。  相似文献   

13.
《湘潮》2015,(1)
<正>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富有法治意识,《商鞅徙木立信论》就是一个例证。读《史记·商鞅列传》,抒发胸怀1912年上半年,毛泽东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学,编入普通第一班。毛泽东爱好史学、文学,文史相通,从私塾开始,就练成一色文字。他在湖南省立高等中学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受到国  相似文献   

14.
郭奇志 《湘潮》2013,(10):34-35
罗亦农,1902年5月18日出生于湘潭县易俗河雷公塘(今青狮村黎家组)一个殷实的人家,在湘潭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留下一些动人的故事。 撰联劝父 罗亦农7岁时,跟着哥哥念私塾。他记性很好。不到一年就读完《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两年读完《四书集注》《文心雕龙》《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等书。他很赞赏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正穿着木屐闹革命的何叔衡 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1876年5月27日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西部山区。1902年,26岁的他遵父命考中秀才,在乡间当私塾先生、小学教员。他是名满三湘的"宁乡四髯"之一,与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一起,在宁乡的云山学堂,带领年轻学子与守旧势力进行斗争。从这里,他走向长沙、上海、嘉兴,在中共一大结束后重返湖南,与毛泽东并肩作战。  相似文献   

16.
人生之诗     
"贺敬之"这个名字,是与《南泥湾》、《白毛女》、《回延安》、《雷锋之歌》等许多名作紧密相联的。有人说,他似乎注定就是为文学创作而生,成为时代的歌者。诗芽与思想在流亡路上一同成长1924年,贺敬之出生在山东的一个贫苦农家。这个七口之家只有不到一亩的土地。从贺敬之记事起,家中便过着穷困的生活。幼时的贺敬之要帮助家里干活,拾麦穗、捡棉桃……无力改变命运的父亲,把希望都寄托在贺敬之身上。贺敬之很小的时候便显露出读书天分,私塾先生发现他脑子很灵,常给他"开小灶"。后来,贺敬之到一所私立小学上学。这所学校有几个思想非常活跃的年轻教师,他们教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还选学外国的进步文学作品,教学生唱歌。这些对于少年贺敬之影响甚大,他学会了唱《苏武牧羊》、《渔光曲》和《大路歌》。在几位老师的培育下,贺敬之的文学兴趣渐浓,  相似文献   

17.
《先锋队》1997,(2)
毛泽东尊称瞿秋白为老师之缘由1934年2月初瞿秋白从上海来到江西中央苏区后,毛泽东经常尊称他为“老师”,此事有个“出典”。事情发生在1927年。某日,34岁的毛泽东兴冲冲地赶到上海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编辑部,送上稿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谁知工...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毛泽东作为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不仅从小就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而且终生重视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文化,使古老的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生命力。毛泽东在私塾读书的6年里,接受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读《三字经》《百家姓》开始,继而熟读了"四书""五经"等经史典籍,即他自己所说的"六年孔夫子"。另一方面,他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17,(10)
毛泽东作为对中国现当代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伟人,少年时期读私塾,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学时代又深受老师杨昌济的儒家思想熏陶;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利用马克思主义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驳解析。纵览毛泽东的戎马生涯,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他。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在发动新文化运动和创建中国共产党时期,比较注意对青年干部的团结和培养工作,很多青年因为得到他的关怀而获得新的生命,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蔡和森即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位。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不久改名为《新青年》),吹响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在湖南读书的蔡和森、毛泽东等人幸运地收到了杨昌济老师从北京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