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乡愁,多年前就知道这个词了。一个“愁”字引出许多迷茫。隐约得知,乡愁,是思乡心情的一种表述,心存怀念,却又难以企及,此种无奈,便是“愁”之所在了。  相似文献   

2.
正乡愁的"愁",愁于空间的阻隔,常常寄情于物。这样的"愁",既是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也是杜工部的"环佩空归夜月魂"。另一种乡愁,不是身在异乡,而是愁于时间的流逝。于是想要镌刻出故乡曾经的岁月、留下的印记,尤其是闪耀过的辉煌,或是纯真的时光。这样的愁,既可以是海子"养我性命"的麦地,也可以是白先勇记忆中的花桥。这是文化语境中的"乡愁"。这种"文化乡愁",是在文化寻根里共鸣的集体记  相似文献   

3.
张晓风是台湾“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她那只“仰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的笔,书写了中华赤子的寸寸柔情,“响着久违的乡音”的《愁乡石》更诗化了中国人的中国情结。捧读她的散文,拨动读者心弦的就是那“超载的乡愁”。  相似文献   

4.
正1971年,余光中先生在台湾写下《乡愁》,很多人通过《乡愁》知道了余光中,但却少有人知《乡愁》里,邮票与船票的另一端,牵动他的是江南水乡常州。"常州是我的‘母乡’,也是我的‘妻乡’,‘母乡’加‘妻乡’,那份乡情也不下于‘父乡’……"这是2003年10月10日,余光中发给常州市台办一份传真中写的回乡感言。他说:"常州给我的安慰与影响,从小就充满女性的娴雅与柔美。这一切,加上江南的水乡,历史与传说,莺飞草长,桥影橹声,妩媚了、充盈了我的艺  相似文献   

5.
<正>曾几何时,浅浅的台湾海峡是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浅浅的海峡尽管咫尺之隔,却让人望而却步,如天堑般难以逾越。迈过海峡,踏上回家的路,走了整整38年,或者更长。浅浅的海峡,承载着台湾游子的万般无奈和浓浓的乡愁。正如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中深切地呼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  相似文献   

6.
邱君德昌是我老乡,更是我大学时的同窗,我常叫他"老班长"。他在大学一年级时就开始文学创作,毕业参加工作后,笔耕不辍,迄今已出版诗集两本、长篇小说两部。最近,他捧出由海峡书局出版发行的诗集《山水性灵》,送我一阅。细细翻阅、品味他的诗集后,我的思绪里流动着一条名叫"乡愁"的暗河。乡愁是什么?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湾  相似文献   

7.
高文 《求索》2012,(11):98-100
《淮海词》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是月亮,其月意象是心灵化的,是秦观主体审美世界的感性呈现。《淮海词》月意象,第一重以爱情词为主,化月亮为情思,月夜愁心,对月怀人,感物兴思;第二重以贬谪词为主,词中的月意象渐次凝重,所寄托的愁情也日益增强;第三重则以后期潇湘贬谪词为主,此阶段所作词中的月意象无不笼罩着一个深深的"恨"字。秦观词中的月亮,是一个浸润词人情感的载体,一个颇具人格意义的象征物,一个有意境的意象世界。月亮作为被"人化了的自然"成为构成秦观词"有我之境"的主体意象,并由此而产生了极具视觉震撼力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余光中的《乡愁》已经成为千古名句,酒不能解愁,但也是一种情感寄托方式,日月潭高粱酒的文化是我的一种心情,就如《乡愁》,被酒浇得酣畅淋漓。这是日月潭高粱酒董事林光汉的心情写照。他说,自己在大陆经营台湾日月潭高粱酒颇有感慨,似乎不是在卖酒,而是体会两岸文化,感受两岸情深。  相似文献   

9.
《小康》2021,(6)
正以"一标一品一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为抓手,浙江不仅实现了品牌与产业的融合,而且注重与乡村振兴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深度融合,为乡村产业兴旺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动力源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充满诗意的一幕,是人们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那乡愁又是什么?有人说是儿时的回忆,也有人说是熟悉的乡音,还有人说是舌尖上的家乡味道。  相似文献   

10.
有朋友说他妹妹待字闺中,希望找个有钱的老公。我告诉他我的想法是:“不管有没有钱,找老公要找一个心灵高贵的男人。”朋友听话很奇怪:“什么叫心灵高贵的男入?”对啊,这年代还讲什么心灵高贵,而且什么才是心灵高贵的男人?这个奇怪的词连我自己也吓了一跳。但既然我在冥冥之中冒出这个词来,一定在心里早就有一种渴望,一种幻化的具体形象了。  相似文献   

11.
长久以来,言乡必谈愁,言乡必生情,似乎情随乡迁,乡唱愁和。“乡”无可言状,却能升于朝夕之间,落于晨昏之时,它只是随着年龄长大,随心的领域扩大。“乡”无边,“愁”无尽。太阳悄悄落到西边,白天过去了,快回家别让妈妈着急得到处找;我们小手牵着小手并肩齐步走,一群小鸟拍着翅膀也要回窝巢……孩童时虽无遁世之心,但每唱起这首歌,我便会想到归家的温馨。成年之后,为稻粱谋,跋涉于高楼广厦,奔波于大街小巷。然而每当秋风乍起,草木摇落,便满怀羁旅之愁,多有思乡之叹。“故园东望路漫漫,”远客思乡,谁不泪垂?昔日的乡愁…  相似文献   

12.
为政之道是什么?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各有千秋。其中一说,乃孔子在《论语》中回答子张、子路等弟子所云:“政者,正也”,意即为政之道在于正。孔子这一为政的基本思想,对于几千年来的政治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正”,是个高度概括的词,正派、正直、正义等,都离不开一个“正”字。不同政党,不同时代,对“正”字有不同见解。那么,对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来说,“正”字应作何解?我想,是否主要有三层含义。  相似文献   

13.
张涌 《公民导刊》2013,(6):52-53
"人文"是什么?即便读过书的人,恐怕也未必能说得清楚。据说,在绍兴文理学院,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竟用了3个星期6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同学们都觉得很惊讶,"人文"我懂啊。可当梁晓声问"人文"是什么时,学生却回答:"我认为典型的就一句话,以人为本。"梁晓声因此发出一声感叹:除了以人为本,我们还能告诉别人些什么呢?为了说明"人文",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着外  相似文献   

14.
<正>"临战"一词该当何解?先看通用的字、词典对"临战"一词是如何解释的。《说文解字》"临"字解:临下也,从卧。《汉语成语词典》中有"居高临下"、"临别赠言"等。《新华字典》中"临"字有如下解:1.到,来:喜事临门、  相似文献   

15.
我担任福州市政协委员、常委已有8年了。想就如何发挥政协委员应有的作用谈几点看法。集中在"做"和"说"的关系处理上。"只说不做"、"只做不说"、"做了再说"、"也做也说"。这些观点纯属个人感悟,未必成熟,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一、只说,不做纯粹意义上的"只说不做"显然是不对的。有一个词叫"清谈误国",就是对动口不动手的批判。如果"说"代表理论,"做"代表实践,那么成天高谈阔论,庄稼地颗粒无收,你怎么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上也有"说"的能人,比如春秋战国时的纵横家,他们中的高人可称得上思想家、政治家、谋略家,看上去只靠一张嘴巴,但那也是一种"做",做什么?做思  相似文献   

16.
向勇 《人民论坛》2024,(3):12-15
春节是时间和空间的叙事,也是文化和认同的表征。乡愁是个体情感、集体情绪和国家情结的共同体认。春节乡愁是以时空转换与记忆构筑而成的情感投射。与春节乡愁相比,端午的乡愁是一份国人的文化托付,中秋的乡愁是核心家庭的私人性团聚,国庆的乡愁是国民集中性国家认同的庄严表达。乡愁资源的开发关键是乡愁文化基因的提炼和展示,是乡愁文化母题的创意呈现。乡愁经济是以乡愁文化为消费品和体验物的人文经济活动,包括乡愁恋地情结的旅游经济、乡愁情感宣泄的体验经济、乡愁精神连接的场景经济和乡愁灵魂皈依的信念经济,其内驱力是认同消费。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诗词大会》落幕,"飞花令"也在网上成了热搜词。人们在感叹选手涉猎之广的同时,也不由发问,"飞花令"究竟是什么?飞花令是什么"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不过,它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追根溯源,"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17,(16)
<正>地图上的一个微点里,诞生了一个被称为"最年轻"、"最接地气"也是最能"雕刻乡愁"的电影节。扎根在土壤里的方言滋养了人的乡情乡愁,而这些"情"和"愁"也在反哺乡村。在越来越离散漂泊的世界里,方言,就是我们安放乡愁、守望故土的情感纽带。华服霓裳、香槟美酒、镁光灯360度追逐着光鲜亮丽的男女影星,红地毯上星光熠熠……提到"电影节",人们瞬间就能脑补出这些"高大上"的画面。然而,有这样一个"不按套路出牌"  相似文献   

19.
江仕敏 《创造》2019,(4):15-20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什么是乡愁?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梁衡说,乡愁就是乡村的文化记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部分的乡村文化,是许多游子内心深处的美好记忆和不可复制的“精神家园”。好山好水的美丽生态是乡愁,地方文化、风土人情也是乡愁;留住乡愁,既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要激活乡村文化,用文化留住乡村的“根”。  相似文献   

20.
敬仰红安     
"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这是徐向前元帅为红安的题词,也是一本书的名字。这本书向读者讲述了红安的神奇传说。20年前,我收藏的这本书,却一直成为我心中一个未解的情结,敬仰的红安啊,什么时候能够拜谒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