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赵岩  李岩 《世纪桥》2010,(3):95-96
近50年的经典阅读研究,在经典阅读史的回顾、经典阅读的现状调查、经典阅读的思想论、经典阅读的方法论等四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重复性成果较多、具体实践方法讨论较少、探索不够深入等弊病,需要加强经典阅读调查的规模化、经典阅读内容的规范化、经典阅读方式的科学化等。  相似文献   

2.
红色经典阅读对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激发爱党爱国情怀、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显示,大学生党员缺少对红色经典的了解,阅读量偏少,阅读兴趣有待提升,阅读途径有待拓展。提升大学生党员阅读红色经典质量的主要思路是在做好红色经典阅读指导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红色经典阅读实践活动,建立多维度红色经典阅读平台,在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和支部活动中增加红色经典教育内容等。  相似文献   

3.
余川 《江淮》2011,(1):47-49
2009年3月27日,人民日报在题为《一本书和一座城》文章中,报道了重庆市开展阅读经典活动情况,指出:《读点经典》一经推出便成了重庆多数党政干部和中小学师生随身携带的"口袋书",阅读经典的热潮迅速从党员干部延伸到普通市民,经典阅读已成为重庆的文化品牌。事隔月余,光明日报就以《重庆:文化经典为什么这样火》为题,作了相类似的报道,指出:一些似  相似文献   

4.
经典是什么?     
1、经典是我们常听人说,“我在重读……“而不是“我在阅读……“的那类书。2、我们将人们读了爱不释手,加以珍藏的书冠之以经典,但并非只是那些有幸初次阅读它们的人,才精心珍藏它们、欣赏它们。3、经典具有特异的影响力,它们不可能从头脑中清除,它们潜在大脑的记忆层中,披上了集体或个体无意识的伪装。4、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5、每一次阅读经典实际上都是一种重读。6、经典从来不会说,它当说的已说完了。7、经典带着以往的阅读痕迹传承给我们,并且带着它们本身留给文化,或者更明白地说,语言和习俗的痕迹。8、经典不一定教给我们以前不懂的东西。在经典中,我们有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5,(7)
当今社会新媒体技术日益推陈出新,高校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于网络或手机阅读,大学生的阅读除了地点多元化的外,普遍存在浅阅读、功利性阅读、娱乐性阅读、随意性阅读的现象,他们对经典的阅读逐渐失去热度,经典阅读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这种状况亟待改变。高校图书馆无疑应该担负起通过举办经典阅读沙龙活动,引导师生阅读国内外的经典著作的责任和义务,作为高校阅读推广活动有机组成的一部分,对于提升高校师生的文化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哈尔滨商业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举办经典阅读沙龙活动组织管理的流程,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对高校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推广活动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阅读之道     
正阅读的功效为何因人而殊?因为,阅读是有门道的。作为一个探求知识的有心人,究竟该怎样去阅读呢?重经典阅读,也重时尚阅读。阅读,可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可以是不简单的事情。说它简单,是因为阅读之人可以随心随意,挑自己喜欢的文字浏览,脑子里能贮存多少算多少,不去强求;说它不简单,是对有心研究学问的人而言,它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通过他人的文字从中发掘自己想要的东西。后一种阅读属于经典阅读,比如刘心武解读《红楼梦》,随之有一系列让人鼓掌叫好的文字问世;  相似文献   

7.
论文学经典与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生存数字化、传播信息化、网络虚拟化的新世界.整个大的社会背景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充满了功利性和实用性,冷落和疏远了对文学经典的阅读,众多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精神家园的荒芜.文学经典的阅读是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建构大学生精神家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通过对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现状分析和大学生精神家园荒芜原因的探索,提出了通过阅读文学经典建构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什么是经典?如何阅读经典?在如今这个阅读碎片化的时代,确实成了重要的问题:一方面诚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我国的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另一方面是受商品经济及新媒体"快阅读"习惯的冲击,人们很难沉下心来慢慢研读古人的作品了。那么,在多元的文化时代,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呢?首先,要让经典走进我们的内心,存储在我们的心中。我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而这些著  相似文献   

9.
经典阅读与大学人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承 《湘潮》2007,(12)
高校人文学科的基石是各门学科经典著作,经典阅读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在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不能迷失在多媒体教学手段中而让其喧宾夺主,也不能迷失在对时下各种娱乐文化的津津乐道中,而应该以指引学生阅读经典、讨论经典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通过师生共同阅读经典、引导学生理解经典的形式来提升人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自媒体阅读的兴起是数字化时代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自媒体阅读是一种"读图"代替"读书"、"浏览"代替"思考"的碎片化、浅表化阅读,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成熟和人文精神的养成。高校应当积极寻找对策,引导大学生从沉迷浅阅读转向崇尚经典的深度阅读。  相似文献   

11.
正《微观国学》作者:余世存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本书是学者余世存的十年读经笔记。这部笔记集中反映了作者阅读先秦经典的感悟与思考。他以传统正解的方式阅读经典,为先秦诸子的著作与思想正其本义,用当代人的语言和视角去解剖文本,寻求古人智慧与当代中国的连接,引导读者正视经典。  相似文献   

12.
正书房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文Ⅰ张 勇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当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党员干部读书,首先是要读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做出批示,要求重温毛主席《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我的理解是要求党员干部要读马列主义经典,要从心灵深处筑牢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才会从辩证法和方法论的角度抓好工作决策和落实。其次要阅读与工作相关的书籍。一个人的时间或精力是有限的,不可  相似文献   

13.
经典著作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对于世界最基本问题的思考与感悟,对于人类具有永恒的价值。经典阅读可以让大学生获取真正的知识和理智,得到心灵的洗涤和震撼,可以缓解当前大学专业教育使大学生呈现的知识窄化、人格缺失、心理承受能力差、创新力不足等问题;经典阅读可以促进大学生持续学习与实践,不断提升其核心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事业的可持续进步。  相似文献   

14.
张旭东 《学习月刊》2013,(15):35-36
一 全球化竞争对人的适应性要求更高.经典阅读是强调回到人、回到理解和思考、回到人的自我陶冶意义上的教育.是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时代转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李西泽 《唯实》2011,(5):39-42
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提升理论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初学者而言,如何阅读这些文本是至关重要的。应该运用创造的阐释学和症候式阅读的方法,走进这些文本的历史深处,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进行深度耕犁,并在文本所涵摄的深邃的思想因子的启发下,关照当下的现实,绽出我们的哲学运思。  相似文献   

16.
《当代贵州》2011,(30):61-61
本书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国际、社会、管理等各个学科的核心知识点,注重简单阅读,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注重轻松阅读,大量采用经典案例、典型故事;注重实用价值,学即有用。  相似文献   

17.
汪涌豪 《学习月刊》2012,(19):12-14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因为当今市场经济横行,偏执的物质追求,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多种调查显示,国人的阅读率连续走低,从成人到孩子,许多人一年5本书都读不到,更不要说读经典了。有鉴于此,今天重提此话题就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新书推荐     
《伟大的书——西方经典的当代阅读》(美)大卫·邓比著苇杭译48岁的影评人邓比厌倦了被现代媒体割裂成碎片的生活,重返校园,和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一起重新阅读荷马、柏拉图、康德、尼采、马基雅弗利、蒙田和简·奥斯汀、康拉德、伍尔夫等人的作品。本书是20世纪90年代苦闷的中产阶级、大学新鲜人与传世经典的第三类接触。这些两千年来沉淀而成的西方文化基石,落在新世纪新新人类与哀乐中年的眼里,成了极欲重新解读的新领域。作者大胆地抛开“政治正确”的魔咒,以一个社会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角度,来看这些经典在电子时代的俗世生活中,究…  相似文献   

19.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一作者发文提到,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归纳出关于习近平的评述心得: 热爱古代经典:习近平经常在讲话中引用中国先哲名言.如在谈及中国青年发展时提到,“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毛泽东语)。阅读了《赵延年木刻鲁迅作品图鉴》一书后,我对于毛泽东同志对鲁迅先生的这一高度评价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图鉴》采用了图文对读的形式,作者为鲁迅原文中的经典艺术形象刻制了人物插图,作者精湛的刀法与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