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文字遗存和言论记录中,有强烈的自由意识的体现。通过这些思想史的信息,可以看到毛泽东的个性风格,也可以看到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影响。毛泽东主张自尽其性,自完其心,期求个性解放,实现自由的发展。他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曾经以反对孔学的"思想界的强权"为鲜明标志。青年毛泽东的自由意识,有历史主义的思索为认识基础。对于"纯粹"的"自由"之不可能,他也有自己的认识。分析和理解青年毛泽东的自由意识,对于认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风貌是有益的,对于认识毛泽东此后的思想脉络及其对政治实践的影响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毛泽东十分强调"教育青年是个大问题"。毛泽东基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战略谋划,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对青年教育的内容予以全面、系统、战略性地设定。毛泽东青年教育的内容,主要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教育,科学技术教育,以国情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育,革命奉献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人生思想的内涵与实践具体体现在:爱国——毛泽东的永恒信仰;博学——毛泽东的立业之基;修身——毛泽东的人格之本;自强不息——毛泽东的人生支柱;求真务实——毛泽东的人生准则;人民利益为重——毛泽东的价值取向。在21世纪社会进程中,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精神财富的毛泽东人生思想,仍对中国当代青年建树科学的人生理念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依据<<伦理学原理>批注>,阐述并分析了青年毛泽东道德必须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精神之个人主义"、主观道德律等伦理思想,并指明其具有反对奴性道德、推进个性解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年是革命和建设的先锋队和生力军。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十分关心青年,重视青年,他发表了许多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论述,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青年和青年工作思想体系。这一体系既是对毛泽东、邓小平青年和青年工作思想的继承,更是对毛泽东、邓小平青年和青年工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时代的变革、青年和青年工作自身特点的变化以及我们党对青年和青年工作问题认识的深入,是江泽民对毛泽东、邓小平青年和青年工作思想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湖湘文化,特别是作为其主干和实体的湖湘学派的思想和学说是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底蕴和源泉,成为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顽强而鲜明的文化履印。湖湘学派对青年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在宇宙观上,青年毛泽东对大本大源的探求秉承了湖湘学派崇尚哲理思维的旨趣;在辩证法上,青年毛泽东辩证法的萌芽浸润着湖湘学派“气化日新”的主变精神;在知行观上,青年毛泽东的知行观体现了湖湘学派经世致用的实学传统;在历史观上,青年毛泽东的圣贤观突显了湖湘学派对德业俱全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一生对青年都高度重视和关怀,在革命、建设各个历史时期对青年及青年工作都有很多重要、精辟的论述。毛泽东青年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毛泽东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青年要有而且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等是毛泽东同志关于青年的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重要论述,且对当今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背景之下的当代青年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青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起点”由三股理论源泉汇聚而成。它们是:人类前途之展望———追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大本大源”;个体生命之意义———精神个人主义;实践理性之真谛———实事求是的现实主义态度。毛泽东据此构成了原初的社会主义心路:立基于社会主义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之前提,肯定个人投身这一运动的终极关怀意义,然而又揭示出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曲折性,要求对实践取现实主义的态度。在这种思维结构中,既隐藏着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潜势,也含纳了毛泽东晚年失误的主观元素。为此,我们不能用绝对真理的标准来要求毛泽东。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认为,青年是我们事业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历史的使命。要努力教育青年为群众谋利益,在理论上武装青年,在实践上正确地引导青年。在他看来,青年在某种程度上可起到革命中的先锋队的作用。作为伟大的革命思想家,毛泽东对青年工作的巨大贡献是我党宝贵理论财富的一部分,也是新时期青年工作的重要指针。  相似文献   

10.
"空巢青年"作为近年来出现频率渐高的网络热词,已经引起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重视。对于这"似曾相识"的研究对象,学界尚缺乏理论层面的整合性探究。基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展开对"空巢青年"概念操作化定义的思索,阐释"空巢青年"现象整合性研究的应然性,提出要突破标签性推设之囿,立体视角考察识别"空巢青年";要开启合理性思维之窗,全景视角观察理解"空巢青年";要融通多维度探究之径,整体视角考量助力"空巢青年"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郭巨埋儿与亚伯拉罕杀子两个案例比较表明:像儒家那样坚持“事亲为大”的亲本主义立场或是像基督宗教那样坚持“信神为大”的神本主义立场,都有可能构成某些恶事恶行的精神支柱和内在根据;只有坚持“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关爱一切人的人性生活和正当利益”的批判人本主义原理,才有可能克服特殊主义的内在悖论,实现普世爱人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事审判"终审不终"的法社会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后的中国民事审判试图根治"终审不终"的沉疴,其病因不能只从字面的法律规定方面探寻,影响法律运行的诉讼观念和法治生态等法社会学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对"有错必纠"和"以事实为根据"等原则的"消化不良"是程序安定和诉讼风险意识缺失的病根,现行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结构缺陷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行失范则是"终审不终"的表征和并发.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有一段引用周恩来同志的话告诫全党同志具备"知足常乐"健康心境的重要性的论述.作为学习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的一些心得,文章从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知足常乐、常修为政之德与其牢记并坚持"两个务必",常思贪欲之害、知足常乐与其过好生活关以及知足常乐、常怀律己之心与其保持先进性的连动影响效应的研究视角切入主题.作者认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知足常乐、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与其牢记并坚持"两个务必"、过好生活关、保持先进性的连动影响效应是直接的、明显的、有决定性意义的因果范畴.由此得出了党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趋同性与一致性、一定程度上共产党员知足常乐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4.
礼与法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总的来说,二者之间没有截然可分的界限。费孝通先生把传统中国农村社会概括为“礼治社会”,但由于他是在广义与狭义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使用“礼”这一概念,因此他的“礼治社会”也就相应地具备了双重的含义无法的社会和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社会。我们在把握费老的“礼治社会”时,应该把它正确理解为是主要依靠传统来应对生活需要的社会,而不是可以完全不需要借助法律来维持公共秩序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称马克思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认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他一生中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一般认为,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史观"被视之为"哲学",认为马克思是"哲学家";马克思所发现的"剩余价值"被视之为"科学",认为马克思是"科学家"。部分学者一方面质疑"唯物史观"的"哲学"性而力图论证其为"科学",另一方面又质疑"剩余价值"的"科学"性而力图论证其为"哲学"。这样,由"两大发现"而构成的"哲学家"与"科学家"的马克思,似乎又模糊了他的"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双重身份。通过正确地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马克思的部分理论作品,我们只能说,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的马克思,既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  相似文献   

16.
对人性美的诠释和追求是沈从文生命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边城的秀丽风景、纯朴的民情风俗而构成的“湘西世界”,呼唤着美的人情人性,这正是他所寻找到的理想的精神家园。本文主要从人性美的角度切入,来探讨沈从文小说中透露出的人性美,以及人性美的具体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在江西中央苏区时期,政绩显著,出类拔萃,却又历尽坎坷,大起大落。1933年3月,时任中共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的邓小平,被"左"倾错误推行者打成所谓"毛派"头子和"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人物,并受到错误的处置。本文依据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揭示了"左"倾错误推行者在中央苏区开展反"罗明路线"斗争的缘由,勾勒了邓小平在中央苏区"第一落"的来龙去脉,总结了这场错误党内斗争的历史教训和邓小平在逆境中奋起的风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为"革命家"似乎成了定论,连《现代汉语词典》在注释"革命家"一词的时候举的例子都是鲁迅。但是通过对鲁迅一生为人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一直是坚守在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领域的思想家,而不是一个为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以及反动政权而从事实际活动的革命家。而且鲁迅在实际活动方面的弱点,恰好是他作为思想家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出的“三问”,寓意深刻,令人深思。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党的宗旨作为“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的出发点;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把勤政建设作为“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的主要内容;堂堂正正为人处事,把修身养德作为“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儒家认为“死生有命“,应“不语怪力乱神“;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但应“养生丧死“、“厚生薄死“等等,这些都对后世的挽联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