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国学乃我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章太炎先生云:"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国学积淀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追求,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一问一答之间,大道即出。国学原本便偏重于实在的、形象的、具体  相似文献   

2.
曾参是历史上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第一人.他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发自内心,并没人强求于他.此前,孔子曾经提倡"自省",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他把孔子的"自省"精神具体化,日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相似文献   

3.
正《孔子家语·好生》中记载,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据说楚王打猎时丢失一张弓,但他阻止下属去寻找弓,他说:"我失弓,得弓的也是楚国人,何必去寻找弓呢?"楚王能有"王民合一"的境界,值得称赞。但孔子却认为楚王的境界尚不够大,他说":失弓的是人,  相似文献   

4.
<正>书房国学经典照亮人生张 刚我自幼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国学经典。从刚入学时"人之初,性本善"的机械记忆,到今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认真品读,学国学于我从未间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的讲话中巧妙运用经典的魅力,更加坚定我学国学的信心。总结这些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我认为学国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一是修身;二是做人;三  相似文献   

5.
王凤青 《理论学刊》2008,(4):105-108
著名国学大师傅斯年在一些论著中对儒学起源问题多有论及.大体说来,傅斯年认为"儒是鲁学";儒学的兴起具有时代性;儒者的职业凭借是教书匠;孔子、殷遗民在儒学兴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傅斯年对儒学起源的这些阐述反映了当时学人的治学和学术水平,在今天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张荫麟是广东东莞人,1923年,17岁的他考入清华学堂。当年,他就在《学衡》发表《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对梁启超的观点提出异议,梁启超不以为忤,还叹为"天才"。当时《学衡》杂志编辑还以为作者是清华的国学教授,殊不知,竟然是一个不到18岁的小青年。之后,他还写信质疑梁启超演讲中的问题,梁启超不仅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在后一次演讲中,梁启超在讲台上当众答复他,还称赞张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安立     
叶小文 《当代贵州》2013,(28):64-64
大概由于我长期从事宗教工作,著名文化大家、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托人带话,盼与我一见.于是,2005年底,我专程去太湖大学堂拜访他.初次见面,却似曾相识,相谈甚欢.他开门见山就问,你当了十多年宗教局长,对宗教有何心得?我说,宗教其实也是一种生命观,基督教讲“永生天堂”,伊斯兰教讲“再生天园”,佛教讲“无生涅槃”,道教讲“长生自然”,都离不开一个“生”字.  相似文献   

8.
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讲究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子的学生子贡向他"问政",即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个,先去哪一个呢?孔子说:去兵.即可以不要军队.子贡又追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呢?孔子回答:去食.即民以信为本,宁可去兵、去食,也不能去信.可见,孔子把"诚信"看做为人之本、立国之基.  相似文献   

9.
感受吃文化     
<正>听到人们鼓吹国学,我总不以为意,觉得哪怕是再博学的大师也只得到些皮毛和末节,并未深谙国学之精妙,窃以为,国学的所有精髓都凝结在一个"吃"字里。古人早就总结出了"民以食为天"之真谛,在这个真谛指导下,创造了世界上  相似文献   

10.
<正>孔子的"仁"和苏格拉底的"善"有何区别?这些内容将在大陆首套国学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中出现。该套教材除了《道德经》为原文全本讲解外,《论语》《孟子》以及《大学·中庸》都按主题归类讲授,预计今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据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相  相似文献   

11.
正"国学"是近几年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全民"国学热"的背景下,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提出,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学习国学,他认为国学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和修养,这对于构建健康和谐的政治生态有着极大的助力作用。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政治智慧,也可为今天的领导干部在施政、行政过程中提供一些智力支持。近日,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专访了王杰教授(以下简称"王"),对领导干部为什么需要学国学和该如何学国学等相关话题与王教授展  相似文献   

12.
春秋末期,奴隶制开始瓦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礼崩乐坏,时局动”,当时,在国学就教的官员也流散四方,官学已沦于废除状态,代之的是私学的兴起。当时办私学最有成就、影响最大的是孔子、他在教学实践中,“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综合、整理、研究、总结了前代道德教育的经验,使之发扬光大,融会贯通,创立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成为一家之言。他的学说不仅对二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世界,特别是东南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一孔子一生好学,执着地追求“道”。他说:“朝闻道…  相似文献   

13.
从《毛泽东早期文稿》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已经"略通国学大要",具备很好的国学修养。青年毛泽东对何为国学、国学何为、如何学国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青年毛泽东"略通国学大要"是他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和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主体素质方面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刘玉成 《求是》2012,(17):45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孔子的弟子宰予"昼寝",孔子知道后气愤地骂他是"朽木不可雕也"。"昼寝"就是白天睡觉。一个人大白天无缘无故地睡懒觉,无疑表明他精神的萎靡,违背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人如果总是以这样的精神去面对每日的生活,如何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呢?孔子的气大概是生在这里。  相似文献   

15.
讲精神文明建设,必然要涉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讲传统文化就不能不讲这种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一提儒家思想,核心自然就是对孔子的认识。对孔子的褒贬可谓多矣,单说20世纪,他就有两次恶运:世纪初的"打倒孔家店";70年代的"批林批孔"。耐人寻味的是,每逢此时(尤其是后一次)有人就抬出鲁迅,作为自己的仗恃去说三道四。仿佛鲁迅是极端反孔的,认为孔子是逆种,应该打倒。这种观点既不利于我们对孔子的认识,也不利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那么,鲁迅到底是怎么看孔子,他笔下的孔子是个什么样子?在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之际,有必要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就教于方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一、批判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作为主将,作为"五四"运动的目击者和  相似文献   

16.
李琦 《党的文献》2006,(4):86-88
<论语·述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孔子夸奖弟子颜渊,勇猛的子路不服,说:"如果率领三军打仗,挑谁跟着你呢?"孔子回答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意思是说,那种空手与老虎搏斗,徒步去涉湍急河流,死了也不追悔的莽汉,我不赞赏.一定要选择遇事谨慎小心,有了善谋才作决策的人.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但是,不仅人人心中有一个"不同的孔子",中华民族心目中还有一个"共同的孔子"。孔子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他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和整个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中华大众所崇尚并践行的仁、义、礼、智、信、忠、恕等等,就是孔子提倡的。我拜谒曲阜三孔,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孔子,以他一个人的力量提升了整个民族。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这个血与火的时代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不是因为那些残忍嗜血的诸侯,而是因为一些在历史的星空中永恒闪耀的名字: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相似文献   

18.
国学的兴起,是近年来文化界最为引人瞩目现象之一。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国学研究院”。随后.海外也成立了不少类似“孔子学院”、“国学会”的民间学院。2008年.政府出钱、民间捐款300个亿.在孔子的家乡修建“中华文化标志城”。这些工作对振兴国学当然很有意义.但国学是扎实而严肃的学问.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研究.有了扎实的群众基础和踏实的专业研究.“国学”才会流入到我们的血液中.  相似文献   

19.
<论语>材料集撰应在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裔孙子思主持编撰而成.<论语>明显具有"正实而切事"的特征.研究<论语>应注意将研究放到古文化的大背景中,将孔子回归到他所处的时空中,既要克服疑古思潮的巨大束缚,也不盲目信古.  相似文献   

20.
严海建 《党建》2014,(12):57-58
正他是文化田园里的一位农耕夫,他的学术成就为海内外同知共仰,他的治学精神值得永世传承!2014年金秋,97岁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荣获"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组委会在给饶宗颐先生的颁奖词中称,"他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