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贵州省17.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80%以上属于 喀斯特岩溶地貌和丹霞地貌。无数的奇山秀水、瀑布溶洞、森 林峡谷、温泉湖泊,形成了贵州千姿百态、民俗风情古朴浓郁 的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奇特的喀斯特风光、壮观的丹霞地 貌,静谧的湖泊、有惊无险的江河漂流,珍贵的古生物化石、  相似文献   

2.
陈优秀 《新湘评论》2008,(10):41-43
在湘西南新宁县境内。有一方令人迷醉的丹霞世界。在这里,你可以用视觉感受山的神妙,用听觉领略水的旋律,用嗅觉体会林的气息。绝世象形景观,令你叹为观止;绝妙丹霞景色,让你遐想联翩。这就是良山。莨山之“崀”.相传为舜帝所赐。意为山之良也。自古以来.良山素为文人墨客踏访寻幽之地,留下了“夫夷胜景天成就.摄杖归来入梦频”的名句。当代诗坛泰斗艾青曾生活于兹,钟情于兹,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  相似文献   

3.
陈优秀 《学习导报》2008,(10):41-43
在湘西南新宁县境内。有一方令人迷醉的丹霞世界。在这里,你可以用视觉感受山的神妙,用听觉领略水的旋律,用嗅觉体会林的气息。绝世象形景观,令你叹为观止;绝妙丹霞景色,让你遐想联翩。这就是良山。莨山之“崀”.相传为舜帝所赐。意为山之良也。自古以来.良山素为文人墨客踏访寻幽之地,留下了“夫夷胜景天成就.摄杖归来入梦频”的名句。当代诗坛泰斗艾青曾生活于兹,钟情于兹,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  相似文献   

4.
朱江 《当代贵州》2013,(15):32-33
蜿蜒于黔北川南的大娄山脉,兼有喀斯特与丹霞两种地貌,赤水河便在它的峭壁间穿行。赤水河是一条古老的河。古称大涉水,又名习部水,后称安乐水。赤水河的得名,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每雨涨水,色深赤,故名。"赤水河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美酒河。  相似文献   

5.
正梵净山成功申遗,是国际社会对梵净山自然遗产价值和保护管理工作的认可,是我国着力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取得明显成效的缩影,也是贵州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大成果,必将在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征程中发挥积极作用。7月2日,在波斯湾西岸巴林王国首都麦纳麦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铜仁市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是贵州省继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喀斯特之后的第4处世界自然遗产  相似文献   

6.
荔波     
《当代贵州》2008,(8):F0002-F0002
中国贵州荔波——1块神奇而独特的土地!她以高原喀斯特到低地喀斯特的逐渐过渡而构成的完整形态谱系兀立于世,形成独特的锥状喀斯特景观,  相似文献   

7.
遵义市习水县,地处川南、渝西、黔北交汇地带。溯其源,曾是鬼方疆土,汉称鳛部。公元前770年,僰族先民曾建鳛部,又称鳛国。习水是一块传奇而神秘的土地,不仅蕴藏着丰厚的历史人文,而且还是中国丹霞大宝库,四渡赤水战役的发轫地、主战场。  相似文献   

8.
喻丹 《当代贵州》2008,(20):22-24
贵州之痛,全国之忧 1988年,王福昌含泪搬离银洞湾村,将祖坟也一道迁走了,是悲哀,更是决绝。1988年。世界著名喀斯特专家、牛津大学地理系Sweeting博士来到银洞湾村,他指着北盘江两岸连绵的石山说:“世界喀斯特发育的许多理论问题都有待于这里的研究成果而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文精神,是由地理、气候条件和社会发展中的“共同体”因素(共同的生产方式、共同的风俗习惯、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等)长期作用、积淀而成的。重庆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高山峡谷密布,江河洞坑纵横、气候炎热多雨潮湿;这种地形气候孕育了重庆人艰苦奋斗精神,豪爽乐观的性格。  相似文献   

10.
“地下艺术宫殿、洞穴科学博物馆——芙蓉洞:南国第一牧原——仙女山;世界最大的天生研群——天生三研;水上喀斯特森林——芙蓉江;世界自然遗产——后坪天坑……”今年8月25日,在2007首届中国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暨户外休闲产业发展论坛上,武隆县县长郭忠亮向中外客人介绍武隆旅游景点时如数家珍。。  相似文献   

11.
贵州喀斯特山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整合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产业发展的合理与否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贵州喀斯特山区是典型脆弱生态区,环境容量有限,人地矛盾尖锐。长期以来,该区产业发展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产业宏、微观结构不合理。因此.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以及生态产,_lk4L等途径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优化整合,促进三大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和生态化发展,对于推动贵州喀斯特山区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赤水丹霞     
何晨 《理论与当代》2013,(12):52-52
赤水丹霞位于贵州省赤水市境内,面积达1200多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美丽壮观的丹霞地貌。赤水丹霞与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6大著名丹霞地貌景区组合成为"中国丹霞",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表决,成为我国第8个世界自然遗产项目。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洞穴是一种旅游价值很高的资源,也是喀斯特地区一种遍在性资源,是贵州喀斯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在开发前科学调查与研究不足,缺乏整体规划与开发设计,缺乏文化内涵,缺乏科学性与艺术性,所以大部分在开放不久后很快便进入衰落阶段,使得洞穴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始终无法向经济优势转换,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在对贵州洞穴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喀斯特洞穴文化的特征,并对其旅游开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发展喀斯特山区生态特色立体农业——以六盘水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毅 《理论与当代》2012,(10):27-30
六盘水是最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山区石灰岩成土艰难、土层薄、生态脆弱,极易导致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因此山区不但大多处于贫困状态,成为扶贫攻坚主战场,而且成为“两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屏障。那么,喀斯特山区扶贫攻坚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什么,究竟走什么路子?为此,根据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和中共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六盘水为例,探讨符合喀斯特山区实际的生态特色立体农业发展路径。一、强化动力:弄清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优势和劣势弄清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的优势和劣势,是探讨喀斯特山区发展之路的前提。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化优势为信心动力,化劣势为挑战动力。就六盘水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看,至少有五大优势:水资源优势。六盘水处于珠江、长江水系上游的分水岭地区,珠江水系57条,乌江水系14条,其中10公里以上河流43条,多呈现河谷深切,河床狭,水流急,落差大,因此水能资源丰富。充分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是发展山区生态特色立体农业和扶贫攻坚必备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一、贵州是我国最大的喀斯特省,生态形势十分严峻。 贵州是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最广、喀斯特强烈发育的省区。喀斯特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有喀斯特分布的县市达83个,占全省总县市的95%;喀斯特成为贵州最重要的省情之一。由于喀斯特广布,山高坡陡,加上成土速度缓慢,形成了风土层瘠薄而不易存留的“先天性缺陷”,加上后天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人口增长过快、森林乱砍滥伐、土地不合理利用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据统计,全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3.5%,石化面积已达1.33万平方公里,而且每年还在以933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中低产田土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40%的耕地耕层不足15厘米。人口的贫困与生态环境的恶化互为因果,并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  相似文献   

16.
本土话     
<正>"在认真总结赤水丹霞申遗成功经验的同时,宣传好、规划好、保护好、利用好、管理好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尽快将自然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的经济优势。"——8月9日,副省长辛维光主持召开赤水丹霞申遗总结会时强调农民工为贵阳建设和发展出了大力、留了大汗,挣点血汗钱不容易。我们政府部门一定要像对待本地市民一样关心他们的疾苦,让他们感觉到党委、政府的温暖。  相似文献   

17.
生态宜居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宜居是振兴乡村的关键。贵州全力写好"生态宜居"大文章。绿色是多彩贵州的厚重底色。"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被垄盈坞,小麦青青荞麦熟,粉花翠浪。"历史名人笔下的贵州美不胜收。荔波喀斯特遗世独立、赤水丹霞冠绝天下、铜仁梵净山凡尘不染、施秉云台山雄奇峻秀……擦亮绿色金字招牌,贵州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着力在"山更秀、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上下功夫,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的"贵州样板"。  相似文献   

18.
点滴,记朝暮晨昏奇观于纸上。唯盼作文以记之。予观坎布拉胜状,在山水之间。远丹霞,近库区,放眼远眺,碧波万顷;微风徐徐,天朗气清。仅为坎布拉之一角也,足令人倾心矣。然则奇山异石,多聚于此,洞穴峭壁,层出不穷,如霞丹红,美不胜收!暂且随船慢行,白浪四溅,春风拂面,  相似文献   

19.
黄南散记     
尖扎,丹霞神韵与勇武民族的箭崇拜 尖扎是藏语,意为森林茂密、群兽出没的河谷地带。它是青海省民族传统射箭运动之乡,也是“五彩神箭”文化艺术之乡。  相似文献   

20.
鳛(xí)部,这是一个古老的名字。古老的恐龙在1.35亿年前走向消亡,这里的土地就留下了白垩纪时期的佐证——红层地貌,丹霞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