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阳明心学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还传到日本、韩国,影响东亚世界500年的历史发展和走向。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随即在龙冈书院、文明书院展开书院讲学运动。此后随地讲学,天下云集响应,阳明心学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此外,阳明心学还传到日本、韩国,影响东亚世界500年的历史发展和走向,成为近代以来学术界重点关注的"显学"之一。首先,对贵州的影响,使贵州成为"王学圣地"。王阳明龙场悟道和书院讲学活动,改变了贵州教育文化落后  相似文献   

2.
阳明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派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十分深远。阳明文化发轫于阳明心学,产生于明代中叶,其创始人是王阳明。贵州是阳明心学的缘起地和原生地,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及其随后创建阳明心学,与贵州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生态密切相关。阳明心学既推动了贵州地域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又是贵州地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先后讲学于贵州龙场和贵阳,始终讲学不辍,弘传心学。  相似文献   

3.
缪再强 《学习月刊》2009,(16):26-26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学者称阳明先生,有《阳明全书》三十八卷传世。在整个明代学术中.以王阳明“致良知”为主旨的心学影响最巨。笔者以为,阳明心学之影响,可以从心即理,致良知,倡道德这几个方面进行窥探。  相似文献   

4.
崔树芝 《当代贵州》2024,(12):22-23
<正>为帮助学生修身养性,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即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四句教条,晚年又把心学的修炼方法概括为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人修身养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党的建设方面也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对阳明心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当前,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已被列入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强调要把阳明心学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要实现这一结合,首先就要从工夫论角度把握阳明心学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5.
作为陆王心学集大成者、儒家代表人物,王阳明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龙场悟道所悟何道?阳明心学对当下有何可资借鉴的思想价值?如何认识阳明学与中国文化复兴的关系?记者就此专访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何善蒙。  相似文献   

6.
1506-1508年王阳明贵州“龙场悟道”,播下了阳明文化的种子。今天的修文以不懈开拓的勇气举办三届国际阳明文化节,打造“王学圣地”品牌, 赢得世界各地的目光。阳明文化成为贵州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修文县先后举办了四届王阳明学术研讨会和三届阳明文化节,赢得了国际儒联,国外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专家学者的广泛支持。在此期间,学术界推出了《王阳明谪黔遗迹》、《王学之思》、《阳明先生》、《王学圣地》等一  相似文献   

7.
张明 《当代贵州》2024,(12):19-21
<正>王阳明站在“大一统”的立场上,维护贵州秩序的稳定,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王阳明去世之后,贵州各地纷纷修建阳明祠、王文成公祠,这些祠堂加强了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传播,促进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和融合。  相似文献   

8.
知行合一     
<正>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协力争先”是贵阳市的城市精神,也是刻在贵州人骨子里的文化记忆。500多年前,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始论“知行合一”,从那时起,文化精神在贵州埋下种子,500多年历久弥新,不断流传。贵州之于王阳明,是绝地也是福地,他虽贬谪在此,却开悟出阳明心学,贵州从此有了阳明文化,中国多了一位巨儒,令西方学者赞叹中国哲学的精妙。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作为儒家代表人物、心学集大成者,其思想在中国甚至东亚、东南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认识阳明文化?黔中王门地位和影响如何?如何结合大众需求传播阳明文化?记者就此专访赵平略教授。  相似文献   

10.
黄万机 《当代贵州》2014,(12):41-41
正明代正德年间,王阳明受宦官迫害,贬谪为龙场驿丞,受尽搓磨,终于在此"悟道",创立阳明心学,流播千秋。他创设龙冈书院,受邀来省城文明书院讲学,大兴黔人向学之风,肇启西南文化,其功厥伟。阳明先生离黔后,学子们承其遗风,好学不倦。可惜龙冈书院已撤,学子无所依归。20多年后,王杏巡按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王阳明和阳明文化,各地正兴起一股"阳明热",有的地方党委、政府也倡导领导干部学习阳明文化。那么,领导干部学王阳明,学什么呢?我通过对阳明文化的学习,认为领导干部学习阳明文化,可以从以下几点去理解。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王阳明家族数代淡泊名利,王阳明也认为读书是为学圣贤,而不是为当官。王阳明被贬龙场后,胸怀坦荡,潜心读书。在平乱有功,被朝廷封为"新建伯"  相似文献   

12.
正古人重视"立德、立言、立功",王阳明则被视为将这"三不朽"做到了极致。提出致良知,桃李满天下,可谓立德;创立阳明心学,可谓立言;定南赣、平叛乱,可谓立功。能做到这三点,全凭王阳明年轻时"沉溺"于各种领域。S+哲学王阳明曾对弟子表示"某幼不问学,陷溺于邪僻者",可在悟得"圣人之道"、创立阳明心学而归正于儒学后,他对道、佛之学进行了重新诠释和选择性的吸收,融汇贯通,得出"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的感悟。  相似文献   

13.
张明 《当代贵州》2013,(13):62-63
阳明心学起源于贵州,席卷于明代中后期的整个中国,引领出明末东林党的讲学之风,其影响远达于日本等国。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辛亥革命,都吸收阳明心学一些有用的思想资源。阳明心学对五百年的东亚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阳明心学起源于贵州明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因忤权阉刘瑾而谪戍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县)。他在生死边缘之际,潜心探究圣贤之道,终于大悟  相似文献   

14.
<正>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谪居贵州近3年,给贵州留下了宝贵历史财富。数百年过去,王阳明在贵州播下的思想种子一直在茁壮生长,深度挖掘阳明学传承与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2023年,贵州省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阳明文库》首批新书亮相。《阳明文库》由孔学堂书局编辑出版,以阳明文化为核心,多角度、深层次挖掘阳明文化资源,高水准、全方位汇聚海内外阳明学研究成果,在阳明文化的文献保存、学术研究、普及推广和国际交流等方面,价值丰厚,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向颖羿 《当代贵州》2024,(12):16-17
<正>阳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不仅是国内,在海外也影响较大。那么,作为阳明思想和文化发源地的贵州,我们应该如何加大其在海外的传播力度?对此,本刊特别采访了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教授任健,与他一起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阳明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16.
姚远 《当代贵州》2014,(21):62-63
王阳明以心学传世,被评价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贤人"。阳明心学中包含哪些经世致用的道理?《传习录》中留下了怎样的管理智慧?管理者如何修炼心学?本期阳明茶座特邀著名国学学者刘伟见教授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谭嗣同分别为明代与近代心学的理论代表,谭嗣同推崇阳明亦有发展,二者论"心"在理论来源、心之本性、认识论类型、心与仁之关系方面存在异同,亦有其反映阳明心学与谭嗣同心学的时代差异性和理论宗旨的社会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正>3月1日,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联合发布了“黔版好书”名单。《贵州历史笔记(上下册)》《主战场:中国大扶贫——贵州战法》《一座城市的交响》《中国傩文化·清代贵州土家族绘画与木雕》《心学的诞生》《地缘、血缘与学缘的交织:中国人文和自然境域中的王阳明及阳明学派》《彝族经典叙事长诗系列(第1辑·10种)》《二十世纪贵州油画》入选2021—2023年度贵州历史文化类“黔版好书”,《乒乓响亮》《中国超级工程(第一辑)》《稻花鱼》《少年英雄红色儿童小说系列》《听风村》《香喷喷的城堡》《给孩子讲名画背后的故事(4种)》《雪豹梅朵》入选2021—2023年度少儿类“黔版好书”。  相似文献   

19.
心即理     
郦波 《当代贵州》2023,(45):78-79
<正>500年来最重要的东方哲学思想——阳明心学,在贵州龙场诞生了。心学的奠基性理论——心即理!心外无物!这也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关键所在。心即理,是相对于理学而言的终极判断。宋明理学是中华儒家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宋至明,甚至一直到晚清,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理学都是被各封建王朝认可并推崇的官方学说。对理学家而言,理学的“理”,就是宇宙终极的“道”,所以理学又被称为“道学”。理学的分支也有很多,宽泛而言,  相似文献   

20.
张明 《当代贵州》2013,(11):62-63
明代是贵州书院讲学运动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契机肇始于阳明先生在"龙岗书院"和"文明书院"的讲学活动。贵州是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地,故贵州独得风气之先,首传阳明心学。在王阳明之后一百年间,黔中王门弟子在贵州新建40多所书院,掀起了三次书院讲学运动高潮,形成五大王学重镇,对贵州民族地区社会文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