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滨海新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级,其对现代化的路经选择必然为日韩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本文以滨海新区的区域定位及规划为基础,指出日、韩企业改变企业战略是获得发展机遇的前提.同时指出,滨海新区的发展必然会降低日、韩企业在华投资成本,这将对东北亚地区事业网络的重新构建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日贸易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及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为进一步扩大中日双边贸易创造了机遇,但也存在制约因素.一是双边贸易中产生摩擦的机率增多;二是贸易摩擦的范围扩大;三是日本政府放任日元贬值牵制中国对外经贸发展.要进一步扩大中日双边贸易,就要克服不利因素,建立健全协调型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把“新常态”作为执政新理念关键词提出6个月后,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2014年11月9日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是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讲这番话的。观察家认为,中国领导人发表“新常态”之论,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信号:走向“新常态”的中国也将给处于缓慢...  相似文献   

4.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经贸组织第143成员国。从此中国将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巨大变化必将使面向21世纪的中日经济关系迎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出诸多新问题。 一、中国加盟WTO、日本成为最大收益国 普遍认为,中国加盟WTO,对全面促进中日经济关系有着重要意义。从中日经济关  相似文献   

5.
以经济、军事实力、对主要国际制度的参与和国际影响力为指标,可窥见中美国际地位变化的趋势。作为美国的盟友和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韩国在中美国际地位变化中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机遇体现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可带动韩国经济发展;中韩关系改善利于谈判解决朝核问题;韩国可为中美牵线搭桥并借此提升国际地位。挑战包括朝鲜半岛的权力与威胁失衡导致朝核与导弹危机升级,对韩国威胁加剧;中韩伙伴关系和美韩同盟使韩国陷入两难境地;中国实力上升使韩国担忧来自中国的经济与地缘政治威胁。韩国的战略选择基于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在中美之间奉行平衡战略到通过部署萨德和签订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重新加强美韩同盟。  相似文献   

6.
均衡 挑战 机遇──亚太环境与中国发展的思考罗向阳亚太,这一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曾只能充当配角的地区,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亚洲"四小龙"的腾飞、东方狮──中国的一朝醒来,把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太平洋世纪的到来"和"世界经济中的...  相似文献   

7.
在地缘政治风险增大、美国贸易保护趋势增强、中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日本积极促进国内结构改革的形势下,改善中日外交及经贸关系的重要性突显。进入2017年春季,中日关系出现向好迹象。钓鱼岛事件后低迷数年的中日贸易、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金融合作领域呈现企稳回暖态势,日本政府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发生积极变化。中日两国经贸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日环保合作的有利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日环保合作在中日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环保合作发展迅猛,逐渐成为两国政府乃至民间合作的重点领域.两国在利用对华开发援助完成中日环保合作主框架的构建的基础上,在现阶段加强了对污染防治的合作力度,致力于改善中国的环境状况.由于新的积极因素的增加,中日环保合作面临着更加有利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9.
非虫 《新民周刊》2023,(4):70-73
<正>未来,完美公司将继续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以实际行动,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完美公司将以助力推动健康中国行动为目标,继续携手行业协会、学术机构、高等院校等平台组织,为大健康产业插上创新之翼,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贡献健康力量。”2023年1月6日,完美公司董事长古润金在广东中山如此说道。  相似文献   

10.
自1979年日本开展对华直接投资以来,经历了一个起伏多变的发展过程,如今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投资大国。中国加入WTO,进一步开放市场,放宽对外资限制是一种必然趋势。这无疑会对与中国有着密切经贸关系的日本产生重大影响,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为此,中日双方有必要共同努力,采取更积极的对策,促进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描述发展问题,着重阐述俄罗斯联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全球动荡不安、充满极端不确定性因素和多重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开展经济合作的前景。文章指出,在去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以及与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的制裁背景下,俄罗斯和中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合作性质目前正在发生变化。文章认为,不友好的外部环境为俄罗斯和中国在贸易、外汇、技术和能源等众多领域的互利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崛起、亚洲振兴与美国“重返”,中国的周边环境正在发生结构性的重大变化,中国、中国邻国与美国三方之间复杂互动,中国在周边机遇与挑战交织联动,中国应加快制定并实施“周边战略”,通过主动经营赢得战略主动权。  相似文献   

13.
周洁 《新民周刊》2023,(17):26-29
<正>在全球市场拨云见日、中国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环境下,美妆正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带来无界生长。4月21日,外滩附近的一家酒店会议厅里,欧莱雅中国与公众分享了其在中国的最新业绩。2022年,欧莱雅中国整体业绩实现逆势增长5.5%,高于市场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其中,欧莱雅高档化妆品部在中国所占市场份额已超过30%。站在下一个25年的起点,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费博瑞不无感慨地说道,过去的25年里,欧莱雅一直扎根上海,与上海同呼吸,共命运。“多年来上海政府与社区为欧莱雅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上海一直在不断为企业提供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我们也希望这一方向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1月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举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5·国际关系):习主席访美之后的中美关系"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美两国学者参加,与会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凯特林基金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及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等。与会者就习主席访美后的中美关系、新型大国关系,以及当前中美关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随着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就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调研,强调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相似文献   

16.
迈向太平洋新纪元中韩关系的全面发展谷源洋中国的发展为周边国家提供更多的机遇冷战体制的崩溃是本世纪40年代以来最为引人瞩目的国际事件,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从此,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方向演化,这一变化有助于世界各国争取实现和平与发展两大目标。但是,多极...  相似文献   

17.
日俄战争为日本在东北实施舆论操纵、殖民文化、经济统治创造了机遇、提供了土壤。《满洲日日新闻》的创刊吹起了日本向东北实施殖民统治的舆论号角,将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文化渗透在舆论宣传上推向了极致。战争的胜利为该报赖以生存的环境注入了活力,为其长期的发展、存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加快加大日本在该地区舆论导向步伐的同时,也加快了东北沦为殖民地的进程,更为日后日本对东北实施武力入侵、经济掠夺赢得话语权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声援保障。  相似文献   

18.
1955年9月10日,日本顺利地加人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面对“入关”后的挑战和机遇。日本政府及时地调整了产业政策,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本文在回顾日本“入关”前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分析了“入关”后其产业政策的变化,以及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并就其对中国“入世”后产业政策的调整与落实.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红 《当代亚太》2006,(5):52-57
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以关注人的发展与安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在保护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地区认同为特征。其建设思路如下以东盟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的建设来促进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分块建设,扎实推进;走多元一体化道路;开放式建设社会—文化共同体。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对中国具有积极意义为中国扩大地区影响力、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供了新的舞台;为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东亚地区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路,从而有利于中国地区合作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面向21世纪的广东路平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广东面临的时代背景、外部环境能否为广东提供如同70年代末以来10多年间的发展机遇?广东自身条件如何,能否捕捉和制造新的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实现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本文准备就这些问题谈一些不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