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7月15日,法国巴黎拉开"双轮革命"序幕,投放上万辆自行车,供居民和游客自助租用。从"四个轮子"回归到"两个轮子",这是文明社会的文明回归,这是一种回归式的进步。作为每天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笔者在访欧时,很注意观察人家的自行车状况。无论在瑞士还是在德国哪个城市,都发现街头有很多停靠着的自行车,  相似文献   

2.
荷兰只有1630多万人口,却拥有1500多万辆自行车.几乎每个会骑车的人都拥有一到两辆自行车。荷兰人骑自行车出行率迭26%.四分之一的荷兰人日常上下班靠骑车。但政府却只有少量公车。除政府首脑及极个别部长配备专车,且专车只限于执行公务时使用外.其余的官员都没有专车,执行公务需用车时,向政府办公厅申请。不少政府官员,甚至是部长平时上下班、办私事都是骑自行车的。  相似文献   

3.
许文骏 《群众》2018,(12):69-70
和一些发达国家城市的居民将骑行视为有健身功能或者青年专有的出行方式不同,哥本哈根人视之为一种日常通勤方式。早上7点左右,城市苏醒过来,人们穿着正装骑自行车去上班,孩子们骑自行车去上学,总共近五成的哥本哈根人选择骑自行车开始新的一天。有人认为,哥本哈根密集的道路、平坦的地形为骑行提供了有利条件,还有人认为哥本哈根人为环保而骑行,这些只是道出了原因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这几天,一位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的父亲引起了媒体的"猛烈"关注,而之所以"猛烈"是因为这位父亲的安徽省芜湖市副市长的身份。詹云超本人表示,自己几乎每天都骑车送女儿上学,"这是父亲应该做的事"。不少公众表示,在詹云超身上看到了一种"久违的美"。父亲送女儿上学,再正常不过。只是在公众印象中,如今有几个做了副市长的父亲还亲自送子女上学,并且是用骑自行车这种方  相似文献   

5.
欧洲的自行车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静 《观察与思考》2007,(17):40-41
<正>今天,欧洲各国为了解决私人轿车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在改善公共交通的同时,还大力倡导骑自行车,一个新的普及自行车交通的热潮正在开始。在欧洲人眼里,自行车并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最为灵活的健身器械,很多人喜欢骑着自行车去郊外或去海滩,有的甚至骑着自行车到临国去旅游。2002年以来,欧洲有11  相似文献   

6.
程阳路 《中国保安》2014,(24):160-161
我对在北城小学读三年级的儿子说,我要写一篇《骑自行车的老婆》。儿子问?哪个老婆婆还骑自行车?我说,不是那个老婆婆,是我的老婆,是你的妈妈。他说,那你还是别写了,太丢脸了,别人妈妈都是开汽车。是啊!在这个汽车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庭的年代里,作为一个七十年代末出生还算年轻的女人来说,交通工具应该是小汽车了,要么也是电动车,把自行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已寥寥无儿。现在居民小区里车满为患,马路两旁车如长龙,街道上更是车如流水,几乎都是汽车,电动车,偶尔有几辆自行车也大多是驴友在彰显骑行的乐趣。而我家老婆大人的交通工具却还是那辆陪伴她多年的自行车。  相似文献   

7.
<正>希望欧洲富国荷兰的自行车文化能对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建设和消费观念有所启发。一直以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王国,到了荷兰后.才知道荷兰是世界上人均自行车拥有量最高的国家。全国1600万人口,却拥有1700多万辆自行车;荷兰人30%以上的旅行是靠骑自行车完成的;而且,除了作为交通工具,自行车还被广泛用于锻炼、休闲和娱乐。可以  相似文献   

8.
新闻眼     
《创造》2013,(3):82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曾被安排到省政府去讲课,由于叶青未开车而是骑的自行车,警卫将其拦在大门外。叶青称,一般领导来开会都是司机把车停在门口,领导开完会直接坐车离开。微评:叶青致力于公车改革,安步当车,难能可贵但对某些官员来说,公车已成其身份、地位的载体。而门卫以公车论人,也正因公车配备与官衔的相关度。要推行车改,先应革掉"排场意识",让更多官员能骑自行车、乘公交出行。  相似文献   

9.
据报道,法国每年大约有40万辆自行车被盗,在骑自行车人当中有57%的人曾经丢过车,但每年丢失的车中有15万辆只是被"借用"了一下,随后就被扔在了路边,因为失主不知道,又没人能认得出,所以,被盗车辆在警察局招领处的院子里日晒雨淋。对此,有人想出了在自行车上做标记的办法。这种办  相似文献   

10.
自行车趣闻     
根据纽约自行车博物馆的骑自行车历史记载,19世纪开始的骑自行车热“使妇女抛弃了穿裙撑和紧身胸衣的习惯,开始有了‘衣着的常识’,并在很大程度扩大了她们的活动范围。自行车对妇女解放的作用可以说比世界上任何东西都要大。”  相似文献   

11.
《时事报告》2010,(6):4-4
《环球时报》5月24日发表的社评认为,当前中美两国就如同骑在一辆特殊自行车上一前一后的两个人。双人自行车很酷,但并不好骑,最难之处在于两个人要保持节奏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相似文献   

12.
我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对行路难深有体会。一次次整治改造后,机动车道的份额越来越大,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无障碍通道份额越来越小。我总在想:为什么那么多人使用的非机动车道,就是进入不了规划者的法眼?若干年前我在乡镇做"一把手"时,有一次上头统一部署,每个乡镇都要过规划关。县里从省城请来专家,很快就拿出了全镇的"全景规划"并挂图讲解。专业术  相似文献   

13.
<正>江思瀚是自行车界的"技术帝"。9月13日在漳州举行的海峡两岸自行车挑战赛上,这位台湾骑手秀了一把速降独门绝技,并由此收获了一批拥趸。赛后,江思瀚被聘为福建省自行车运动协会形象代言人。未来,他将为福建各大自行车赛事站台。个体合作的背后,是两岸自行车运动日益频繁的互动与交流。在台湾盛行多年的环岛骑,开始将骑行路线延伸到了海峡对岸。同时,两岸自行车产业合作也从无到有,并  相似文献   

14.
正我随旅行团前往芭芭拉旅行。芭芭拉是英国南部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街道宽敞,天空蔚蓝。小镇人都不爱开车,爱骑自行车。我们去景点旅游的时候,旅游团给我们准备的不是大巴车,而是每人一辆自行车。习惯了有车接的我们,对导游的安排非常不满意。导游耐心地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原来,芭芭拉在十年前曾经是一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王国,到了荷兰后,才知道荷兰是世界上人均自行车拥有量最高的国家.全国1600万人口,却拥有1700多万辆自行车;荷兰人30%以上的旅行是靠骑自行车完成的;而且,除了作为交通工具,自行车还被广泛用于锻炼、休闲和娱乐.可以说,自行车在荷兰是名副其实的“国骑“.……  相似文献   

16.
<正>在苏北扶贫期间,经常往返于县乡村之间,不时看到一些人在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既不安全,又影响机动车通行。一次,我到县城办事,偶然发现城区部分道路"一路两治":机动车道铺着黑色沥青,平坦整洁,而非机动车道却年久失修,坑洼不平,难怪群众要骑上机动车道。如果能对"一路两治"进行整治,这一现象就能得到有效改观。对此,我向有关方面进行了汇报,并提出了具体意见建  相似文献   

17.
<正>1989年初,我调入农工党郑州市委会工作,当时党派机关同市政协在一所大院办公,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市委会机关只有一间办公室,全部家当也就是三张桌子和一个木制文件柜,一部手拨电话(分机)很难拨出外线,有什么会议通知、文件都是由我们机关三人分头骑自行车到各支部所在单位去送。难怪第一届老主委第一次见到我时,先问我  相似文献   

18.
《上海支部生活》2006,(1):37-37
骑自行车是我国大多数人的主要出行方法,也是一项锻炼肌肉(特别是腿部肌肉和关节)的全身性运动。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20,(18)
正荷兰是一个举世闻名的自行车大国。每个人年平均骑程1000公里,单车道遍布全国,每天有上万人以自行车代步,采用环保的通勤方式帮助疏解道路的交通压力。荷兰的每个城市、每个城镇乃至乡村,随处可见停放的自行车。尤其在海牙、阿姆斯特丹、乌特勒支这些大城市的市中心道路旁边,更是堆堆叠叠地停放着自行车。我们就以海牙市的自行车道设计为例,  相似文献   

20.
乌格 《中国减灾》2009,(9):11-11
"低碳生活",对不少人颇为陌生.但"低碳"确确实实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一个"乐活族"的低碳生活 杭州姑娘小薇家住三墩,在位于庆春路的一家公司上班.每天清早6点多,她便骑着自行车出门,赶到公司需要一个半小时,这个习惯她已经坚持很多年.在一般人眼里.这显得有些不可思议.在小薇的影响下,她的一些朋友也开始骑自行车上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