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发展引擎,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2020-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全面客观评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结果显示:两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经济联系更加活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不断夯实,但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城市群相比,还有提升空间。最后,文章提出从构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携手共促改革开放、合力提升生活宜居水平等方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向更高能级。  相似文献   

2.
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我国第四增长极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区域一体化建设是高等教育集群化发展的支撑力,高等教育集群化发展是区域一体化建设的推动力。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地理空间与文化基础、各城市的经济与产业体系的发展现状、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集群化发展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集群化发展的路径:政府做好打造“和而不同”高等教育集群化的顶层设计、分三阶段推进多层次的高等教育集群化、构建科教支撑下的“双中心”模式。  相似文献   

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整个西南地区乃至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川区域)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内涵、制造业发展特点,以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为准则层,构建了由15个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和TOPSIS评价模型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横向上,2018—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川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性,其中成都市远超其余14个地级市;纵向上,2018—2022年各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上下浮动,但总体变化不大且水平总体较低,这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川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从做强制造业产业、加大创新投入、增强协同水平、推动数字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4.
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地区公安机关从政务服务融合、社会治安治理、突出犯罪打击、执法办案协作和警务资源共享等五个方面开展警务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制约成渝地区公安机关跨省域警务合作的因素仍然不少,主要体现在警务资源不平衡、合作动力欠持久、执法权限不一致和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等方面。因此,成渝地区公安机关需着力完善合作体系、强化系统观念、加强联合执法、畅通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全面深化警务合作,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是川渝两地高质量发展迎来的重大历史机遇。乐山是四川经济版图的潜力股,日趋雄厚的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进一步夯实了乐山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基础。但乐山经济综合实力不够强,更好更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乐山应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速融入成都都市圈;立足自身比较优势,聚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突出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智"造强市;增强人口流失危机意识,加快人力资本建设。  相似文献   

6.
缩小成渝地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重要目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选取2009年—2018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城市面板数据,基于空间视角,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等相关计量模型,考察了城市蔓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能影响。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由于城市蔓延所带来的就业效应,城市适度的蔓延扩张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由于城乡财产性收入差异和户籍人口变迁,过度的城市蔓延将加剧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成渝地区应完善土地出让制度,防范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同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小个专”党建是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跃市场、促进发展、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新时代发展要求,加强“小个专”党建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城市——X区为例,通过开展专题调研和资料分析的方式,研究成渝中部地区“小个专”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在中央政策引领、实践变迁推动、未来发展需要的三元因素推动下,成渝地区通过搭建统一领导组织机制、确立互惠互利共享原则、打造改革先行试点新区,在实质上破除了“行政区对经济区的割裂”。为应对成渝地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应当从完善成渝地区法律协同机制、强化区域一体化发展体系、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创新政策协同联动机制、探索共建共赢利益联结机制、调整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9.
<正>《成都行政学院学报》是由中共成都市委主管、成都行政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双月刊。本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办刊宗旨,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欢迎各界人士围绕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群众关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开展理论性、学术性、现实性、前瞻性的解读和研究。本刊常设栏目有:理论研究、公共管理、经济建设、社会治理、政府与法治、实践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  相似文献   

1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局意义和战略考量。要发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能动作用,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坚持一体化思维、自主性思维、竞合性思维和主体性思维,才能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执行和落实好中央的相关规划和布局。  相似文献   

1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区。经济圈内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公共性和外溢性等特质,冲击着传统以行政区划为界、条块分割的属地治理模式,以协同方式推进区域内生态环境治理必要且紧迫。然而,成渝地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存在整体性利益偏好、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有限、壁垒阻滞及治理能力差异等制约性因素。因此,需要进一步打破壁垒,从理念协同、组织建设、体制机制、法治保障等四个方面共同推进,凝聚治理合力。  相似文献   

12.
<正>投稿须知《成都行政学院学报》是由中共成都市委主管、成都行政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双月刊。本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办刊宗旨,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欢迎各界人士围绕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群众关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开展理论性、学术性、现实性、前瞻性的解读和研究。本刊常设栏目有:理论研究、公共管理、经济建设、社会治理、政府与法治、实践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推出不同专题栏目。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主要辐射区域,中国川渝地区和东盟地区的贸易在通道的运行下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在双方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进出口贸易进一步融合和各方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川渝地区-东盟地区贸易持续稳健发展,贸易规模逐年扩大,东盟地区日渐发展为中国川渝地区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拥有极大贸易发展潜力和空间。中国川渝地区应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利用好RCEP协定等政策机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通道建设,推动双边贸易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日益增强。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扩大服务业总量规模、提升服务业层次水平的重要内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为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近期我们围绕如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认真研究,本文主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对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中成都、重庆、西安、昆明四个核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比较测度,归纳出各城市之间存在着三次产业结构总体相似度较高、部分产业地域分工已经显现、部分主导产业重合度较高等特点。同时,借鉴纽约城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的经验,提出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成渝发展主轴作为成渝城市群空间格局中连接成都与重庆主城双核的主要轴线,其文旅一体化水平和层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成效。目前,该区域文旅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产业发展呈现向好态势,但文化旅游重点不突出,区域竞争力不强,沿线发展水平不一,区域合作层次不高。从政策、规划、设施、项目等方面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对策包括:核心带动,发挥成都、重庆主城区位辐射作用;联合打造,培育一批国际文旅点位;四线共建,打造主轴精品路线;政策互惠,协同共享文旅福利;设施共建,提升整体服务水准;营销聚力,打造区域名片;完善机制,健全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南京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如制造业分离生产性服务进程缓慢,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大,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不强,服务经济开放水平较低等。根本原因在于,诸多束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始终没有完全消除,导致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撑力度不足,“制造业发展偏好”的政策法规体系尚未完全转型到“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与活力没有得到根本解放。为此,必须进行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本文在分析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钻石模型”以及“体制机制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模型”,解析了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体制机制的内在关联,进而提出了推进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及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服务贸易尤其是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这对于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以中国30个省1998--2008年的面板数据为支撑、实证分析了中国各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结果大多数省份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弹性较大,但是存在显著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9.
胡雯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3,(1):106-115+119-120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使命,须由区内不同创新主体在适宜的外部环境支持下,围绕创新活动全过程整合配置资源,形成异质协同、共生共赢、动态进化的链式创新关系,整体提升创新活动的活跃度、质效和价值。成渝地区科技资源领先西部,创新节点发展迅速,成渝双核创新联动辐射增强,创新环境持续优化,但对标国内外前沿科创中心地,在标杆性顶级资源、聚点成链集群发展、区域内外双向创新关联、创新环境区域协同及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须致力于链接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区域创新关联提升区域创新能级、对标国际创新环境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等方面实现突破,努力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与区域资源错配程度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中国35个大中城市2007~2018年的面板数据,引入知识技术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同集聚水平作为调节变量,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不同集聚模式影响区域资源错配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专业化集聚水平上升会缓解区域资源错配程度,多样化集聚会加剧城市之间资源错配程度,知识技术溢出效应能显著强化改善效应、削弱负面影响,产业共同集聚水平提升在多样化集聚下会进一步加剧区域资源错配。最后,提出以层级分工专业化集聚为主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环境、依据市场化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错位集聚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