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魏海香 《求实》2008,(5):80-83
文化全球化不但是一种各不同文化体之间广泛而快速互动的文化交往现象,也是一个由萌芽到形成,再到深入发展的历史进程;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间的矛盾演进机制,以及文化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间的矛盾演进机制决定了,文化全球化还必然是一种向文化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体一一全球文化系统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角度看,全球化是一个矛盾体系,是整合与碎裂、一体化与分离化、世界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场。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化是必要的,但推到极端刻意强调文化本土化、文化民族主义及发展为文化沙文主义、文化原教旨主义,将导致文化的矛盾、对立与冲突,影响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甚至将脆弱的地球村推向崩溃的边缘。因此,在全球化时代,展开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对话,消除偏见与冲突.是21世纪地球村公民生存发展的智慧选择。  相似文献   

3.
何琼 《理论与当代》2002,(11):16-17
新的世纪,是一个极富挑战的世纪,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一个所谓“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首先是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跨国资本的运作已经进入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同时全球化也涉及到文化领域,尤其是由于现代大众传媒带来的信息全球化有力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感知、文化想象、文化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经济大循环之中,它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文化全球化。对外开放构成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它意味着中国文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体系,而是一个处于开放和互动的全球化网络之中的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中,外部世界...  相似文献   

5.
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实践的新趋势,文化认同在一体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向心力作用,它为一体化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欧盟一体化进程能够取得卓著的成效,得益于一个欧洲认同的存在,它超越了单个成员的特征色彩,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的观念性建构.东亚一体化举步维艰,很大程度上在于地区认同的缺失,旧的文化认同无法重拾,新的文化认同尚未建构,是东亚一体化中文化认同的困境所在.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是首先形成于西方的新概念。通常认为,它是指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日益相互依赖,日益紧密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提出“经济一体化”概念。1985年,T·莱维提出了“全球化”一词,以此来概括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提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其扩展到其他领域,包括文化领域,提出了“文化全球化”的提法。  相似文献   

7.
钱秋月 《求实》2016,(2):15-20
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现方式和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当今世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就是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一方面,它给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带来种种矛盾和挑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在文化全球化中实现着新的推进。我们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寻找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对待文化全球化应该持有的正确回应态度,最终形成全球化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化与欧盟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政治的研究领域里,各种以制度化、结构化形态出现的民族国家、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和条约构成了国际社会的"硬件",而构成"软件"的则是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政治文化.作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超国家组织,欧盟的发展离不开各成员国建构新的政治文化.在各成员国现有的政治文化中,既存在推动欧盟一体化前进的积极因素,又存在制约一体化发展的消极因素.因此,欧盟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已经淡化了各成员国的"经济国界",但是政治文化的潜在矛盾却无法消除各成员国的"政治国界",特别是<欧盟宪法条约>在部分成员国表决受阻后,欧盟的一体化进程遇到了自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困难.此外,随着欧盟的扩大,基于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异会越来越明显,各成员国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凸出,这将直接影响各成员国对欧盟一体化的态度、欧盟的组织结构和欧盟的制度设计.因此,欧盟必须在充分尊重各成员国现有政治文化并保留不同政治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着力建构新的、能够被各成员国普遍接受的"欧盟政治文化",从而为克服现有的矛盾和困难找到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进而继续推动欧盟的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刘欣 《奋斗》2007,(4):51-52
全球化思潮的兴起,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时代特征。它冲击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愈来愈深刻地意识到“地球村”的存在。而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化进程在中国的日益加快,这不仅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对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一浪潮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又将走向何方呢?  相似文献   

10.
文化需要创意,创意更需要文化.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 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黄金产业”,并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成为社会产业链中势头强劲的朝阳产业.如何通过文化创意的再造与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范俊玉 《探索》2003,3(6):109-111
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各自有着特定的内涵,但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渗透的关系.大众文化的兴起对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我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文俭  段晓斌 《学习论坛》2005,21(12):49-52
重视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品位,以文化品位来塑造城市形象、展示城市品牌,以文化氛围来凝聚人心、推动城市发展,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广大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行政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和独特的作用。要用先进行政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培育和谐理念、建设和谐文化已成为文化发展的大势。这种文化发展大势,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构建和谐社会的真实反映。作为新生的文化现象和崭新的文化命题,和谐文化既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优势,又深刻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的新特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实现了文化发展的新的自觉和新的提升。可以这样讲,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催生、孕育的成果和产物,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一句话,是与时俱进、带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深化对和谐文化的认识,不仅是当代文化的重要课题,而且是构…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既有现代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对现代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从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其中许多方面是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相融合的,如何把握儒家文化与现代管理文化的契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15.
牢牢树立政党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准确把握政党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不断加强政党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推进党的文化建设,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推进文化创新 发展先进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宪臣 《学习论坛》2004,20(1):27-29
创新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精神实质,综合创新是保持中国文化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时刻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大胆开拓、综合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保持中国文化的先进性.这其中包括内容创新,使中国文化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形式创新,用新颖进步的活动形式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体制创新,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先进文化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志 ,是社会文明的尺度。文化历来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只有先进文化 ,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文化仍将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 ,但真正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则是先进的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模式的角度分析政治文化建设问题并不见奇.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政治文化建设存在两个常见误区:政治文化建设等于政治文化设施的硬件建设;政治文化建设等于政治文化重建.笔者旨在文中提出政治文化建设的系统性问题,即政治文化母体和政治文化存在性及其当下的政治文化价值问题,从而探讨政治文化建设的可能和可为,其旨趣在于政治文化的共享和政治文化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从学理层面探讨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与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当代审美文化因其具有"审美与生活相同一"的特异品格,并同经典美学"审美超功利、无目的"话语模式迥然异趣,而被人们命名为"后现代"或"现代"的文化,但其与"前现代"即古代审美文化资源的联系却被大大忽略.其次,当代审美文化的崛起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直接相关,也因此显示了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间难分难解的历史联系.再次,当代审美文化中"传统"审美文化资源以"道不远人"的哲学-美学精神,同当代语境中的"现代"、特别是"后现代"审美文化因素呈现出互补与融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批判和扬弃,不仅推动了儒家文化的新发展,为现代新儒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而且还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为"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以及批判和创新精神的彰显,廓清了障碍,创造了条件。不仅如此,五四新文化运动还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时间起点和思想源头,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