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人有一个捉猴的绝招:取一个特制的盒子,刚好能放进猴子的前爪,里边是美味的坚果。猴子来了,伸爪子抓住了坚果不放,但因口太小,却又拿不出来。这时,如果放下果子,就可以自由地走开。遗憾的是,猴子却抓住坚果不放,结果失去了“自由”。猎人不慌不忙地走来了,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猴子给逮住了。我们不必嘲笑猴子。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这样的事也是屡见不鲜的。从刘青山、张子善,再到被处以极刑的胡长清、成克杰,这些高官以及近年来“前腐后继”的贪官们之所以纷纷落马,在于他们面对形形色色的美味“坚果”———钱财、女色的诱惑,始终“抓住不…  相似文献   

2.
有舍才有得     
佚名 《当代党员》2006,(1):59-60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地上安装一个小木盒子,把猴子爱吃的坚果装在里面。木盒子上开有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把前爪伸进去,但在抓住坚果后,猴子的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之所以能够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是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我们不禁要笑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呢?但笑完猴子后,如果再审视一下自己,我们是否还笑得出来呢?  相似文献   

3.
我常以“人就这么一辈子”这句话来告诫自己并劝说朋友。这七个字,说来容易,听来简单,想起来却很深沉,它能使我在懦弱时变得勇敢,骄矜时变得谦虚,颓废时变得积极,痛苦时变得欢愉,对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真可谓是七字箴言。 人不就这么一辈子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一辈子,春发、夏荣、秋收、冬藏,看来像是一年四季般短暂的一辈子。每当我为俗务劳心的时刻,想到那七个字,便忆得李自春夜宴桃李园记中“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句子。而在哀时光之须臾,感万物之行休中,把周遭的俗事抛开,  相似文献   

4.
在非洲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常用这种办法捉住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惯:不肯放弃已经到手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乔子亮 《江淮》2011,(8):34
今年,对姐夫一家人来说,是非常难忘的一年,因为67岁的姐夫成了村里的一名预备党员。姐夫是位普通的农民,他文化程度不高,一生勤劳,庄稼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是村里种田的一把能手。姐夫脾气倔强,平常不爱说话,不善交往,可他秉性耿直,只要看准的事,无论困难再大,他也是一干到底。  相似文献   

6.
《庄子·徐无鬼》载,吴王坐船游大江,攀上一座猴山。一群猴子看有人来,惶惶然四散,躲入荆棘丛中,唯有一只猴子洋洋得意地跳来跃去,故意卖弄灵巧。吴王拿箭射它,也被它敏捷地将箭接住。吴王下令左右侍从一齐趋射,那猴子顿被箭雨射穿。吴王对随同游行的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啊,夸耀自己的灵巧,仗恃自己的敏捷,对我表示骄傲,以至于这样死去了。警惕呀!唉!不要拿你的神气去向人耍骄傲呀!”颜不疑回到家里,就拜贤人董梧为师,尽力除掉自己的骄气,屏去声色,辞谢显荣。过了三年,全国的人都赞誉他。庄子的这则寓言,旨在说明老子所说的“企者不立”,即爱抬起脚跟站得高的人站不牢。喜欢卖弄聪明的人,免不了要作吴王箭下的猴子。“一狙搏矢”遭杀身之祸,就在夸耀和骄傲。与之有相同之意的词语  相似文献   

7.
近日,读了两则关于动物的故事,感慨颇多. 其一是说猴子的.在非洲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上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了.人们常用这种方法捉住猴子,因为猴子有个习惯:不肯放弃到手的东西.于是,猴子就成了这一悲剧的主角.  相似文献   

8.
<正>在非洲的热带丛林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捕捉猴子时,通常是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其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据当地人讲,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人们常常能够用这种办法捉到猴子。猴子的一次次落网,验证了"伸手必被捉"的常理,解读了贪不得、腐不起的道理。在古代,许多清廉官员都深谙此理。明朝时,有个叫周新的人,担任按察使后,就一直严于律己,廉洁从政。  相似文献   

9.
易边 《学习月刊》2013,(5):34-34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日出而食,日落而休,日子平淡幸福。一天,一名游客把手表落在了树下,被一只猴子拾到了。聪明的猴子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每只猴子都向它请教确切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它来规划。就这样,这只猴子逐渐建立起威望,当上了猴王。猴王认为这是手表带来的好运,每天在森林里巡查,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表。工夫不负有心人  相似文献   

10.
一根“知道重要却没有做好”的“软肋”习惯是一种很强的力量,因为有了它,很多事情在习惯之外,就不容易做好。譬如建立“学习型报社”, 就属于此类。很多报社的领导都知道建立“学习型报社”,不断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但是“知道重要却做不好”,成了实际工作中的一根“软肋”。有的单位有时  相似文献   

11.
一天,时间管理专家为一群商学院的学生讲课。他站在学生前面,说:“我们来做个小测验。”他拿出一个1加仑的广口瓶放在面前的桌上。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仔细地一块块放进玻璃瓶。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道:“瓶子满了?”所有学生  相似文献   

12.
要“杀鸡”也要“杀猴”晓权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用“杀鸡给猴看”的办法警示坏人,为什么要“杀鸡给猴看”呢?大概是因为猴子生性聪明,容易从“杀鸡”中汲取一点教训的缘故吧!然而,老是“杀鸡”而不“杀猴”,“猴”的胆子也会慢慢大起来: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开展以来,...  相似文献   

13.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朱德同志有一根扁担,上面写着“朱德的扁担”,往井冈山上挑粮时,他说:“能挑100斤,就不挑99斤。”宁城县汐子镇副镇长戴成钧同志也有一根“扁担”,它的两头挑着两个筐,一个筐里装着“国家”,一个筐里装着“百姓”,下面注着:“一头是百姓,一头是国家,哪一头也放不下。”这是戴成钧同志生前作的一幅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用的扁担,却有着同样深刻的蕴意,勾画出了共产党员爱国爱民、肩负重任、弯腰躬行在山坡上、田野里的形象,回答了如何体现党的宗旨、如何带领人民群众前进的重大课题。在现…  相似文献   

14.
近一时期,鉴于农村文化匮乏,有关部门组织“文化下乡”活动,深受农民欢迎。但有一种现象不能不引起重视,就是有些人打着“文化下乡”的旗号,却把“文化垃圾”送到乡下,骗取农民钱财,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试举几例: 一是演出垃圾。一些不正规的演出团体,经常打着“送戏下乡”的名义,演出一些格调低下、不健康的节目。有的剧团为了招揽生意,竟让女演员穿着“三点式”在剧场门口亮相,丑态百出,不堪入目。 二是书刊垃圾。一些不法书贩,他们抓住农民文化水平较低、鉴赏能力较差的弱点,把一些低级趣味,甚至黄色书刊、宿命迷信…  相似文献   

15.
架起党群连心桥——记白山市信访办主任薜铁民邓九冬“双肩虽弱,愿担党忧解民愁;微言虽轻,愿铸鼎连心系情。”“对群众的事要着急上火,拿得起放不下,办不好不撒手!”1997年6月,在全省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座谈会上,一位信访干部的发言打动了在场人的心,激起...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当代》2010,(7):59-59
曹红涛在5月19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对于农民,征地是一把双刃剑:带来财富,却也面临“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的风险。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实际上是透支了远期收入,寅吃卯粮,就很可能在失地后再陷入“破产”境地。富起来后怎么办?答案不仅雇农民。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只管发放补偿款,对正确消费的适当引导、对用好财富的政策扶持,全都付之阙如。把农民的短期富裕变成长期收益,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这就需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农民真正用好手中的钱。  相似文献   

17.
猴子与贪官     
前不久读了几则关于猴子的故事,颇感有趣,也引人思考,从中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逐步走向堕落的轨迹。一相传一个岛上住着一群猴子,其中一只猴子负责每天早晨分给每只猴子一只桃子。起初,管桃的猴子的做法是来一只猴子就随便挑一只桃子,但后来,它发现桃子有大有小,有新有旧,于是在前一天晚上就把桃子按好坏编号,第二天再根据自己的好恶分配。逐渐地,管桃的猴子在众猴子中吃香起来。一旦关注到权力的“另类价值”,权力的使用就开始变味。  相似文献   

18.
王若山 《唯实》2004,(8):191-191
职颖法第一个预测出太阳系第十颗行星的存在,并且准确地计算出它的轨道半径,现在成了大报小报非常热闹的新闻。为了颂扬他的杰出成就,有的报纸称其为“农民天文学家”,有的报纸干脆就说“农民推断出太阳系第十大行星”。手头有一张今年4月26日的《金陵晚报》,做的就是这样的标题。我猜编辑的本意,一方面固然因为是转载稿件,人家怎么写的,就得怎么转;另一方面,恐怕也不排斥为职颖法鸣不平的成分。一个人有着这样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生前怎么就连个“小职员”也没有混上?这有关单位的“门”,到底为什么关得这么紧?当今的“天文学家”多矣。如果统计一下,在这种部门吃饭的人恐怕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他们之中,有几个人预测出太阳系存在第十颗行星?他们却都不是“农民”。只有职颖法是个“农民”,恰恰做出了这样的贡献。这岂不既是替“农民”争光,更是替“农民”鸣不平?  相似文献   

19.
一双条绒鞋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做的条绒鞋是最耐穿最舒适最好看的。母亲一辈子都不识字,可她却心灵手巧,学啥会啥,做啥像啥。不仅锅灶上拿得起放得下,而且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她手做的条绒鞋有棱有角、有模有样、结实耐穿,穿在脚上,轻便舒适,很是好看,恰似一件颇有创意的工艺品。  相似文献   

20.
辛谷 《求实》1980,(12)
谈及“一言堂”这种恶劣作风,人们往往把它斥责为某些个人的政治品行。其实,不完全这样。仅是个人的政治品行问题,倒也好办。把有这种恶劣作风的人从高堂上拉下来,“一言堂”也就倒闭了。然而,建国三十多年来,此风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却始终不息,且愈演愈烈。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一言既出,必须处处照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