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过去有个人碌碌无为,但他的父亲和儿子都很有成就。他的父亲和儿子责怪他无能,他却对父亲说:“我的儿子比你的儿子强。”又对儿子说:“我的父亲比你的父亲强。”按理说,这个人说得全是实事,但细细想来,  相似文献   

2.
从小到大,我从没见父亲流过一滴眼泪.可在我手术前,他哭了. 那是春节后的第4天,我肚子疼得厉害,几天也不见好,父亲带我上医院检查了几次,可查来查去,都查不出个所以然. 在那度日如年的半个月里,父亲每天坐在床边,眼巴巴地望着我.不久后,我又做了一项检查,检查结束,医生紧皱眉头,自言自语:"怪事,小肠中怎么有个瘤?"医生认为,这种瘤极为少见,十有八九是恶性的.很快,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到医院.就在快进病房的时候,他站住了,揩了一把湿漉漉的眼窝,步伐轻快地走了进来,冲我笑了笑.  相似文献   

3.
作为在IT领域摸爬滚打十年的骨灰级老手,我最有机会享受“远程协助”带来的各种欢乐.每当有人需要远程协助的时候,我已然能够做到,在她眼巴巴求助的眼神下,祭出九阴白骨掌,上下其手,在对方的电脑上随意鼓捣,有时候还能发现不一般的风景. 事实是,这“远程协助”的起因并不是我主动要求的,而是不得已为之.因为我无论如何磨破嘴皮说明解释,对方还是瞪着一双茫然的双眼,连广告里小朋友都会说“哪里不会点哪里”,可是我可爱的客户就是不会点,或者说不点,只管可怜兮兮地和我商量“加我好友给我远程看看呗?我告诉你QQ号……”“这个这个……不太方便吧?”“没事儿!”既然到了这个份上,用户这么看得起咱,主动说没事儿,我还矫情什么呢.我已经顾不得多想,赶紧把用户的烫手山芋接过来,要不怎么说我们IT工程师就是救火队员呢.  相似文献   

4.
琐忆父亲     
父亲,这个名词的精髓是什么?《说文解字》上说:“父,矩也,家长率教者。”那什么是“矩”呢?《辞海》上说:“为方之器”。在我的父亲朱丝纶先生离开我们47年之后,回忆他生前的点点滴滴,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矩”的博大精深……我家厨房兼餐厅,大约40平方米。南边是锅台,东边堆槎柴,西边和北边摆上竹橱和餐桌,西北角上有个半截楼。  相似文献   

5.
理想,你这个题目出得很好,现在很少有人关心这个题目了,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老人来说,人家会说:都60岁了,还“理”什么“想”? 其实,60岁了,也还是有理想的。过去有,现在也有。回想过去了的40多年,我们不断为理想而奋斗,说起来,像梦一样,可人又怎么可以没有理想呢? 40多年前,我18岁那一年吧,看了一部描写地质队员的电影,那时候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地质队员,为祖国效力。我父亲是个老知识分子,学医的,他很不同意我去学地质,他说学地质有什  相似文献   

6.
闯进来一匹“黑马” 1976年春的一天,香港某大厦二楼的一个房间里。门打开了,一个身穿工作服牛仔裤的年轻人急匆匆地闯进来。一看,不对劲,里面已不少人,一个个西装革履,整整齐齐;低头望,只有自己穿的是工作服牛仔裤,真有点不是味道。他是被一段奇怪的招聘广告引来的:“阁下对目前处境感到不满,如希望有所改变者,清到香港××中心二楼一谈……”真怪,谈什么,没说明;公司的名字,也没有。越怪越要弄个水落石出。他向老板说了声“要去看病”,穿着工作服就跑出来了。等着等着,从早到晚,比他迟来的人一个个都走了,他问接待小姐:“我很早就到了,怎么还轮不到我呢?”“耐心等待吧。”话也不多说,接待小姐只用眼梢瞟一瞟他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南湖宾馆修好了,我被调去任所长。刚上任,周恩来总理就来视察,在司令员等军区首长陪同下到了南湖。我激动地迎上去,用双手握住总理伸出的手。总理微笑着问:“叫什么名字啊?”“陈良顺。”“哪里人?”“武汉。”“哪个区?”“江岸区。”“噢,好地方哟。”周恩来将我的手摇一摇.“二七大罢工革命发祥地么,好地方。”南湖宾馆分五个区,各区队长见总理时,总理都要问问姓名籍贯。一区队长叫黄大珍,广东陆丰人。周恩来一听便“咦”了一声,说:“打败仗的地方。”他望望大家.带了回忆的神情说:“南昌起义部队到了汕头,不行.往回走,又在陆丰被截住了……”片刻,他从回忆中脱出.说了一句:“我们不能  相似文献   

8.
市公安局傅振华局长家小院。卢小影带哥哥卢小凯走入。小影:“傅局长!我把他带来了。”局长迎上来:“年轻的神经外科专家!你妹妹多次讲到你,你父亲也是我的好朋友。来,坐。”他们坐在院子里小藤桌旁。局长:“听说你父亲一直在美国讲学?”小凯:“是的,已经去一年多了。”局长:“最近通电话了吗?”小凯:“没有。他近来很忙,前不久来信说又去拉丁美洲了。”  相似文献   

9.
以退为进     
美国著名保险业推销员白莱克经常利用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有一次,他闯进一个办公室,还没有开口,对方就打趣地说:“你是我今天上午见到的第五位推销员了。”白莱克立刻从此话中嗅出味来。他非常客气地说:“我知道你今天是没有兴趣听我的话了。好吧,以后见。”对方望着白莱克的背影,笑着说:“你倒是第一个聪明的推销员,我还没说你已经明白了。”  相似文献   

10.
开心酒吧     
《工会博览》2006,(22):42-42
现在流行一种幽默方式叫做讲“冷笑话”。说起冷笑话的起源有这么个故事:小企鹅有一天问他奶奶,“奶奶,我是不是一只企鹅啊?”“是啊,你当然是企鹅。”小企鹅又问爸爸,“爸爸,我是不是一只企鹅啊?”“是啊,你是企鹅啊,怎么了?”“可是,可是我怎么觉得那么冷呢?”有点无厘头,有点无聊,说的好听一点,有点后现代主义。现代人讲那些原始的笑话讲的腻了,听的烦了,就想出了这些冷的东西了。冬天到了,说几个冷笑话给大家听,不知道您适应不适应……  相似文献   

11.
钢铁大王卡内基在他的自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一天早上,洛伯里先生邀请我去他家。寒暄过后,他把一个信封递给我说:“请你把写这信封的秘书辞掉。”当时我大感惊异。“为什么?”我问,“这个秘书平时做事十分认真,品行也很不错,他有什么事得罪你吗?”洛伯里指着信封上的一行名字说:“他怎么可以把我的姓氏写错?”我说:“这种笔误难免,即使写错了,也不过是粗心而已,何必当做一件了不起的事?至今我每天收到的许多信件中,就有十分之二三把我的名字拼错。如果对这种事情都要计较,也许我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相似文献   

12.
女色的悲剧     
心涂鸦 《法制博览》2009,(16):47-47
当年,父亲对我说:“只要你能考上中学,我就让你一个住一间。”我反问道:“哪有?”父亲坚定地说:“我们做新房。”  相似文献   

13.
“北京,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穿上了中山装!”今年1月16日晚的电视“新闻联播”节目,使不少外国记者大惊小怪地作出了种种推理、判断,该节目的录像带亦被高价抢购、转录。“那天本来不是我当班的,”张宏民,这位因着装而引人瞩目的中央电视台播音员,有一次对广州的朋友谈起事情的经过,依然显得无可奈何:“台长忽然叫我赶回去,一见面就递给我几张播音稿:‘快,准备播音——哎?你穿这件衣服怎么行?!’台长说着就楞住了。匆匆忙忙的,我没来得及换衣服,身上这件衬衫还是带花格的呢。台长看了看自己,灵机一动:‘哎,你就穿我这中山装吧,虽然大了一点,还可以  相似文献   

14.
在路上遇到一位睽违甚久的文学界朋友,寒暄之余,我问:“最近写些什么?“他很潇洒地说:”在玩一部中篇。“后来,一位故交与我通电话,我又问:“近来干些什么呢?”对方认认真真地答:”哦,在玩英语哩。”终于,在自己成为别人的询问对象时,我竟脱口而出:“在玩《周易》呀。”话一说完,心中怦然一跳——咦,我怎么也说起“玩”字了?而且居然是玩《周易》!  相似文献   

15.
劝爸爸退休     
某日,与一位朋友闲谈,得知朋友的父亲最近退休了。退休后,即被某企业聘去,说是“帮帮手”朋友郑重其事地说:“是我劝爸爸快点退休的。退休以后,虽然名声没有当处长那么好听,但他能在一个更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余热’,收入也可观,何必恋住处长那个位置呢?”我知道他父亲去年该退而未退,重要因素之一是这位大公子联合弟妹,拉上妈妈,组成统一战线,有空就给老头子大讲“有权就有一切”的道理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无独有偶,一个星期天,我在拜访一位亲戚而未  相似文献   

16.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刚要出门,女儿叫住了我,她怯生生地对我说:“爸爸,你能预支我十块钱吗?”我听后不高兴地说:“不是昨天才发了十块钱给你吗?怎么,才过了一天就用完了呀!”从女儿上幼儿园开始,我就主动给她发零花钱,每周十元,虽然不多,但也能解决她的基本需求。女儿从小就比较懂事。  相似文献   

17.
父亲很少向我讲述人为什么要勤奋,也从不用棍棒逼我“勤奋”。他是用一种特殊方式为我“师”的。 我有生以来的第一个记忆是这样的:清晨,我在睡眼惺松中听到父亲朗读外语的声音。那声音像潺潺流水,富于一种特殊的韵味(后来我也  相似文献   

18.
有一天,一个经常接触洋人的旅游界朋友,对我说:“你说,外国人来咱们中国,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是交通不便吧。”“不是。”“是打长途电话难?”“也不是”,朋友皱着眉头说。“是上厕所外国人在中国最怕上厕所!旅游途中憋急了,找不到方便的地方;找到了,又因为那地方又脏又臭而不敢进去。”嗯?嗯!我不怀疑,也许洋人在中国确实最怕上厕所。广州有个读者,曾投书报社叙述他经历的一件事:“我路经新落成的天河火车站,到公厕方便。走近公厕、一股臭味扑鼻而来,但见  相似文献   

19.
提起张秉贵这个名字,北京百姓马上就会想到了两个说法:“一抓准”和“一团火精神”.这位当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把劳模的风范留在了人们心间.今天,他的儿子张朝和站到了父亲的柜台前,抓起一把糖放到电子秤上,是否也能像父亲当年那样“一抓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重温他父亲那种热爱工作,在每一个工作细节都倾情注入的那种职业精神.如今商场里早已经用电子秤替换了手动秤,顾客的购买习惯也有了变化.站在父亲柜台后面的张朝和胸前挂着一块特殊的工作牌子,上面刻着“子承父业”.马来西亚儒学家张弓曾在他写的《寻找张秉贵》文章中写道:“这应该是世界上最特殊的一个工作牌子.”如何“子承父业”?曾经是张朝和的一块心病.  相似文献   

20.
三十九岁的意大利裔美国人弗兰克·塞诺,每星期有十回须在洗衣机前洗濯脏衣物。墙上那张彩色肖像里,她妻子的祖父母似乎正以鄙夷的眼光盯着他。说实在的,就连他自己的父亲(一位远居故国的意大利人),也不会对他表示同意的。塞诺自己也说:“我父亲会说,‘你还像个什么样的男人?’他会责怪我让自己被老婆管起来了。”本来,塞诺原是按照老传统的方式生活的。他在履带拖拉机公司里当制图员,八年来一直都把家务活全交给他那三十五岁的妻子南希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