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1936年全国救国会运动崛起于民族存亡最紧迫的时刻。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成为了全国民众和各党派所公认的救亡运动的领袖。他们的联合阵线的主张,首倡“无色彩”的原则和宽容精神,为广大爱国民众和仍在内争之中的各党各派中的爱国力量所赞同,从而为大敌当前的民族和解带来了新希望,为实现“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抗战,立下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2.
一二九运动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战社会动员提供了契机,在运动申逐步形成了由中国共产党引导的,以爱国学生为载体的对平津民众和爱国士兵的初步社会动员。因此,从社会动员的角度来看,一二九运动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以抗战为目的的社会动员的初步启动。这种初步的社会动员。使“抗日救亡”成为凝聚全国民众的政治目标,也播下了抗日的种子,为全面抗战爆发后的社会动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全民族抗战初期,中共在广州"荒原"上开辟了统战工作的"田地"。为解决好中共与国民党及与普通民众的两大核心关系,分别采取了各异的统战策略:对国民党采用分化利用方针,在具体工作上,用重"实"轻"名"策略统战广东军政要员。对普通民众(含港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采用宣传、演讲及示范方式,积极鼓动各阶层参与到运动中来。研究抗战初期中共在广州的统战工作,既为第二次国共合作背景下国共两党携手抗日提供实证案例,凸显国共两党合作的时代价值,同时,也为形势严峻的新时代统战工作提供一种思路和实践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千百年来指引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抗击外来侵略的伟大旗帜和不竭精神动力。1932年爆发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国军民所表现出来的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奋起抗争的悲壮之举,就是这种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中国军队冲破阻力,浴血奋战。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绘织了中国抗战的悲壮历史图景。上海民众毁家纾难、同仇敌忾,全力支援前线,组织抗日义勇军开展抗日总同盟罢工,谱写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御侮的惊天战歌。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坚决抗日,发表宣言,号召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主张建立武装的工农兵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抗日民族战线,始终坚持组织、支持和领导上海人民开展抗日救国运动。正是由于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中国军队才演绎了“以血肉之躯,与敌重兵利器相激荡,卒能连挫凶锋,屹然不动”的悲壮图景;正是由于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上海民众才谱写了“莫不同仇敌、万众一心、团结御侮、全力支援前线抗敌”的伟大战歌。淞沪抗战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坚不可摧的伟力,雄辩地证明了帝国主义不能征服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的历史真谛。现在,全国人民正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进行新的伟大长征,爱国主义仍是鼓舞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中共局部执政下的抗日民主政权构建了以普选制、“三三制”、参议会制和依法施政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政治制度,共产党依靠所提建议本身的正确性,并通过政府和参议会内党员的宣传、说服来实施间接领导,形成“一元主导、多元互动”的民主模式,广泛传播民主政治观念,提高各阶层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凝聚抗战的力量,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阶段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初期,我党为适应抗战需要和广大爱国青年抗日救国的要求,在国民党统治区陕西泾阳县安吴堡创办了一所战时青年训练班。这所训练班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引下,以它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爱国抗日”,“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用两年半时间,吸引、团结、教育、训练了成千上万名来自各阶层不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在抗日战争中,周恩来领导中共南方局在"国统区"开展抗日民族统战工作,运用又联合又斗争策略,始终保持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支持帮助爱国民主人士,筹建民主党派并开展抗战;联谊交友上层人士,促其反蒋抗日支持抗战,动员大后方民众投入抗战,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并彰显了统一战线法宝的威力。  相似文献   

8.
一、积极配合党在国统区的活动 救国会(全称: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团结御侮,抗日救国成为全民族共识的背景下成立的。救国会最初是以上海为中心组织和发展起来。在救国会正式成立的前半年,上海文化界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积极酝酿发起救国运动。1935年12月12日,马相伯、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等280余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表达了他们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奋起救国的决心,由此揭开了上海各界民众救国运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9.
罗登贤是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奠基人。1931年12月——1932年6月,在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期间,罗登贤根据东北抗日斗争的实际,对联合抗日进行了开拓性的大胆探索和实践。本文试从东北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对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支持和领导、创建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广泛团结各阶层民众共同抗日等四个方面,阐释罗登贤对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发展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在复杂的革命形势下,毛泽东的国民党观经历了“团结一切力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到认为“国民党的前途是光明的”,必须“全体一致诚心诚意拥护蒋委员长”;再到“孤立与克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其首领蒋介石的反动,使一切主张抗日与民主的各阶层的人民代表去代替反动了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一系列历史性变化。影响毛泽东国民党观演变的主要因素有苏共指导下的共产国际影响,国民党抗战政策的不断转变,以及中共实力的壮大及革命认识的深化。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对这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