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近代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军部在政治中拥有极大的发言权。统帅权独立为军部干政提供了法律依据 ,而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又为军部干政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特别是随着军部法西斯体制的确立 ,军部几乎完全掌握了政策决定的主导权。当然 ,在政策决定中陆军和海军存在着意见分歧 ,甚至在陆海军内部 ,也存在着不同的派系 ,坚持不同的主张。而且这种分歧常被日本的一些学者所渲染 ,强调历史的可选择性。其实这种分歧只不过是追求对外政策目标手段和方法的分歧 ,其扩张日本权益 ,侵略周边国家的实质始终是不变的。一所谓的统帅权是指对军队的指…  相似文献   

2.
自80年代末期,东欧巨变以来,原先在各国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政党大多丢失了政权,组织涣散、思想混乱、人员流失、经济来源枯竭、开展活动困难,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几年后的90年代中期,中、东欧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走出低谷、再现辉煌,有不少都重新通过议会道路掌握了政权,再次成为执政党。这一东山再起的过程包括不仅表现为政权的再握,也表现为政党本身在组织结构上的重建和改组,更表现为他们对社会政治过程的广泛参与,与社会联系的扩大,在民众中形象的恢复与更新。  相似文献   

3.
吴晗 《当代韩国》2010,(4):79-88
二战后朝鲜半岛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美国为了执行冷战反共的战略,需要韩国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和稳定的政局。美国还帮助韩国实现了军事现代化,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社会政治地位,栽培扶植了一批韩国新军人。这些军人以全斗焕等韩国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为代表,建立秘密军事集团"一心会"。这支新军部集团在冷战的背景下迅速壮大,抓住朴正熙遇刺事件的时机,通过一次次政变夺取军权、政权,打击社会民主力量,最终从冷战的工具成为韩国的统治者。当冷战缓和、终结,民主力量壮大的时候,韩国威权统治也就到了终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日本大和民族的自身特征来分析近代以来其侵略思想如何生成并演变为一种民族特性。日本岛国上产生的神话传说被统治者利用并被改造为日本的神国史,强化了神道信仰和皇道思想,再加上后来幕府时代政治理念,即武士道精神,造成了大和民族对外侵略扩张的政治文化特性。明治维新后,这一政治文化同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扩张主义相结合,进而演变为国家神道信仰与资本主义天皇制政体,最后变种为天皇统治下的靖国神社思想和军国法西斯专政体制。总之,日本岛国地理环境、神道信仰、神国皇道思想、武士道精神在漫长的历史中融为一体,演变成了近代日本大和民族侵略扩张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5.
昔日随军“慰安妇”──日本“军事秘密”的真相吴仲明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我国抗日战争胜利,以及朝鲜半岛从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获得解放50周年之际,回忆人类社会50年前所遭受的不幸与灾难,从中汲取教训,是当前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在日军法西斯暴行中,有一...  相似文献   

6.
1889年,日本政府以天皇亲授的形式发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即明治宪法,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开始的资本主义文化进程树起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自那时起到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时为止,半个多世纪里,日本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经历了极其复杂和剧烈的动荡。其间既出现过官僚政治横行,行政机构高居于立法机构之上的所谓超然内阁时期,也出现过政党势力迅猛发展,直至影响组阁的所谓政党政治时期,还出现过把官僚、政党统统打入另册,而由军方统治的法西斯专政时期。值得深思的是,尽管统治形式出现如此大起大落的变化,但是构成明治国家政治体制基石的明治宪法却始终没有作过任何更动。或者说,在同一个宪法体制的框架内,竞能够容纳下如此截然相反的政治趋向,这一历史事实说明,明治宪法体制本身具有极大的伸缩性,它的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它的宗旨不是专项的,而是兼容的。明治宪法体制的这一特点,是同其时代背景和形成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7.
战后,随着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世界上学习日语的人数不断增多。在日语教育国际化的推广过程中,日本政府通过建立完善体制、设立推广机构、制定发展战略等举措,推动了日语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日语教育国际化不仅传播了语言本身,对促进海外了解日本、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代日本的国体论包括神国思想、尊皇思想和伦理道德,与宪法解释密切相关。在明治、大正、昭和3个时期的主流宪法解释中,国体论发生流变,从纯粹法理上的天皇主权到日本独有的皇室尊严、忠君爱国等国民性,政治神学与伦理道德持续侵入世俗性权力体系,天皇拥有与日本民族永久同在、无可变更的统治权,而国民主体性则在此过程中逐渐被消解掉了。国体论在与宪法解释的互动变化中,最终也成为了法西斯统治的关键道具。  相似文献   

9.
1988年政变上台的缅甸新军人政权,遭到西方国家的制裁,不得不努力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以稳定国内局势。在统治得到巩固后,缅甸新军人政权开始奉行大国平衡的外交政策,即在继续发展对华关系的同时,努力改善与东盟、印度和日本的关系。本文还分析了缅甸奉行大国平衡外交政策的原因:内因是缅甸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上升,外因是区域内外各有关国家对中国在缅甸及周边地区影响不断扩大存在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10.
议会特权作为英国议会法律和习惯的一部分,在其宪法和政治体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尽管议会声称拥有确定议会特权范围和裁决与议会特权有关的事务的权力,但是议会与法院之间在特权的存在与议会议事行为的排他性管辖方面一直存在着大量的争议。法院对议会特权事务的避让与审查共存于英国普通法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英国普通法的发展,法院在某些方面加大了对议会特权的审查。  相似文献   

11.
1890年10月30日发布的教育敕语是日本明治政权表达自己教育理念的经典之作。其历史地位与关联度之高,在近代日本的诸多文件中是罕见其匹的。诚如著名日本思想史学者王家骅所说:"《教育敕语》的影响不仅在教育方面,而是涉及了日本政府的全部思想文化政策,影响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成为日本天皇制国家的观念支柱之一。"①所以关于教育敕语形成过程的研究历来受到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日本与其他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一样,殖民地是构成其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形成、确立、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代帝国主义正是依靠对殖民地的剥削、压迫,而维持其生存与发展的。在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发展史上,日本是一个“后起之秀”,他通过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连续不断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先后攫取到台湾、朝鲜、“满洲”等殖民地,占领中国大陆、东南亚、太平洋各岛等地区,对其全面实行殖民统治。由于日本是一个先天不足而早熟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因此其殖民统治更具有其军事封建性、法西斯残酷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杜继锋 《当代亚太》2006,(11):41-46
苏哈托政权倒台后,印尼军队的职业化改革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在民众的要求和军队内部改革派的支持下,印尼文官政府通过加强对军队的干预、整合及国家宪政制度的改造,逐步废除军队的特权。印尼军人正逐步淡出国家权力中心。  相似文献   

14.
引言对于日本的"法西斯化",人们习惯上认为它大概包括20世纪20年代的准备期,30年代的形成期和40年代的完成期。它是随着不断扩大的对外侵略战争和残酷的"国家改造"而逐渐深化并最终完成的。对外侵略战争与"国家改造"的并举和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是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普京的治国理念及社会经济发展策略——系统梳理与阐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西方进化历程的认同、对当前世界形势的理解、对俄罗斯国情的评估以及对前人改革失败教训的吸取,普京形成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团结国民,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推动经济优先发展,同时保护公民权益,提高公民经济收入水平,逐渐带领国家走向强大.为此,普京从三方面来制定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一是透过立法、直接呼吁和间接促进等措施增进团结;二是通过扫除财阀干政、钳制地方政权、打击贪污犯罪和改组中央行政体系来提高管治能力、稳定政权;最后,通过管理汇率和外资、增加财政储备及建立储蓄保险等项目稳定经济,通过改善税收体制、平衡产业结构和转变产权关系推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宪政党内阁在日本近代政治史上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以本届内阁为转折点,在此之前持续的萨长藩阀交替执政的政权模式宣告终结。作为近代日本政党内阁的首度尝试,宪政党内阁时期出现了猎官、内部倾轧、与藩阀势力妥协等一系列负面现象。由于宪政党内阁是由藩阀开明势力的代表——元老伊藤博文推荐产生,而以山县有朋为代表的诸元老鉴于当时藩阀政府难以掌控政权,故被迫在表面上同意宪政党组阁。因此,无论是在宪政党最初组阁还是在其施政过程中,都受到以山县有朋为代表的元老、官僚、贵族院、军部势力的掣肘,加之宪政党内部的明争暗斗,由此导致了宪政党分裂和宪政党内阁瓦解。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革命30余年,期间曾出入日本18次,在日驻留近10年.在其30余年革命生涯中,孙中山与日本政府、军部显要,财界头目、大陆浪人,甚至一般平民建立了多层次错综复杂的关系.孙中山仰慕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并试图利用日本与当时中国政府在华欧美列强势力的矛盾,以加快革命的进程.他通过与日本各界人士所建立的联  相似文献   

18.
<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也不同于原苏联的苏维埃制度,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那么,这一制度又是谁的"发明创造"呢?从理论基础上说,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称赞巴黎公社是不同于"三权分立"的"议行合一"的政权形式。十月革命后列宁等在俄国建立的苏维埃制度,保持了马恩所提出的新型国家制度的两大根本特征:无产阶级统治和议行合一。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创建国家政权的实践中,基本上是沿用苏维埃制度的模  相似文献   

19.
战后,由于美军单独占领日本,美国占领当局直接主导了日本的非法西斯化改革,日本的对外政策也被纳入美国的东亚地缘战略框架内。正因如此,战后日本的"国家正常化"进程与美国的亚洲地缘战略密切联系在一起。冷战时期,日本充当美国在亚洲的"冷战"哨兵,日本在"旧金山体制"下获得"独立"和国际空间。冷战结束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战略,日本乘机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扩展自主权。尤其进入21世纪,日本通过参与美国的"反恐"战争,实现了海外派兵。近年来美国实施战略东移和"亚太再平衡",日本借机加快修宪活动和军事"解禁",加速日本"国家正常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诞生于世界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的原敬内阁(1918年9月29日——1921年11月5日),在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在日本政治史上表现了许多和以往内阁不同的政治特色,因此,正确估计和评价原敬内阁在日本近现代政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把握日本近现代政治发展的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一、原敬政友会主导内阁产生的条件 1918年9月29日产生的原敬内阁,其产生与日本近现代历史、政治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号称“平民宰相”的原敬内阁登场可以说绝不是偶然的,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历史、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推翻了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以中下级武士为骨干的维新政权,但维新以后成立的新政权并不是一个成熟的资产阶级政权。维新以前,由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微弱,明治维新主要是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由代表日本新兴豪农、豪商利益的中下级武士领导取得成功的。因此,维新以后中下级武士支掌国家政权,代行资产阶级意志,推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些改革无疑为日本近代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