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统一起来,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从小康到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绘制了宏伟蓝图。在他领导的20年里,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发展与繁荣,使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中国实行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它不仅是新时期城乡由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小康目标和国家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关系到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及社会能否协调统一。从新型工业化的视角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利用新型工业化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和“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两大理念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正贵州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实现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里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这里创造了中国减贫的贵州奇迹!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到全国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从"天无三日晴"到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从"地无三尺平"到万桥飞架的"高速平原",从"人无三分银"到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贵州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实现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统一起来,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从小康到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绘制了宏伟蓝图.在他领导的20年里,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发展与繁荣,使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5.
贵州,是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国发(2012)2号文件指出:“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2020年中国全面实现小康,是中国政府向世界进行的庄严承诺。处于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贵州,能否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事关重大。  相似文献   

6.
作为贵刊的忠实读者,看完第15期《家园靓起来日子火起来》的专题报道,有两个感受:一是仿佛看见一幅美丽的贵州新农村画面,从音寨到黄土桥,从陇脚村到黄金桥,青山绿水,和谐美满,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关爱之  相似文献   

7.
书荐     
《当代贵州》2014,(28):62-62
摘录:“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肩负着贵州后发赶超的历史重任;扶贫与反贫困问题,承载着全面小康的中国梦想。  相似文献   

8.
安正康 《当代贵州》2012,(16):30-31
国发〔2012〕2号文件指出:"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处于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贵州,能否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事关重大。不拖后腿贵州必须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国发〔2012〕2号文件从财税、投资、土地等七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理清了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思路,明确了战略定位,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贵州2010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是62.4%,  相似文献   

9.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其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庄严宣告: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一、小康的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最早出自我国《诗经》,《诗·大雅》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礼运》一书中,则把小康作为与大同社会相对的一种社会模式。邓小平最早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是在1979年12月6日,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相似文献   

10.
加强农村小康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沈启天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是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郑重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也是90年代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鲜明主题。从广大农村实际出发,小康建设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全党动手,城乡协力,以增收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再奋斗几十年,力争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没有农村的小康不是全面的高水平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也是不全面不完整的现代化。农民问题,农村建设历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头戏,这已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早在上…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视察我省时要求我们:“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对于贵州这样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全部工作的根本主线,是推进贵州现代化进程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进程中,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与实践》2002,(11):24-25
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及“小康”目标,是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并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对小康的概念、小康建设的具体目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建设小康社会的途径与道路等问题,作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论述,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现择要摘录如下,供大家在深入学习十六大报告时参考。一关于小康和小康社会的概念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12月会见日本客人时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与全国同步小康,是现阶段贵州的“中国梦”,与全省同步小康、与贵阳同城化则是龙里人的“贵州梦”“贵阳梦”。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对于我们贵州这样的西部省区来说,这一历史任务显得更是艰巨,过程更长,无论是在实践还是在理论上都需要不断探索。本文认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看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动力,正视农村存在的突出矛盾。  相似文献   

17.
面对农村实现小康之后如何建设宽裕型小康模式的新课题,文章在对晋城市巴公镇的实践经验调查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的认识是,必须加快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从而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8.
<正>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再创业、再就业、再发展。在贵州,返乡创业就业农民工逐年增多,创业就业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农民工群体人数多、潜力大、需求旺,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力推动者。他们返乡创业就业,是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加快贵州农村地区同步小康进程的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作为世界性社会发展模式,在率先给西方国家带来生产力、生产关系变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西方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之路,涉及的目标概念并不是空泛的,而是现实任务与政治时空结构的统一体,其本质是实现人民生活状态、层次、质量的共同提高。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这一道路的过程中,把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放置于中国百年发展社会理想和社会形态之中,使其发端于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探索、基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进程、定型于中国社会转型升级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也经历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再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探索。那么,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在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道路上,需要坚持党的领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相似文献   

20.
张斌 《世纪桥》2023,(11):11-13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实际中形成了宝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这一思想具有内在的演进逻辑。具体而言,这一思想经历了从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依循到创新的理论演进;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为建设目标的战略演进;经历了从侧重生产力到侧重生产关系再到侧重生产力的动力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