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着“人与自然之间是否存在伦理关系”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的一个误区是无不将自然理解为自然物,结果造成了生态伦理的形而上学危机。自然或自然界并不仅仅是自然物,它还是对象性的人,是人本身。据此,人与自然之间必然存在直接的伦理关系。此伦理关系表现为:人自身的异化必然导致人对自然恶和自然对人恶;扬弃自我异化,人与自然界完成本质统一,自然界便成为人的自然界,人亦成为自然界的守护神。  相似文献   

2.
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看动物权利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兴起,标志着伦理道德价值的时代转向.在人类中心主义看来,人是自然其他存在物的目的,人类对自然其他存在物并不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这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看来是狭隘的,也是当代环境问题的根源.由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突破了人类中心论把"道德"理解成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到人以外的物种,这就意味着将动物吸纳到"道德顾客"的范围之内.当代动物权利论的理论基础.正是源自于此.  相似文献   

3.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人类的活动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环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环境伦理学的三大主张作为人类从事经济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对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生物技术革命的世纪,面对克隆人技术人们褒贬不一。克隆人关涉到人类自身并直接对人类伦理道德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克隆人技术面临着巨大的伦理危机。本文指出科研自由是科学技术的生命线,面对克隆人问题带来的伦理挑战,应从高科技时代的全新视角来探讨伦理学的重要功能与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世界主流的最新发展观。社会发展状况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社会福利增量的基本方面,政府在发展中要优先考虑社会发展、人类福利和人类尊严,把人的发展置于发展的中心。国际社会发展的经济昭示我们,在发展政策制定中,应重视以下问题:1.虽然经济增长与民主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经济增长必须是公众参与和治理等问题结合起来,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保证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而不仅仅保证投资商和精英们的权利和利益。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的伦理虽争议颇多,却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主要表现为经济伦理、政治伦理和环境伦理中的一些内容正在成为全球普适性的伦理规范。伦理与法律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伦理学研究内容的全球化必然影响法理学的研究视角和内容,因此,我国的法理学必须在法的观念、法的存在样态、法的运作方式等方面做出调整,以适应全球化伦理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徐继强 《北方法学》2011,5(1):60-66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之精髓不仅在于其建构的力量,更在于其批判的精神。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法律观而言,它要求法律把自己的根基建立在常人生活和常人的伦理实践之中。它的适用不应局限于研究一条具体的法律规则,而要以生活世界之伦理法则为法律的基本原则,沟通制度与生活的两界,把法律作为一项追求"正直"美德的整体人类事业来实施、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工业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终结了人类物质匮乏的时代,但环境问题却成了它的副产品,生态出现严重危机。究其根源,主要是发展的价值理念——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毕生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哲学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践行科学发展观是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以来,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就在此时,我们发现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开始恶化,出现了大量的生态危机。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人们开始反思以往以人类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一门新兴的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即生态伦理学产生了。在生态伦理学的理论视野中,自然的内在价值也是生态伦理学家广泛、深入讨论的问题。本文对自然价值论立论的合法性发表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0.
盂伟 《法学论坛》2004,19(6):74-77
在环境伦理学中,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四种学说。其中,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最低性的道德标准,可以作为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审视环境犯罪,可以发现:环境犯罪是对当代人和未来世代人利益的侵犯,其社会危害性并不仅仅体现为经济价值,环境犯罪正在向一种自然犯罪演化。  相似文献   

11.
12.
13.
冯茜 《金陵法律评论》2005,(4):133-137,143
运用叙事学理论和复调小说理论,对霍桑<红字>的矛盾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部作品存在多种声音的叙述:第一,叙述者的声音;第二,隐含作者的"声音";第三,小说中海丝特·白兰、丁梅斯代尔、齐灵窝斯三位主人公声音的在场.由于多种声音的出现,读者在解读作品时能真切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及<红字>中存在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4.
民事主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其个性化的价值特点,对这些个性化的价值进行分析可以找出民事主体整体的价值定位。民事主体除了对社会和个人的价值之外,还应注意到它作为一种制度在整个民法体例构建中所起的作用,即民事主体的体系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附随义务的本质不在于是否由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而在于它是诚实信用原则的派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可分为承袭期、反正期、高涨期和汇合期四个阶段。承袭期注重描绘物象的外在形态,风格冶艳;反正期开始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朝着敦煌、盛中叟原创期咏物词的录城大道反正、回归;高涨期更多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并在时代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家国身世之恨的新主题;在汇合期,家国之恨已成为咏物词创作的社会心理基础,而且不同词派都注重谋篇布局、造语运典、仍律合韵之法,表明南宋后期雅化、诗化已成为词体创作的共同蕲向。  相似文献   

17.
中小城市仲裁工作是一个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角落。笔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总结出了在中小城市发展仲裁事业的全局思路和具体应该采取的措施,为我国中小城市的仲裁事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
婚姻关系模型理论与离婚法律制度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关系理论从来都是婚姻制度的实质性基础。如果说离婚制度研究是一种“具体而微”的学术进路,那么婚姻关系理论则反映着整体的、宏观的、基础的婚姻定位、婚姻意识和婚姻观念,它融合了学者对婚姻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从“认识婚姻和塑造婚姻”的角度彰显着和实践着婚姻法的根本使命。对婚姻关系有着怎样的认识和定位,从根本上决定着离婚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离婚案件的处理方式,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塑造婚姻”。婚姻关系理论对个人自由与社会正义的考量,鲜明而深刻地体现在离婚制度中。一、不同婚姻关系模型的理论争锋关于婚姻关系理论,丰富多…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