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索》2017,(2)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为了捍卫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列宁做了大量探索,提出了很多重要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列宁强调,苏维埃政权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适合俄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苏维埃政权能够提供最好的条件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不断实现自身的政治权利。苏维埃政权建设必须以无产阶级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根本前提,党的建设与政权建设紧密相连,须臾不可分。苏维埃政权建设应当采取多种多样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形式和方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这一时期列宁苏维埃政权建设思想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鄂豫皖苏区土地革命早期,地方主义的危害表现为苏维埃政权建设上的地方本位主义和所谓"富农路线"对土地革命的影响。鄂豫皖苏区各级党和苏维埃,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努力改变党包办苏维埃现象,肃清非无产阶级分子,使苏维埃成为真正群众的代议机关。在土地革命过程中,不仅使土地分配日益合理化;而且贯彻革命的阶级路线,坚决开展反富农斗争,从而有效克服了"富农路线"对土地革命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闽浙皖赣(又称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共产党人领导四省边区人民创建的,纵横约50个县.它曾荣获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苏维埃模范省”称号,毛泽东在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称赞“赣东北的同志也有很好的创造”.这块苏区,当年在税收工作方面也是有很好创造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苏维埃财政和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为苏维埃政权建设和革命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闽浙赣苏区政权建设是从政权体系建设着手,辅之以法制、廉政建设以及特色的干部培养方式,形成了赣东北苏区独具特色的政权建设模式。方志敏率先提出"依靠农民,建立苏维埃",并且自下而上建立了完整的政权系统,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紧密结合,使赣东北苏区成为全国模范苏区、"方志敏式根据地"。闽浙赣苏区的政权建设是成功的,对于巩固新生的闽浙赣政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1931年11月,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瑞金举行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一苏大”),并宣告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次大会的召开和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都与共产国际有直接的关系。为了说明这种关系和总结政权建设的经验,我们  相似文献   

6.
1933年11月,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关注点是苏维埃政权建设中的群众动员。从《才溪乡调查》所记录的模范乡基本情况中可以知道,群众路线是才溪乡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实现广泛而深刻群众动员的重要经验。主要体现在关心群众生活,注重经济动员配合政治动员,完成苏维埃各项任务;群众选举群众监督建设工农当家作主的苏维埃政权;密切苏维埃与民众的关系,使一切苏维埃工作的执行得着雄厚的力量。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发展目标的群众动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才溪乡调查》等历史篇章示以后人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进行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苏维埃政权的研究 ,本文拟从政权建设的角度 ,对中国苏维埃政权的发展历程予以考察。不当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 ,对苏维埃的初步认识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都采取了苏维埃这种组织形式 ,因此 ,称之为苏维埃政权。实际上 ,苏维埃是俄文 COBe T的汉语音译 ,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是俄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创造出来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 ,是十月革命后苏俄 (联 )的基本政治制度。十月革命后 ,随着…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针对当时党政机关存在的严重弊端,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光辉思想。在这些思想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反对腐败的理论,它对无产阶级政权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拟就此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苏区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局部执政的实验田。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领导创建的闽浙皖赣苏区(又称赣东北或闽浙赣苏区),在中华苏维埃运动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先后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坚强的苏维埃阵地",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被誉称为"苏维埃模范省",并授予其"苏维埃模范省"的光荣称号。毛泽东同志指出:"赣东北的同志们也有很好的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时期,党在苏区开展政权建设、军队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成绩斐然,经验丰富。这些经验主要有:党的领导是苏维埃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发展教育是苏维埃文化建设的基础;从实际出发是苏维埃文化建设的正确选择。认真研究苏维埃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政权运行时的重要制度。中国共产党通过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探索并总结党与国家政权的相互关系以及民主执政的基本规律,通过对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和运行进行分析,揭示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成就,总结中国共产党早期民主执政经验于今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央苏区时期,临时中央政府在政权建设过程中先后建立了财政审查委员会、财政人民委员部审计处和中央审计委员会等审计组织,并最终确立了财审分离的审计模式,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鼎丞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首任主席。他早年从事农民武装运动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武装斗争经验和先进的政权建设理念。在担任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后,他结合闽西苏区实际,提出了一系列以民为先的政权建设主张。可以说,张鼎丞的政权建设理念,为共产党科学执政实践、为苏区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村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1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干部绝大多数追求的是革命事业,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但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在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势力的侵蚀之中,存在着铺张浪费、以权谋私等贪污腐化现象,面临着反腐败斗争。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名称经历了从中国革命委员会到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再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的多次演变。这些演变是在当时严峻的革命环境中党为了生存和发展作出的可贵探索,为后来党的政权建设和巩固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传略》是最早出现的论述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的珍贵文献,其作者应该是高自立。主要有这样一些理由:高自立是共产国际七大的中共代表,是中华苏维埃一大、二大时期身处中央根据地的中共干部,并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此外,《传略》中关于毛泽东的一些事例,由长期在毛泽东身边活动的高自立介绍,实属在常理之中;高自立在《传略》中以及在共产国际机关报上发表的《七年来的中华苏维埃》一文中,都使用了"九黑工友"这一较罕见的词语,这也可以窥探出《传略》出自高自立之手。  相似文献   

17.
徐民华  李小珊 《唯实》2012,(8):104-108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总结中提出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防范”原则,这一原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权建设思想的要旨。列宁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政权建设的思想,并针对苏俄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就“防范”原则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的实践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思想中的“防范”原则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27年12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举世闻名的广州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广州苏维埃政府对于此后各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广州苏维埃政府,对于研究土地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以后,布尔什维克党获取了俄国的国家政权,大批俄共党员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是同时也有极少数共产党员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以权谋私,徇私舞弊,贪脏枉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削弱了俄共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了俄共和苏维埃政权在人民中的威望与荣誉。  相似文献   

20.
苏维埃文化是世界苏维埃运动的直接产物。中国苏维埃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运动中在苏区产生并形成的一种革命文化。中国苏维埃文化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构成了以小学初等教育和成人扫盲教育为主体,以通俗文化传播为辅助的,普及性大众化的文化形态;苏维埃文化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强调文化发展的共产主义方向;苏维埃文化的管理也呈现出政府与群团共同管理以群团管理为主的基本格局。苏维埃文化形成了与其它文化的明显区别,其中蕴含的一些基本特征经新民主主义文化延续到今日之先进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