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卢国琪 《学理论》2009,(5):136-137
约翰·桂威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毛泽东两次听取杜威的讲演,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他的平民主义教育、他的“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他的“从做中学”都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面对当时杜威的实验主义及平民主义教育大潮.毛泽东很有主见,他不断探索,最终确立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教育观。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与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与“现代性”的内涵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在于,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以对传统的扬弃为基本起点,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代化为核心的过程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秉承“社会本位”(具体表现为“任务本位”)的目的观。马克思主义则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认识必须回归主体自身,完成由“社会本位”到“主体本位”的转换,即以促进入的现代化为根本目的,并将人的主体性和开放性作为人的现代化的核心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及其测度,需要在主体路向和科学化路向上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3.
看一个政府是强还是弱,从一定意义上说主要是看这个政府的能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质在于“能力本位”构筑。(1)地方政府能力本位构筑对社会发展的联动影响。“能力本位”解放和发展人;“能力本位”支撑21世纪中国的发展;“能力本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力本位”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2)地方政府能力构筑中的现实阻抗力。“官本位”的阻挠、“权本位”的抵抗、“关系本位”的破坏。(3)地方政府能力本位构筑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政府是什么、政府干什么、政府如何干,以及公务员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4.
何少林 《理论探索》2007,1(4):16-18
20世纪30年代,围绕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展开了一场论战,“十教授”提出的“本位文化”论是这场论战的诱因。张岱年积极参与了这场论战,提出了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建设以中国文化为主的“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张岱年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本位文化”论,而是发展和超越了“本位文化”论。在对文化认识不断深刻的今天,我们不应一味地贬抑“本位文化论”,而应一分为二地认识和评价“本位文化”论。  相似文献   

5.
刘超 《理论视野》2024,(2):17-22
国家与社会关系是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核心论题之一。在超越康德-费希特理想主义法哲学的“应然性”转向“现实性”、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的“国家本位”转向“社会本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直观性”转向“实践性”后,马克思逐步确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社会本位观,澄清了国家与社会关系变革的动力、前提与落脚点,对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凤凤 《学理论》2013,(24):230-231
文章阐述了杜威"学校即社会"观点的主要内涵,并分析了这一观点对我国现代教育目的观的可借鉴之处以及不合理之处,得到一些启示来促进发展更加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即教育目的观的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平衡;教育目的观取向应灵活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目的应多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7.
洛克政府理论的两点解读——基于《政府论》(下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克的《政府论》(下篇)集中表达了其政府理论。对其政府理论进行解读,其中“自然权利论”是其政府的目的理论.“社会契约论”是其政府的形成理论。  相似文献   

8.
"经验"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杜威在对传统哲学的经验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经验观,这就意味着理解杜威的经验观必然离不开对传统哲学经验观的讨论。以传统哲学的经验观为切入点,通过介绍杜威对传统经验观的批判,来了解杜威经验观的出发点、概念的界定和本质特征,来进一步阐述杜威经验观的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转机建制”中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哪些新问题?根据我们对一些不同类型企业的调查,感到主要是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客观环境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 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实质性内容的体制转轨、企业转制和对外开放,是振兴社会主义、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而且,其本质、其整体,必然产生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因而,也给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但是,市场经济以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以相互竞争为运行动力和发展源泉,于是就会产生一些局部利益本位论、个人利益本位论的价值观,产生一些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竞争观,出  相似文献   

10.
花跃奎 《学理论》2010,(23):125-127
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属于不同的哲学范式,具有不同的哲学内涵,不能以“哲学只有一个”为理据,把近代以来的欧洲哲学(或者将其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作为唯一的哲学范式,因而不承认非西方的民族有哲学。西方哲学比较关注语言和逻辑思维,中国传统哲学比较关注政治和人生。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内容庞杂,这里只着重介绍其中六个特色论点:形神论、人性论、义利观、心力论、知行观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11.
冯汉桥 《学理论》2009,(29):49-51
确定本科阶段国际法教学内容体系,应明确若干指导原则。选择教材的标准是观点的权威性、内容的涵盖的全面性、材料的完整与新颖性。为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国际法知识,可将国际法分成相互间有明确逻辑关系的“五论”,即总论、主体论、行为论、客体论与救济论。在授课中除了注意知识点的讲解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确立几个基本的国际法理念,即主权观、国际法治观、人权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国际合作观,并应成为评价国际法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王运征 《党政论坛》2011,(13):41-43
一、“社会建设”概念辨析(一)、“社会建设”与“社会”建设 1.“社会”概念。在马克思之前的旧哲学中,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神学政治论,一种是理念论。神学政治论认为,“上帝作为造物主,是作为被造物的人的主,社会是主赋予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因此社会高于人”。  相似文献   

13.
周栩 《学理论》2013,(20):40-41
杜威的教育哲学以"经验改造论"为基础,"经验"成为他整个教育哲学的核心概念,围绕这一概念进而发展演化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儿童中心论"等重要的教育哲学命题。杜威教育哲学的这些精华部分对当今中国教育的改革仍然能带来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主义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李志凯1多年前,我国理论界就“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主要观点大体有三种:一是“大过渡论”,即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它包括整个社会主义时代;二是“中过渡论”,即向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1.哲学源于对人类“命运之问”的解答,传统哲学是对命运之问的“终极承诺”。在以一种圣物反对另一种圣物的思维方式下,哲学形而上学总是从对立的两极出发构造超验的“理念世界”或远离人文的“物理世界”,从而在逻辑上导致“人在其中生活的世界”与“人不在其中生活的世界”的内在矛盾。2.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人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起源就是人与人的世界一同从“无”到“有”。“无”是时间性、生成性的“物我待分”之“源初动态”。“物我相分”不是要分出“物我”之“先后”,而是要揭示人通过实践纳“天道”于“人道”,把世界关涉到自己的命运之中,从而在“人文世界”中展开自己生活的过程。3.生活世界的历史就是“生活方式”不断展开的历史,就是人追求自由(人的本质的不断展开)的历史,同时也是理智省察、信仰指向、情感体认(从而科学、信条、艺术)相互关联、交错演进的历史。4.“人文精神”既表达着以未被异化的科学、信仰和艺术(从而“真”、“善”、“美”)“点亮心灯”的渴求,又导引着那种发自人间深处的历史运动。因此,有必要建立“人文观”规约下的“求真论”、“尽善论”、“审美论”,即作为完整世界观的“人文哲学”,用以揭示与阐扬我们时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文艺思想认为,文艺的反映对象是人民大从;文艺的服务对象也是人民大众。于是,对于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来说,便存在一个了解并熟悉人民大众的问题。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的诗学体系中,从文艺工作者大众化的角度讨论文艺与人民关系的文艺主体论,就是由这个问题出发的。按照毛泽东的理解,在文艺创作实践中,文艺工作者是主体,而人民大众则是其描写与表现的对象;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民大众是主体,而“立足点还是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方面”(《毛泽东论文艺》第45页)的文艺工作者则是其改造并转化的对象。有感于当时从大…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的国家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黑格尔的国家观,既不是试图为现存国家辩护也不是试图建设一个理想国家,它所展开的是国家的合理性。他的国家理想主义,即是自由意识的现象学,是其伦理实体的自由概念的完成。他的有机的国家制度论,同样体现了对启蒙思想与浪漫主义思想的综合与超越。“极权主义”、“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类的普通标签并不适用于黑格尔的国家观,给黑格尔国家观贴上这类标签常常是模糊了而不是清晰了它自身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极端冲突论”的传统政治观 ,论述了政治的“公共权力”性质 ,用文明一元论与文化多元论相统一的价值观 ,分析了政治文明的人类性、世界性 ,以“公共论”、“代表论”、“法治论”简明地构筑了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规范性、理想性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政治体制、政府管理职能和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论述政府既要“掌舵”(决策、指导)又要“划浆”(执行、服务)是一个普遍的规律。质疑美国学者奥斯本、盖布勒提出的政府“掌舵论”,并从我国国情出发,阐明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掌舵”、“划浆”优化高效政府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机遇与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共辽宁省委党校韩伟,邓泉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上,目前存在种种错误认识:(1)是“配角”论。此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是当务之急,而精神文明建设不过是“陪衬”,市场经济发展了,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