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夏天,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在我国西部这块肥沃的文学土壤上,经过各族文艺工作者的辛勤耕耘,终于以电视连续剧的形式与观众见面了。这是藏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根据藏族民间文学巨著《格萨尔王传》改编、创作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格萨尔王》,是一幅古代藏族  相似文献   

2.
丹曲 《学理论》2013,(23):199-200
我国丰富的古籍文献,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版本,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形成了极大的差异,这就给人们造成了许多制约。因此,历代治学者十分重视版本。世界上最长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纷繁的版本也日益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型研究工程40卷《藏文<格萨尔>精选本》的编纂、整理和出版,对拓展人们的学术视野,甄别版本的真伪,全面了解史诗风貌,细致检讨和研究其文化内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不同学科视角研究史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那还是文化浩劫的年代——一九六八年的一天,青海省少数民族文学工作者徐国琼,跳进浓烟滚滚的大火之中,将一批行将火化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的版本资料抢出来,偷偷藏进自家的墙缝。他的爱人吃惊地问他:“你藏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没有史诗?这是长期以来悬而未解的问题。谓有者,认为古代《诗经》中的《公刘》就是史诗。谓无者,认为《诗经》中的《公刘》与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与印度的《罗摩衍那》无法相比。世界上的民族林林总总,生生灭灭,恢宏壮阔,此起彼伏。虽然随着时间的荡涤,有的民族已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有的民族至今还闪耀着光华,但是并非所有的民族都能产生雄伟壮  相似文献   

5.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次移民现象,近几年来,央视以这三次移民现象为蓝本翻拍的电视剧,均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电视剧以史诗的方式波澜壮阔地展现了20世纪以来中国广阔的历史图景。诗性展现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起源,完成了中国现代性的表达,在全球化语境下凸显强烈的民族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我想为大家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范文澜先生著的《中国通史《。为什么要读《中国通史?》因为一个中国人首先要知道和了解自己的历史,这是一个人人生观的一个基本点。记载中国历史的书很多,比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但这类古书,读起来工程浩大,非寻常人可读之。记得在十年浩劫时,我埋头测览了《二十四史》,后来在七十年代又翻阅了一遍《资治通鉴》,前后花了六年的时间。而且,读这两部书,没有扎实的古文根底不行,因此,《中国通史》是读中国史的入门之作。范本《中国通史》初版于1942年,原名《中国通史简编》,我最早是在…  相似文献   

7.
杨宗 《党政论坛》2011,(20):54-54
提起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当年参加这部史诗创作和演出的文艺工作者们都知道:周总理是《东方红》的总导演!今天,当我们打开历史案卷,重新审视这部史诗诞生的那段历程时发现,周恩来为《东方红》所耗费的心血,及其包含的意义,是远非一般纯粹艺术上的“总导演”这个职衔所能容纳得了的。  相似文献   

8.
王晨 《瞭望》2001,(20)
在《瞭望》创刊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瞭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瞭望》周刊创刊已经20年了。这20年正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20年,正是中国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的20年。20年来,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瞭望》周刊,在新华社党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瞭望》周刊是新中国第一家新闻周刊,也是在…  相似文献   

9.
力平 《瞭望》1986,(38)
美国著名作家、前《纽约时报》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经过两年的准备,两次来华访问了许多参加过长征的老一代革命家和专家学者,搜集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出版的有关长征的大量书刊,并且用两个半月的时间沿着当年中央红军长征路线走了一趟,作了调查,从而写出《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作者把长征称为“人类伟大史诗”。他说:“这是一次  相似文献   

10.
安库雷 《党政论坛》2008,(18):14-15
对于大众来说,中央党校是一个多少有些神秘的群体,他们的责任更多地足利用特殊的信息优势,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我们看看中央党校的两份杂志发过的三篇文章,就知道这是一个怎样重要的舆论高地:1978年,《理论动态》首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000年,《学习时报》发表《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指示将此文复制分发给政治局委员参阅;2007年,《学习时报》发表文章《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时成为国内外舆论焦点。  相似文献   

11.
20 0 1年 5月 15日 ,对于《理论探讨》是个极不寻常的日子 ,它是《理论探讨》创刊第 10 0期的纪念日。《理论探讨》从 1984年创刊 ,已经走过了 17个年头。在创刊 10 0期之际 ,我们驻足回望这 17年的风雨征程 ,这百期的艰辛跋涉。心潮澎湃 ,感慨万千。 17载辛勤耕耘 ,我们领略过收获的喜悦 ,时代的感奋 ,历史的企盼 ,更多的是奋斗的艰辛。《理论探讨》诞生在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生长在社会经济文化大变革的时期 ,多姿多采的生活不断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伟大的实践成为《理论探…  相似文献   

12.
纪之交,当知识界都不约而同地回过头来,为即将走过的20世纪作最后的“盘点”时,偏居在豫西南小城南阳的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也在作着自己的探索。他的“帝王”系列《落霞》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与《乾隆皇帝》,洋洋500万言,对200多年前的那段“康乾盛世”进行了艺术的再现,在海内外华语圈中引起不小的反响。  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末的康雍乾三世,被史学界称为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百年辉煌”。仿佛落日时的晚霞,绚丽夺目,而又是西山迟暮。百年辉煌之后,紧接着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百年黑暗。康乾盛世…  相似文献   

13.
1993年《环球时报》创办,至今已度廿载春秋,这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迅猛的20年;这20年,也是世界最为风诡云谲的20年。2005年,胡锡进接手《环球时报》总编辑。2006年1月,《环球时报》由每周两期改为日报,2007年11月创办环球网,2009年4月,《环球时报》创办英文版,今年2月,《环球时报》又落地美国,创办美国版。  相似文献   

14.
上一个世纪之交,在中华儿女心中响起了一个跨越世纪的口号,这就是孙中山 1894年在《兴中会章程》中提出的“振兴中华”。这四个字,凝聚了中华儿女反抗西方列强的入侵而把中国建成独立、富强的伟大国家的强烈愿望。   “振兴中华”提出后的 17年,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变革——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后来,虽有过几次复辟帝制、取消共和的活动,但都以失败告终。正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当即将进入 21世纪之际,不能不叹服孙中山顺应世界潮流的远见卓识。他是极力主…  相似文献   

15.
和建伟 《学理论》2009,(27):248-249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与中国史诗巨著《三国演义》结构非常复杂,表面看来,二者的时代背景,创作环境,审美特性等都相去甚远,但事实上,它们在情节结构的设置与主旨的处理上都表现出相似的观念。它们都对悲剧因素进行淡化,都有主旨之争。这种结构观的相似性启示我们思考史诗时代中印在哇活观念及思维方式上的相似之处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勇 《瞭望》1999,(18)
中国股市在度过了跌宕起伏的十年后,再次进入了一个调整期,这给管理部门、投资机构和广大股民提供了反思的时间。有人用“疯狂”二字形容中国股市走过的最初十年,而《证券法》的即将实施被多数人认为是股市理性回归的重要契机。毕竟,股市与经济增长一样,需要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7.
第一本是《荷马史诗》。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一个主题是战争,一个是归家,说出了人的生命的两个基本的处境:一个是斗争,生命力的高扬;另一个是回家,克服一切诱惑和困难回家。  相似文献   

18.
香港新国际机场的建筑是有史以来最宏伟、最大胆的工程业绩之一。在一个名叫赤角的岛屿上的爆破作业、海床的平整和填海造地,还只是早期的先行步骤。接着还要从头建筑一系列的隧道、桥梁、公路和铁路。规模之大是史诗般的;而速度之快也是惊人的:从1993年推土机开始工作起只花了五年多时间。总的建筑费用高达200亿美元。有17个政府部门、80个业务单位、2万个劳动力投入了这一工程。新机场位置距香港岛34公里,但两者之间连接的问题,已由于一系列桥梁、隧道和高速铁路的建成而得以解决。特快列车从赤锐角到达香港市中心的34公里路程只需23…  相似文献   

19.
如果把30年农村改革喻为一部写在黄土地上的史诗的话,那么它首先是一部自始至终闪耀着农民首创精神的光辉、并激活了民族伟大创造力的史诗;与此同时,这又是一部在农村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不断斩棘探路、摸索前行,交织着痛苦与喜悦、泪水与汗珠的史诗;而这样的史诗,因为当下中国农村仍面临的诸多未破解难题而远未书写完成,新的"关键词"正在酝酿并即将"破茧"。  相似文献   

20.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文中简称“前一个《决议》”)。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再次讨论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文中简称“后一个《决沙”》。在十年时间里,党中央召开两次全会,讨论同一个主题,通过两个专门性决议,这是不同寻常的。反映了精神文明建设对当代中国的特殊重要性,也反映出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特别关注。认真学习比较这两个文件,可以看到以下几个重要的相同点:首先,两个(决议)的基本精神具有继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