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文中通过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分析,认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城市化,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是解决这类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处在城乡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的人口流动模型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刘易斯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比较分析,针对我国的国情,探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我国要依靠发展农村经济就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相结合的途径,多渠道、多形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对于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统筹城乡经济,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实现顺利转移,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改变阻碍劳动力转移的旧体制;其次,积极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第三,增强乡镇企业活力,提高劳动力吸纳能力;第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第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笔者阐述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实现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一、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制约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政策发生了积极变化,对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为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失业率增高、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等,各级各部门应采取积极对策措施,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高度,进一步强调了全党必须认真重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就是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当前,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实现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是农村加快实现小康的前提,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转移和减少农民。十六届三中全会就城镇化问题进一步做了部署。笔者认为就中国目前的现实而言,要想实现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转变,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最切实的途径。一、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必须加快发展小城镇。我国农村富裕劳动力大约1.5亿人,靠现有的大中城市难以大规模地吸纳。我国的大中城市现已面临人口过多,就业困难,交通拥挤和住房紧张等问题,目前不可能成为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出路。而小城镇…  相似文献   

9.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是避免劳动力资源浪费 ,避免引发社会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特征、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 ,运用抽样调查数据和数学模型 ,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跨区域流动进行了多角度分析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效转移是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的根本问题,它不仅符合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消除城乡壁垒,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方面取得了不少的进展。然而,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性障碍仍然严重存在。要想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分割体制,从而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