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傅羽弘  魏蕾 《东北亚论坛》2008,17(1):113-117
东北近代知识分子是在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形成并发展的。自甲午战争至"九.一八"事变,日本一步步成为侵占东北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自然成为东北知识分子关注的对象,同时东北近代知识分子的形成与日本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代中日关系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思想的发展变化都有着巨大影响,在对日关系方面,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与行动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考察东北近代知识分子对日本认识的形成与变迁,从中既可获得可资借鉴的历史教训,同时也可获得对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日本幕末维新时期精英阶层的言论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近代日本对中国认识模式构筑于幕末维新时期;对西洋列强而言,清朝政府已病入膏肓,统治机构早已腐朽,而日本则视清朝为日本抵抗西洋列强威胁的天然屏障,急欲与清政府同盟合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形成了断然实行侵略中国的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3.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近现代文坛重要作家之一,其成长轨迹体现了日本明治、大正、昭和时期东洋与西洋文化交错影响下文人的心路。纵观谷崎润一郎的文学创作,可以看到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体现着不同的美感追求,本文将通过探讨唯美主义的发生与流变,努力廓清谷崎润一郎的唯美历程。  相似文献   

4.
"南洋"对近代日本具有重要意义,而历史上所谓的"南进论"正是凸显这一政治经济利益的重要意识形态。所谓"南进论"是一种起源于明治中期的外交思想。不同于向朝鲜半岛、"满蒙"以及中国大陆进行武力扩张的"北进论","南进论"强调经由小笠原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而向南洋群岛进行移民与贸易。在明治初年,由于日本自身还是一个弱小国家,随时有被西洋列强侵略,沦为殖民地的可能性,故日本选择了避开与西洋列强,以及当时还很强大的清帝国竞争,把对外扩张的方向定在了南洋乃至太平洋的"无人岛屿"之上。本文将从明治南进论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揭示明治南进论意图借助贸易与移民政策,以达到国力扩张之实质的侵略主义。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叶,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面临着欧美列强的军事威胁和外交压力,处于开国抑或攘夷的十字路口。通过考察欧美国家对日本的冲击以及日美交涉过程,可以看出,开国与开港给日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尽管近代日本并未遭遇中国那种割地赔款的命运,却使近代日本具有了殖民地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日本与韩国、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普遍存在岛礁主权争端,这三大岛礁主权问题的产生、发展贯穿于近代以来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的全过程,而民族主义则是岛礁主权争端产生、演变的重要推动力。在日本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虽然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但领土扩张始终是其追求的重点。鉴于日本民族主义诉求与其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利益相吻合,所以岛礁主权争端的烈度将与日本国家民族主义思潮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7.
与日本知识分子的危机意识相比 ,中国知识分子的危机意识产生较晚 ,两者至少相差一个多世纪。就危机意识的深度而言 ,中国知识分子也远不如日本知识分子。并且 ,中国知识分子危机意识的发展经历了十分艰难曲折的过程。但是 ,他们的危机意识始终都是围绕着自己国家的富强、民族独立 ,摆脱外来侵略与欺凌而发展和深化的。而日本知识分子的危机意识在初萌时期 ,便伴随有对外侵略扩张的意识 ,并在争取摆脱外来危机的同时 ,逐步膨胀着对外侵略扩张意识 ,以至于为日本政府的侵略扩张政策摇旗呐喊 ,推波助澜 ,最终酿成悲剧  相似文献   

8.
印度近代知识分子是英国殖民体制下形成的独特社会阶层,是殖民时代政治、经济及文化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近代知识分子在印度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这使得他们很容易同其他阶层建立起政治合作关系。在19世纪,印度知识分子与英国统治者忠诚合作,积极参与社会改革;进入20世纪后,他们与工商业资产阶级结成政治同盟,高举民族独立的旗帜。他们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象征,关心着整个民族的前途与命运。  相似文献   

9.
夏目漱石的自传小说《道草》是作者根据1903年从英国留学归来之后的生活体验而写成。小说主人公健三是困守书斋的知识分子形象。本文着眼于人物内在的精神层面,从欲望与伦理意识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无余裕”状态下人物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考察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在与“世俗”的现实世界交往中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否定。  相似文献   

10.
正150年前,随着明治维新的展开,中日两国在来自西方的"近代"和"文明"标准下渐行渐远,而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更使两国关系发生了逆转,日本仿佛一夜之间"由中国文化的崇拜者和模仿者,转而变成中国文化的质疑者、否定者乃至中国国家的打击者"。~①150年后的今天,当彼时的"近代"标准已不再构成中日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历尽劫波的中日两国却并未重拾曾经有过的"文化认同",中日间的  相似文献   

11.
日本大众文学是日本"近代""民族国家"确立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近代"大众文学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大正末年到昭和十年(1935),作家多将时代背景设置在幕府末期至明治初期,实质是通过文学的方式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大日本帝国"的历史的再发现;第二时期,昭和十年至1945年战败,作家大多表达了作为"大日本帝国"国民一员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体现了日本知识阶层的"国民化",这一时期的《宫本武藏》更被认为是日本国民自我的确认之作。然而,从战时的《宫本武藏》到2010年时代小说《天地明察》的畅销,我们仍能透视出内在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女性杂志的诞生和发展,是日本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明治时期是日本女性杂志的发端期,女性杂志在这一时期的日本女子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职业女性的养成方面,成为日本女性进入社会的主要途径。在这个意义上,关于明治时期女性杂志的考察,实际上也是近代日本女性生存状态的一种转型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穷兵黩武国策的急剧膨胀,大批日本移民进入中国东北。尤其是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更是加剧了日本移民的涌入。至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不包括军政人员,全东北已经有150余万的日本移民定居。就中作家近百人,他们绝大多数人站在殖民主义的立场上,记录了殖民主义者眼中的“满洲”风光,描摹了他们作为统治阶级一员对“满洲”新大陆的“美好憧憬”。藤山一雄可谓最典型的一个。  相似文献   

14.
1918年,周作人将日本女性主义者、著名诗人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贵于道德》一文翻译后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开创了中国日本女性文学译介的先河。迄今,已有150余位日本女性作家的作品相继为中国读者所熟悉,成为近百年来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风格独具的精神食粮。与此同时,这项工作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域外文学审美取向史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15.
Francis Peddie 《Japan Forum》2016,28(3):320-336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Japan and Mexico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ulminating in the Treaty of Friendship, Commerce and Navigation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in 1888, and the subsequent effect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had on Japanese immigration to Mexico. Based on a spirit of reciprocity and equal status, the treaty resulted in a favourable opinion regarding Japan and the Japanese in Mexico that had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way in which Japanese immigrants to Mexico were viewed and treated, which stands in sharp contrast to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 Japanese migrant communities in the Americas. Viewed as agents of modernization, Japanese immigrants were welcomed or viewed neutrally by Mexican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average citizens. The article also explains why, despite this positive relationship, Mexico never became a large-scale destination for Japanese immigration.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Great Britain was the first of the major Powers that revised its unequal treaty with Japan, recognizing the success of Japan's modernization and its growing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However, British Columbia perceived Japanese residents as a threat to ‘the British character’ of this regions' population profile. After the movement against Japanese residents in British Columbia peaked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riots in Vancouver in September of 1907, Canadian Minister of Labor Rodolphe Lemieux headed a diplomatic delegation to Tokyo to negotiate the restriction of Japanese immigration to Canada. The dispatch of this mission revealed some of the complexities in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lonial and Foreign Offices in London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Dominion's and British Columbian governments on the other. Based on previously unused primary sources, this article will examine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policy towards Japanese migrants in the British Dominion of Canada and the British policy towards Japan as a nation.  相似文献   

17.
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典型代表,东亚社会现代化存在着复杂的宏观互动结构。如果我们将东亚现代化研究史上的"日本特殊论"和"亚洲停滞论"置于"传统—现代"的背景之下展开分析,就会发现,无论是"亚洲停滞论",还是所谓日本"特殊论",实际上是以欧美现代社会为基准加以展开的,其理论系谱从属于西方,难以洞悉东亚现代化的深层逻辑。鉴此,我们应注意揭示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由激进的"压缩式发展"向"内发式发展"转变的共同历程,超越"西方中心论"和"发展主义"的制约,将东亚的社会发展理论植根于本土,揭示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特殊"与"一般"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日本作为东亚地区唯一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 ,在东亚的经济发展与既有东亚国际分工体系中 ,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 ,日本所倡导的东亚“雁行模式”国际分工 ,是一把“双刃剑” ,对日本来说已在长期发展中显露了双重效果 ,90年代以后 ,其负效果日益突出起来 ,这不仅对日本经济发展不利 ,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东亚国际分工的发展 ,因此 ,调整参与东亚国际分工的形式与目标 ,建立双向开放的国际化经济 ,就成为日本参与东亚国际分工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农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从已经经历过这一过程的发达国家道路看,作为亚洲国家的日本与我国的情况最为相似,因此,对日本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进行回顾,并对影响转移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回顾和分析,使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经验渐渐清晰起来。对比日本的情况,结合我国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日本的经验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是通过宏观政策的引导使农业迅速实现现代化的典型国家。以往对日本农业政策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央政策方面,本文以日本Oita市为个案,详细解读发达国家地方政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及发展绩效,并在总结Oita市农业政策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得出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对我国地方政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