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响个不停。“喂,您好,请讲”,笔者拿起电话问道。“你好,我是至贤”,那边传来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夏至贤先生的声音。这是小老乡的电话。亲切话语,随着电波相互传递;骨肉情怀,触发笔者脑中的记忆细胞,去年小老乡来宁采访的情形浮到了眼帘。乡情 在下榻的宾馆,笔者与台湾记者见面了。夏至贤先生身材敦  相似文献   

2.
许大律师     
刘聪玲 《台声》2011,(9):55-55
“聪玲,我来北京啦。”接到台湾许文彬大律师的电话,一点都不奇怪,他来大陆的次数实在太多了。 “我们在说,遍插茱萸少一人。你什么时候来台北啊?”这时候,他一定是跟大陆记者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李立 《黄埔》2009,(3):48-51
震惊两岸的“千岛湖事件” 1994年3月31日,24位台湾旅客乘坐“海瑞号”在抵千岛湖观光时,与6名大陆船员及2名大陆导游共32人在船舱内被歹徒烧死,这就是震惊两岸的“千岛湖事件”。  相似文献   

4.
出生台湾的女科学家杨慧珠是一位务实勤奋的人,记者几次约她都因工作繁忙而未成。最后,杨慧珠带着歉意的口气对记者说,“要不,就在电话里说说吧。”就这样,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她。杨慧珠告诉记者,1991年,33岁的她携父母举家回大陆定居。之后,她在清华园一呆就是9年。  相似文献   

5.
5月13日晚上,从当天的宁波晚报上,看到台湾TVBS记者巫佳静、中视记者林家欣在英国“5·10”火车惨案中不幸遇难的消息,震惊痛惜,难以置信。半个月前还刚与巫佳静通过电话。翌日,从正在甬采访的台湾年代电视台记者的口中证实了此一噩耗,并得知两位均尚未结婚。 春风依旧,涛声依旧,斯人何去太匆匆!  相似文献   

6.
辛旗 《台声》1994,(12)
1994年两岸关系的发展轨迹真可谓“一波三折、紧锣密鼓”.从上半年“千岛湖事件”、“与司马辽太郎谈话风波”、台湾政要频繁的“度假或过境外交”,两岸阴云  相似文献   

7.
六、利用“千岛湖事件”恶化两岸关系推行“务实外交”制造“两个中国” 李登辉无视台湾同胞要求发展两岸关系的愿望,无视两岸交流给台湾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巨大效益,一再干扰和破坏两岸关系。利用“千岛湖事件”恶化两岸关系,推行“务实外交”,拓展其所谓的“国际生存空间”,实质是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谋求“台独”。  相似文献   

8.
走近马俊仁     
大连金州开发区东部距离海边还有2公里的地方,是马家军训练基地。去年年底,我们陪台湾记者驱车去那里采访马俊仁教练。联系采访是相当不容易的。直到我们已经到达大连的当天晚上,马俊仁才最后答应我们第二天10点钟去他的基地。他在电话里说:“我有半年多都没有接受记者采访了,我都让记者弄怕了。因为这次是省台办和省体委介绍过来的,又是大老远来的台湾记者,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关系,你们就明天过来吧!”而在此前,马俊仁不是说他没时间,就是说不愿见记者,顶多说个再联系。而和马俊仁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打他的手机,可他多半是不…  相似文献   

9.
3月31日发生在浙江千岛湖的不幸事件,经过当地政府的艰苦细致调查和有关各方的积极配合,终于已将案情查清,并将在杭州开庭公审,台湾“海基会”也已派人来大陆实地了解案情.我们希望两岸能很好地合作,使“千岛湖事件”得到妥善处理,不要因此而使两岸关系受到太大伤害.  相似文献   

10.
唐时风 《台声》2006,(7):65-69
阎延文博士历时10年,终于完成“台湾三部曲”(《台湾风云》、《沧海神话》、《青史青山》)的创作,真可谓10年磨一剑。那么,“台湾三部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阎延文在创作中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她是如何处理历史小说的“正说”与“戏说”矛盾?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阎延文博士。美国汉学家盛赞“台湾三部曲”记者:我知道您刚从美国宣传《青史青山》回来,能跟我们说说此行的见闻吗?有没有什么让您感动或印象至深的事例?海外华人对这本书的反映如何?阎延文:我这次是受全美中国作联的邀请到美国进行文学交流和访问。早在2003年,《台湾风云》…  相似文献   

11.
徐蕾 《统一论坛》2008,(3):56-60
应台湾“中华资深记者协会”邀请,笔者随祖国大陆媒体参访团一行9人,于2007上9月上旬到台湾参访,并与台湾同行就“两岸媒体交流20周年”为题进行座谈活动。从台湾回来后,很多好友都问我:第一次去台湾,有什么感受?作为一个报道台港澳侨新闻的年轻记者,我想说,在此次一周的台湾行程里,收获了点点滴滴的感动。  相似文献   

12.
徐蕾 《统一论坛》2008,(2):54-57
应台湾“中华资深记者协会”邀请,笔者随祖国大陆媒体参访团一行9人,于2007年9月上旬到台湾参访。并与台湾同行就“两岸媒体交流20周年”为题进行座谈活动。从台湾回来后,很多好友都问我:第一次去台湾,有什么感受?作为一个报道台港澳侨新闻的年轻记者,我想说,在此次一周的台湾行程里,收获了点点滴滴的感动。  相似文献   

13.
海峡长镜头     
《台声》1994,(7)
针对台湾“陆委会”日前发表的“两岸直航说帖”有越趋紧缩的现象,6目3日,100多名退休老兵和中国统一联盟到“立法院”请愿,要求开放两岸直航.另据台湾盖洛普公司针对“千岛湖事件”发生后的两岸关系问题所作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五成九受访民众赞成现阶段两岸有条件开放直航.  相似文献   

14.
曾嘉 《两岸关系》2004,(11):44-46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新社终于实现了“试点”驻点台湾的愿望,我与港澳台海外部副主任董会峰有幸成为第一批“试点”驻点记者。2004年7月26日晚6点40分,当国泰航空公司一架A340班机徐徐降落在桃园机场时,我终于来到了心驰已久的宝岛台湾。  相似文献   

15.
林岷 《台声》2002,(6):42-44
2002年4月8日晚,我在北京的家中接到黄启芳教授电话(台北私立世新大学文学院院长,他是我在台湾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姑父徐鸿彰教授得意高足和义子,故称我“岷姐”,我叫他“黄弟”),告诉我他陪同台湾孔孟学会会长李焕先生一行下午刚到北京,住在钓鱼台宾馆。我告诉他,我曾在1990年、1991年访台时,在缪全生教授(是我叔叔林纪东的博士生———叔叔在台湾享有“法学界泰斗”的盛誉)陪同下,两次拜会我纪东叔的挚友李焕先生,己10年未见,很想念他,希望此次能够见面。两天后,黄弟电话告诉我说,李焕先生很高兴接受我访…  相似文献   

16.
王晓波 《台声》2006,(10):22-23
在2000年底,日本出版了一本畅销漫画书,书名叫《台湾论》,著者是日本右翼人士小林善纪,他在书中大肆鼓吹日本军国主义,歌颂日本对台的殖民统治,称日本的殖民统治是“最有良心的统治”,甚至称抗日义勇军是“流氓”“、土匪”。《台湾论》的内容是小林善纪在台湾访问的一些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接受“皇民化”的老台湾人,如李登辉、许文龙、金美龄等人。次年初,《台湾论》的中译本在台发行,有一天,我突然接到林宪老先生的电话,说有事要来台大看我。林老已年高八旬,爬上哲学系馆三楼来看我。原来是他对《台湾论》有意见,要我把他老人家的意见发表出…  相似文献   

17.
当海峡两岸各个领域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开展的时候,大陆记者时常问我:“何时能去台湾采访?”而经常往返于海峡两岸的台湾媒体关心的则是:“几时能来大陆常驻?”我一时说不准,但是我已感受到两岸新闻界的交流时时在互动中扩展,前景是可喜  相似文献   

18.
檀国柱  程朔 《台声》2013,(4):47-47
“广州,一个是我现在生活工作的地方,台湾,一个是我父亲来大陆前生活的地方,父母要我记住广东,也不忘台湾,所以给我取了这个名字。”不等记者询问,这位新政协委员就先解说了自己姓名的来历。这果然满足了后来一批记者的好奇心,同时还省去了欲问者的尴尬与答者重复回答的麻烦。  相似文献   

19.
张君  建生  新河 《民主与法制》2013,(16):44-45
3月2日。记者接到一个女士的电话:“你是记者吗?我叫张便云,是河北省武安市武安镇城关四街人,我有天大的冤枉。希望能通过媒体的呼吁,还我公道。”  相似文献   

20.
那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一个来自台湾的长途电话让我久久感动不已。电话是鄂籍台胞欧阳一打来的。在此之前,我对欧阳一所知甚少,我仅仅知道他是台湾《远望》杂志的社委,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法律系,在台湾某公司任副经理。他在电话中告诉我:他从《远望》杂志上得知我的一篇纪实散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第八届“海峡情”征文中获了奖,特意打电话来向我贺喜。热诚的鼓励与赞美,有如一股温馨的风,吹得我浑身暖暖的。可见,人世间的一切深情厚意,都是从小小的理解或共鸣开始的。从此,我便开始注意欧阳一这个名字。果然,欧阳一这个名字很不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