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了中法战争的惨痛教训,清政府认识到台湾在海防上的重要性,着力加强台湾建设、巩固海防。几经讨论,清政府于1985年宣布在台湾建省,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第一任巡抚,第二年(1986年),在刘铭传上奏清政府的《遵议台湾建省事宜折》中,有省会设置一项,当时刘铭传将省城确定在了彰化的桥孜图(现台中市南区),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实际的行政中心一直在台北。1984年,继任的巡抚邵友濂将台湾的省会正式迁到了台北。台湾的省会设置几经波折,反映了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变迁。刘铭传之所以把台湾的省会定到彰化的桥孜图,是有他的考虑的,“新疆以迪…  相似文献   

2.
编后语     
今年七月七日至九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了“台湾研究国际研讨会”,中国大陆学者提交大会讨论的学术论文有:本所陈在正的《1874—1975年清政府关于海防问题的大讨论与对台湾地位的新认识》、孔立的《清代台湾分类械斗的若干问题》、郑启五的  相似文献   

3.
施琅是清初的军事将领,在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率军收取台湾,完成了清政府统一中国的大业。施琅的主要贡献是:一,提出并实施了以重兵夺取战略要地澎湖,然后对台“明郑政权”实行政治瓦解攻势,最后实现了和平收取台湾的战略目标;二,充分认识台湾在整个中国海防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力主加强台湾防务建设,使清政府的台湾善后建设走上正轨。施琅堪称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崇敬的杰出的爱国者和卓越的军事家。  相似文献   

4.
一、战前的台湾海防 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台湾,东南海疆出现危机,清廷大为震惊。事件平息后,受命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大臣沈葆桢提出移驻巡抚、添设郡县、开山“抚番”、招垦开禁、整顿营务、充实军备等一系列加强海防的措施。1875年12月丁日昌继任闽抚,充分认识台湾在我国海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认为“惟台湾有备,沿海可以无忧;台湾不安,则全局殆为震动”,主张“认真整顿,速筹备御之方”,提出购铁甲船、练水雷军、造炮台、练枪炮队、购机器、开铁路、建电线、开矿开垦等加强台防的具体措施。1876年11月底丁日昌“力疾渡台”,  相似文献   

5.
沈葆桢治台政策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葆桢是近代台湾建设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在受命赴台处理日本侵台事件和筹办台湾海防的一年多时间内,提出并实施了涉及台湾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领域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具有“外防内治”的共同特征,对于加强清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治理,对于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对于中国海防的巩固、台湾社会的稳定以及海峡两岸的交流,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曲光华 《理论月刊》2002,(11):31-32
19世纪下半叶,西方侵略者屡犯台洋,终使清政府认识到加强台防刻不容缓。而台湾孤悬海外,与大陆相隔台海天堑,每逢战端,信息不畅,相机调兵筹饷更无从谈起。1887年,刘铭传主持敷设了穿越台湾海峡的第一条海底电缆,它不仅是台湾洋务运动的重大事件,也是清政府对台湾的防务思想由“为防台而治台”转变为“闽台联防”的标志性事件。  相似文献   

7.
王丰 《台声》2006,(2):87-87
从1895年到1945年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祖国宝岛台湾被日本侵略者强占,面对日寇的血腥统治,台湾人民前赴后继、奋起抗争,直到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回归祖国。2005年正值台湾光复60周年,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陈杰女士编著由台海出版社出版了名为《不屈的民族魂——台湾原住民抗日斗争图史》的一本画册,其中主要以图片结合文字的方式向人们再现了?段台湾原住民英勇抗日的历史。1895年4月,根据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和澎湖列岛。从日军登上宝岛的?一天起,台湾民众的抗争就未曾中断,先后爆发了数十起较大规模的抗…  相似文献   

8.
正1945年10月25日,在时称公会堂的台北中山堂,当中国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陈仪宣布:"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全岛各处,欢歌燕舞,家家户户,祭祖谢神,告慰先灵……"甲午战败乙未割台今天,台湾新北市盐寮海滨公园,一座抗日纪念碑矗立在波涛之畔。1895年5月29日,日军就是在此处登陆,拉开了日本殖民台湾的序幕。甲午战败,1895年(乙未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割让  相似文献   

9.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被割让的消息传到岛内,人民悲愤异常,纷纷拿起武器,与日军进行斗争。虽然最终台湾被日本人占领,但台湾人民反对日本殖民奴役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伴随日本在台湾统治的加强,台湾同胞斗争的方式也逐渐从武装反抗转向和平运动。因为早在1907年梁启超就曾对林献堂说过:  相似文献   

10.
论沈葆桢加强台湾海防 倡导台湾近代化的功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74年日军入侵台湾,沈葆桢受命为钦差大臣,两次巡台,积极加强台湾防务,捍卫中国的领土主权。事件结束后采取了添设郡县等一系列善后措施,成为台湾近代化的倡导者和奠基人。督江期间仍大力支持丁日昌开发台湾加强台防的措施,并密切注视日本觊觎我国领土钓鱼岛等岛屿的阴谋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一、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台湾岛及周围的澎湖列岛,古称“夷洲”或“流求”。南宋时,澎湖列岛已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十六世纪曾被荷兰侵占。明末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清初设置台湾隶属福建省,光绪十年(1885年)台湾建省。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后,1895年4月17日,腐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侵占。1945年8月,二战胜利,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了台湾。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1945年《波茨坦公告》…  相似文献   

12.
刘斐  石龙洪 《台声》2023,(22):106-107
<正>台湾光复纪念日之际,回望历史,视线里会出现“乙未战争”——那是宝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那是中华儿女浴血抗击日本侵占的一曲壮歌。清政府在甲午战败后,于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被迫将台湾割让日本。闻知岛内军民抵抗之心坚定,为避开基隆、淡水一带炮台的防备,日军于5月29日从台湾东北部的盐寮沙滩登陆。然而,等待他们的是包括兵勇和闽南、客家聚落及台湾少数民族部落的奋勇抵抗。这场全岛持续近半年的战斗,史称“乙未战争”。  相似文献   

13.
<正>内容简介:1895年清政府战败,与日本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自此台湾被日本窃据。从这时起,台湾同胞就展开了抵抗运动。本书对台湾同胞抗日运动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共有七章,内容包括台湾官民反割台的斗争、台湾总督府的殖民征服政策、以汉人为主体的抗日游击活动、台湾少数民族的武装抗日事件、台湾社会团体反殖民统治的斗争、台湾民众在祖国大陆的抗日活动。  相似文献   

14.
何鹏 《新东方》2004,(3):60-61
中国几千年前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了“宪法”一词,但其含义仅指普通的典章法令。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实行“戊戌变法”,要求“伸民权、争民主、开议院、定宪法”,揭开了中国近代立宪运动的序幕。1908年,晚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提出预备立法。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晚清政府紧急炮制出《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条》),宣布正式立宪。但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立宪目的和内容去作进一步考察和分析,便不难得出清政府假立宪、真独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一、抗英保台,五战五胜 姚莹(1785——1853),安徽桐城派姚鼐的侄孙和受业者,同时也是一代闻名的桐城派文章继承者和代表者。清政府期间,他曾三度赴台,先后任台湾县令兼理海防同知、噶玛兰通判、台湾兵备道。1823年至1825年3月,还应新任台湾知府方传毯之邀,在台赞襄其政务。姚莹在台任职,前后达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16.
《时事资料手册》2004,(3):20-21
中日海权争夺,三个焦点引人注目。焦点之一:台湾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在日本威迫下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这是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7.
、族夭篇矢名台湾府志校注清代汉族与平埔族之间的矛盾和融合蒋毓英《台湾府志》序言论郑成功尊君而不忠君郑成功档案史料选辑作}者:除碧夕督协主陈碧笙陈碧笙i东碧笙陈在正孔立又万孔昭等编陈在正陈在正 出版处、厦门大学出版社19’85年11月’木刊1985年第4期香港《大公报》1985年6月20「l香港《大公报》1985年9月19「l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立立r﹄l匕7,甲丁郑成功与泉州二三事加强海防与台湾建省论台湾张丙起义与闽粤械斗台湾朱一贵起义与吴福生起义供词的 比较研究台湾番族与林爽文起义冈山考清代台湾械斗史实辨误郑成功与厦门国共两…  相似文献   

18.
先祖父太炎先生(1869—1936)是我国著名学者,也是民主革命先驱与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连雅堂先生(1878—1936)是我国台湾著名史学家,以《台湾通史》称世,其爱国情怀为世所重。这两位分处海峡两岸的先驱,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交往,是很值得记之於世。戊戌变法失败后,先祖父遭清政府通缉,为避追捕,逃亡台湾,时为1898年12月,这时台湾"隶日本已七年矣"①,即甲午海战失败,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日本。先祖父抵台后,在《台湾日日新报》任汉文版客籍主笔,  相似文献   

19.
中法战争时期(1883-1885年),中法双方在台湾北部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淡水战役之后,法方发布封锁台湾海口的通告,开始了为期将近五个月的封锁作战行动。当时的清政府决策层明悉法方此举意在围困台湾抗法军民,阻止内地对台湾的增援。因此,清政府一方面通过积极组织大陆沿海各省渡台接济,另一方面在外交层面上展开一系列的动作,援引近代国际公法的相关规定揭露法方践踏国际法律的行为,以期得到其它西方列强的支持。清政府在“台湾封锁”问题上的外交努力,表明到了十九世纪末清政府开始意识到需要运用近代国际法来解决中外交涉事件,这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20.
香港问题的由来,是近代史上一系列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产物。 1、1842年,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节》,割占香港岛。 2、1860年,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半岛南端界限街以南的地区; 3、1898年,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