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仲晨星  张恒 《世纪桥》2011,(9):33-34
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派以"求富"为旗号,将洋务运动从军事领域扩展到了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建立了近代化的经济。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使洋务派苦心经营的新式陆海军遭重创,证明了洋务运动不可能完成"自强求富"的任务。但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并不能说明洋务运动的破产。衡量洋务运动是否破产的标准是生产活动是否停止,甲午战后,洋务企业的生产活动仍在进行,洋务运动并没有因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破产,而是继续向前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评20世纪20年代的平民教育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由于一部分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提倡和亲自实践,所掀起的一场声势颇为浩大、影响也较为深远的平民教育运动.笔者以为,这场以平民为教育对象、以扫盲教育为主要手段进行的社会改良运动,实际上从源头来看,至少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近代史上诸如梁启超的"新民说"之类的思想,也即与近代史上"实业救国"相提的"教育救国"论是一脉相承的.今天我们以"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评价这段历史、这场运动,应该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指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发轫,在军事、工业、文通、通讯、教育、科技诸多领域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脚步,从而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向前发展;洋务派的历史贡献与其开放意识和引进举措、重视经济和科技的思想分不开;洋务运动自身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变与不变的矛盾、"制洋"与"羁縻"的矛盾导致其无力完成近代化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4.
传统义利观的当代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玉萍 《理论学刊》2007,3(5):104-106
传统义利观的近代命运展现为排斥与认同的二极对峙,一方面文化批判思潮对其价值取向与近代化进程的不适应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抨击与清算,另一方面新儒家则肯定其正面意义以及与近代化过程的联系性。事实上,传统儒学本身具有意蕴的多重性,简单否定或肯定都有其偏弊,化解传统义利观与近代化过程紧张关系的可能出路在于义利之间的视域转换,即由不谋个人之利转为谋正当合理之利,由不计其功转为计合理之功。  相似文献   

5.
一种意见认为,洋务运动横跨中国近代史三十年,揭开了封建中国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加速了中国走出“中世纪”的历史进程,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理当是中国近代化的一部分。所谓近代化,就是使整个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向资本主义转化,即以资本主义为近代化。它的重要标志是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世界近代化运动是随着英国资产阶级产业革命的胜利开始的,到十九世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有个酝酿发展过程,时间可以从1894年底兴中会成立算起,一直到辛亥年推翻满清统治后的袁世凯复辟。辛亥革命时期,近代知识分子对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选择,林林总总。"改良"还是"革命","先革命"还是"先教育"?清末翰林蔡元培辛亥革命时期,满怀爱国爱民感情,顺时而为,在强国之路上孜孜以求,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复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近代化即工业化,不仅是近四百年来世界历史、人类近代文明史的中心问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中心问题,是近代中华民族前赴后继的百年追求,更是贵州人民理想与梦想交织的向往.近代化不仅是以工业化为目标的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而且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观念、素质等全方位的历史进程.它不可能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中,在封建专制下实现.因此,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就成了实现近代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留欧人才回国后的作用与影响龙江,周瑞山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朝统洽集团内部的一些开明人士开始从事洋务活动,鼓吹向西方学习,倡导"自强"、"求富",以图苟延封建统治。洋务派在促使中国向近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经常为新式人才匮乏所困扰。李鸿章指出,西...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寻求近代化的过程中,为防止文化失落而求助于传统,为近代化的政治新生又须抛弃传统,形成了特有的二律背反现象.由之形成了近代中国历史特有的现象.上海学者许纪霖著,学林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的《智者的尊严——知识分子与近代文化》一书,对此问题进行了新颖的考察.全书分三编:从统传走向现代的蹒跚步伐、未及整合的灵魂撕裂、在百年震荡的文化断谷.此书分析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命运,分析了知识分子与近代文化的关系,可谓近年来研究中国文化史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国民政府从1931年开始推行的文官考试制 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准现代化的人事制度。这个充分借鉴中国传统科举制度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经验的重大举措对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的行政体制及教育近代化都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可以说,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推行是中  相似文献   

11.
近代应对农村社会裂变,清末即开始学习西方建立农会,辛亥革命后也试图通过建立农会改良农村社会,但只有共产党组织农会,走农村革命的道路才真正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农村近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农民起义烽烟四起予以清政府沉重的打击。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迫下,清政府被迫开始了屈辱的近代化进程。当人们将落后挨打的根源归结为空疏腐化的科考制度时,清朝统治者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尽管它最终没能拯救清王朝的命运,但在当时的形势下,科举制度改革本身却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客观上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维新求变与湖南近代化的进步周秋光一、维新求变的动因在近代湖南历史发展的进程中,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可为一特殊界标:战前,湖南守旧排外,沿海各省已开展30余年的洋务了,湖南仍无动于衷;战后,湖南在短短的数年间,居然由出了名的守旧中心,一变而为全国维...  相似文献   

14.
上海开埠与江苏近代工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开埠是帝国主义“炮舰政策”的直接后果.但是,也推动了上海和全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上海始终充当中国近代化的“龙头”.作为“龙头”对于“龙体”来说,上海对中国近代化具有聚集、创新、幅射和示范作用.所谓聚集,就是把全国各地的信息、人才、劳动力、资金、物资等各类生产要素吸收过来,聚集起来,形成巨大的经济优势;所谓创新,就是加工、改造、开拓、创新,形成更高层次的生产力结构;所谓幅射, 就是把自身的优势和近代化的成果及时传播出去,幅射到全国各地;所谓示范,就是以自身实现近代化的模式、目标、途径和方法,对全国各  相似文献   

15.
自东汉后沉寂千年于清中叶复苏的公羊学,经康有为这位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杰出代表、清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的一番改作,成为以宣扬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为旨归的近代公羊学。同时成为康氏托古改制、变法维新思想的理论基石和重要武器和他一生始终不移地坚持改良信仰的坚固支撑。也成为儒学近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张学见 《理论学刊》2023,(3):159-168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通过“火枪”和“账簿”两种手段,从沿海区域不断入侵中国,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时亦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近代中国不同地域的区位价值。近代青岛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于19世纪下半叶被德国人“发现”和再“塑造”。随着1898年青岛的开埠,这座年轻的城市由此开启了近代化历程。但由于受西方列强政治势力的羁绊,近代青岛在其发展历程中亦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青岛作为港口城市所取得的成就和遭遇的困顿,在中国近代历史时空中具有样本意义,值得关注。这也提醒我们,对于“近代生产力”率先登陆东部沿海口岸,我们既要肯定其对区域经济近代化的正面价值,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西方列强政治势力的嵌入,东部沿海口岸区域经济也因此陷入了“结构性困境”。  相似文献   

17.
张昭军 《理论学刊》2004,1(1):87-90
仁、礼、智本是传统儒学的核心范畴,康有为以近代价值观为尺度对它们进行了重新阐释、改造和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危机,化解传统与近代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8.
赵凌云 《学习导报》2011,(13):15-16
荆楚大地,人杰地灵。远古以来,楚人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创造了辉煌的楚文化。晚清张之洞推行的"湖北新政",辛亥首义,标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方向。当中国历史跨入现代,1920年,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即宣告成立,这是中国继北京、上海之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立的6个早期组织之一。1921年7月,董必武、  相似文献   

19.
城乡关系大体有两种形态,即城乡融合与城乡分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城”与“乡”浑然难分。近代城市在市镇基础上逐步兴起和发展,政府对城、乡实行了分治政策。近代中国的城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开埠城市,一种是传统城市,开埠城市首先迈入了近代化的大门。中国近代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关系由融合转向分割,“文明的城市”与“落后的乡村”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国近代社会城乡分割产生的原因深刻而复杂,对当代及后世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城乡关系大体有两种形态,即城乡融合与城乡分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城”与“乡”浑然难分。近代城市在市镇基础上逐步兴起和发展,政府对城、乡实行了分治政策。近代中国的城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开埠城市,一种是传统城市,开埠城市首先迈入了近代化的大门。中国近代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关系由融合转向分割,“文明的城市”与“落后的乡村”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国近代社会城乡分割产生的原因深刻而复杂,对当代及后世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