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计划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家宏观调控机制为中央一级调控、中省两级负责的机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地县计划工作如何认识,如何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是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1、加强地县计划工作是我国改革进程的需要。十多年的改革证明,以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以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绝不意味着取消国家计划,而是要用以指导性和战略性为特征的计划逐步取代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国家的  相似文献   

2.
郑必坚撰文认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进行的。从改革来看,西部地区已由前20年破除高度集中的汁划经济体制阶段,转向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制度创新创段。而目前制度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涉及深层次的利益关系调整,难度和风险增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须实行两个全局性的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理论的分析和改革的实践起来越突出地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否实现这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就在于政府职能能否切实转变。一、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体制的关系经济增长方式的出现总是与一定的经济运行体制的发展和演变相联系的。就我国情况而言,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与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4.
石建国 《先锋队》2013,(29):12-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三个阶段。与此相伴随,国企改革大体上也经历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三个阶段。从党对经济体制理论探  相似文献   

5.
经济体制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宫玉兰一、发展市场经济并不是不要计划调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必须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不要计划调节,而是要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改变把计划作为...  相似文献   

6.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这为进一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推行公共财政模式财政体制决定于社会经济体制。从历史演变过程看,适应于不同经济体制的财政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是典型的家计财政,其明显特点是公私不分,管理不规范、不透明,随意性大,收支缺乏有效监督;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模式是生产建设型财政,其突出特点是政企不分,大包大揽,统收统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为选择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毛泽东选择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个时期内基本适应并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后来被推向极端,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选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改革开放的总思路下,总结和借鉴前人经验教训的结果,这一选择扫除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两人作出不同选择的根本原因是,同毛泽东相比,邓小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上,产生了质的飞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来之不易,是几代人不断探索、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探索王啸冬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企业正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这使得原来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践证明,只有对企业领导干...  相似文献   

9.
王朝彬 《学习导报》2008,(11):29-31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一种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王朝彬 《新湘评论》2008,(11):29-31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一种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提出后,广大读者十分关注,希望了解它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那些差异。为此,本刊约请王石奇同志就两种经济体制在实际运行中的重要差异列了一张简明表格。由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这个研究分析是初步的,谨供读者参考,并欢迎提出补充和批评意见。  相似文献   

12.
干部人事工作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刍议林国汉干部人事工作如何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主动地开展工作,以尽快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这是摆在广大人事干部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选拔干部要重德尚才看实绩,以适应市场经济效益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日益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市场的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伴随而来的是观念的转变和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作为市场的运行主体,其生存和发展完全依赖于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而企业文化理论是在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最能够体现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需要,也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最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我国进入市…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变革。现在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不仅在于明确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重要的是在于弄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5.
妇女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柴桂芝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波及社会各方面的极为深刻的重大变革,必将对妇女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妇女提出了...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从建立到变革,已经走过了60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回首经济体制的历史变迁,总结期间的经验教训,对于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扩大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特别是去年开展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建设工作以来,宜宾市委组织部紧紧围绕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努力实现企业人事工作的重大调整,即把适应计划经济的企业人事管理制度调整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上来。他们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打破企业干部和工人界限,建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机制。近几年来,宜宾市逐步打破了干部和工人的界限,取消了“企业干部”称谓,通称“企业职工”或“企业员工”。在用人上也进行了相应改革,不管以前是干部身份还是工人身份,只要政治上可靠,能力强,业绩突出,群众公认,就可以走上一定的领导岗位或管理、技术岗位,建立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机制,使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5年来的社会巨变,主要是由两个大的转变推动的:一个是经济体制的转轨,即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另一个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即由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与经济体制转轨比较,社会结构转型更加长期深刻也更加艰难。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成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然而,要把已经实行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扭转乃至消除人们对发展市场经济,改变以计划经济运行为基础的传统体制问题上所存在的种种模糊认识和顾虑,又是关键中之关键。  相似文献   

20.
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根据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精神,提出了人事工作的两个调整:把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人事管理体制调整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把传统的人事管理调整到整体性的人才资源开发上来。实现人事工作的两个调整,使人事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相适应,不仅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人事工作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必然趋势。人事工作的两个调整,核心问题就是改革传统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人事管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