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新政治思维”,引起世界舆论的关注和各国政治”家的思索。“新政治思维”的内容是什么,意图何在?这是人们所关心的。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是作为苏联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提出来的,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认识有三个突出方面:一是对当代世界格局的重新认识,对战争、战争与革命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观点。戈尔巴乔夫说,“在导弹核时代,全人类的利益高于阶级利益”。他认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提出了对阶级社会极具批评精神和否定意识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它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社会公正是以共同富裕超越阶级分化,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阶级的逐步消亡是同一过程。在资本走向全球化的今天,阶级与剥削问题依然存在且不容忽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价值精神,对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现象与发展趋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上的迷雾 什么是阶级斗争?《简明社会科学辞典》认为,阶级斗争是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教科书一般也认为,阶级斗争“指的是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等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版,第326页),“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上海本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上的迷雾什么是阶级斗争?《简明社会科学辞典》认为,阶级斗争是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教科书一般也认为,阶级斗争“指的是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等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版,第326页),“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上海本第5版,第267页)。对这一传统的阶级斗争定义,理论界似乎尚未有异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均认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  相似文献   

5.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面对着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提出了许多带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新思维”。研究这些新的政治思维,可以使我们了解苏联外交的新动向,正确估计和认识整个国际形势的发展。 一、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新思维”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现就其有关外交方面的“新思维”列述三点。 第一,在关于世界两大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世界大家庭”的观点。 战后以来,苏联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一直是“两极论”,即世界处于两大体系既斗争又统一的过程之中。根据这种论点,过去,苏联考虑的主要是对立方面,很少注意统一方面。现在,戈尔巴乔夫改变了这种片面性,他非常重视两大体系之间的统一和相互依赖。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党的问题。以深入改革,治理整顿为中心的1989年被人们称为“党建年”。有许多党建理论问题急待研究。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党的领导?如何处理党与国家政权、政府、群众团体的关系?如何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协商制度? 2、在否定“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后,如何认识与坚持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怎样评价知识分子在工人阶级中的地位与作用?有雇工剥削行为的人可不可以入党?怎样使党既能充分地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又保持自身队伍的纯洁性?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不要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党的建设?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提倡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是不是超越阶段?如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1852年3月5日给魏德迈的信中曾对阶级斗争观点说了一段很重要的话:“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32页)马克思在这里没有明确指出他们是不是最早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人。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拉布里奥拉认为,古代历史学家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历史学家,根据城市共和国内的阶级斗争早就对这些斗争作了描述。这种说法是否有理,姑置不论。但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静态的基于经济关系的阶级划分,阶级形成是阶级作为政治主体何以由想象变为现实,从自在状态转变为自为状态的动态过程。基于马克思的阶级形成理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阶级意识、阶级斗争和政治文化看成是阶级形成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构成了阶级实践和阶级行动的重要历史动力。其中阶级意识的本质是对阶级利益的自觉,阶级斗争是维护本阶级利益的联合的群众性运动,政治文化是将其成员凝聚团结在一起的"水泥",并表现为对阶级身份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9.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阶级社会中表现这一矛盾的阶级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理论月刊》,1984年第二期,第7页)表明构成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有三个因素:生产力、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动力,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马恩文选》第三卷,第374页)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还存在两个阶级的斗争,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重大问题。那些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断然否定阶级斗争的存在。党内那些有严重右倾思想的人,虽然口头上承认阶级斗争,事实上却忽视阶级斗争的存在。这种阶级斗争熄灭论思潮,曾经导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和对国外敌对势力丧失应有的警惕,造成党的政治工作和国家专政职能的削弱及各种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最终发生了全国性的动乱和北京的反革命暴乱。当前,批判阶级斗争熄灭论,论证我国现阶段两个阶级斗争的存在,是理论战线  相似文献   

11.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国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国家学说与资产阶级学者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国家学说的根本区别,但长期以来,理论界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理解产生了一些与马克思的本意相偏离的地方,如把无产阶级专政看作是一种国家政权,是社会解放的“普遍运动”。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消灭阶级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这一理论的正确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理论进行再认识,从而达到科学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理论的目的。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政治组织,不是社会解放的“普遍运动”。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不是消灭阶级,而是在政治上“保证”从资本主义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要想精确地理解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下面一段话是最好的注解:“尽管当代世界矛盾重重,尽管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尽管各国人民在不同时期作出的选择各不相同,但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大家都是地球这条船上的乘客,不能让这条船翻沉.第二艘诺亚方舟是不会有的.”这段话是戈尔巴乔夫在他的著作《改革与新思维》中说的.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学说史上,最深刻,最富于创造性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是建立在阶级斗争理论之上的学说。它创造性地揭示和分析了国家的阶级性质。它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社会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压迫的工具。所以,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只要承认这个学说的前提,就无法抗拒它的结论,就必须承认,有必要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打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国家机器,以便把彻底消灭阶级的事业进  相似文献   

14.
如何正确理解列宁关于“社会发展的利益高于无产阶级的利益”的论述?能否将“社会发展的利益”简单地等同于“全人类的利益”,从而得出“全人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的认识,经历了“八大时期”、“曲折时期”和“新时期”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新时期”的认识是对“八大时期”正确认识的继承和深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既要防止和反对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又要防止和反对忽视以至放弃阶级斗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题转换论”者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主题要转变到“建设”上来,实际上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毫克二致。 “主题转换论”所要实行的在价值观念与价值标准上的“转换”的根本错误,是在于未能正确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关系,其实质是用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起码是为资产阶级所欢迎的思想体系来代替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丰富的历史事实证明了“主题转换转论”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需要换脑筋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精神。思想不解放,脑筋不换,一切工作都很难推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同样需要解放思想,需要换脑筋。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与改革开放的深化扩大相同步,从而登上新台阶,迈入新阶段。首先,对“政治”要有新理解。何为政治?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经济基础服务,给予经济的发展以巨大影响。政治是个历史范畴,它的内容随着社会性质以及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利益是各阶级最基本的利益,因而各阶级为维护各自经济利益所展开的阶级斗争以及如何处理阶级关系,就成为政治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剥削  相似文献   

18.
我们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决议》阐述了我国社会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的阶级状况及主要特点,它既和阶级斗争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整个历史阶段的观点划清了界限,又和“阶级斗争熄灭论”划清了界限。但是近几年  相似文献   

19.
中 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共分为5个时期 :红军时期 :严守秘密 ,服从纪律 ,牺牲个人 ,阶级斗争 ,努力革命 ,永不叛党。抗日战争时期 :我志愿加人中国共产党 ,坚持执行党的纪律 ,不怕困难 ,不怕牺牲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解放战争时期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作如下宣誓 :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三、遵守党的纪律。四、不怕困难 ,永远为党工作。五、要做群众的模范。六、要保守党的秘密。七、对党有信心。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建国初期 :我志愿加人中国共产党 ,承认党纲党章 ,执行党的决议 ,遵守党的纪律 …  相似文献   

20.
刘少奇是我党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伦理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伦理思想的核心原则之一,即利益关系原则。刘少奇一贯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除开无产阶级解放的利益以外,共产党没有它自己特殊的利益。”“无产阶级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