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钟厚涛 《世纪风采》2014,(12):28-33
前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一生命运多变,25岁时就加入共产党;“四·一二”事变后,还曾上台声讨其父蒋介石,并发表声明,表示与蒋介石断绝父子关系。但后来时事际遇,蒋经国却又在蒋介石精心培养下,逐步登上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的宝座。  相似文献   

2.
1971年底,蒋介石决定将儿子蒋经国接班之事列入议事日程。蒋介石首先召见了总政战部副主任王升上将,告诉他说,这段时间,社会各界纷纷要求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还有千余名“国大代表”联名上书(实质上是蒋介石策划的)。他还指示王升去找台湾省议会议长谢东闵写一封举荐信给党中央,使大家都感到蒋经国当“院长”是人心所向。王升找人以谢东闵的名义草拟了一封举荐信,谢让他的秘书抄了一遍,盖上自己的印章。  相似文献   

3.
1926年,邓小平与蒋经国同在苏联中山大学求学,邓小平是蒋经国所在共青团小组的组长。蒋介石死后,蒋经国于1978年3月11日被选为"总统"。在中国大陆,老同学邓小平历经三次"沉浮"后,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李光耀会见邓小平  相似文献   

4.
翁元1930年出生于浙江寿昌县。中学肆业后,于1946年报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卫士。随从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先后担任蒋介石内勤侍卫、贴身侍从副官;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又任蒋经国贴身侍从副官,一直到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后退休。他为蒋家服务40余年,耗费了他大半生宝贵时间,他见证了蒋家在台湾由强势到衰微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1926年,邓小平与蒋经国同在苏联中山大学求学。那时,邓小平是蒋经国所在共青团小组的组长。 1975年,蒋介石死后,蒋经国于1978年3月11日被选为“总统”。对岸,老同学邓小平历经三次“沉浮”后,开始主政大陆。  相似文献   

6.
光阴似箭,流年似水。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60年代末的时候.蒋介石已经是人老体衰.力不从心。晚年的他自然而然会对栽培未来事业“掌门人”多有考虑。为了能够让儿子蒋经国在自己身后牢靠地接班,蒋介石让时任行政院副院长的蒋经国频繁出国访问.一是为了台湾的外交活动.二来也为他树立在国际上的形象。可谓考虑周全.用心良苦。然而。“福兮祸兮”.这也造成了蒋经国在出国外交中的两次意外遇劫,险遭不测。  相似文献   

7.
工作调动,坏事变好事 1944年春,蒋介石召见历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兼顾问事务处处长、立法院立委、陆军大学教授的屈武。蒋介石说:“今天找你来,要告诉你,我已决定派你到陕西去担任建设厅长。”屈武不愿意离开重庆,蒋介石声色俱厉地说:“这是命令!”无奈。屈武找挚友蒋经国。蒋经国说:“老兄,不行啦!有人在委座面前告发了你,说你同共产党暗地勾结,并与苏  相似文献   

8.
肖如平 《世纪风采》2010,(12):35-38
国民革命时期,苏俄顾问鲍罗廷曾特别推荐一批国民党要人的子女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其中,包括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廖仲恺之子廖承志、邵力子公子邵志刚、李宗仁内弟魏允成、张发奎之弟张发明、邓演达之弟邓明秋、于右任女婿屈武、冯玉祥长子冯洪国等。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大部分国民党要人的子女都顺利回国。然而,蒋经国却一直滞留在苏联,直至1937年,才返回国内。  相似文献   

9.
《当代贵州》2012,(34):62-62
在云南腾冲和顺乡的艾恩奇故居,其内悬挂着一首小诗,乃蒋介石、蒋经国的幕僚马壁所写:“一卷书雄百万兵,攻心为上胜攻城,蒋军一败如山倒,哲学尤输仰令名”。马壁说,蒋介石溃败台湾后,将《大众哲学》放在案头时时翻阅,还推荐蒋经国也要读,说我不是败给中共的军队,是败给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相似文献   

10.
20年代中前期,中国军阀割据,苏联支持其中的两支武装力量:一是“西北王”冯玉祥,二是南方国民党的孙中山、蒋介石。就实力而言,孙、蒋远不如冯。因此,他们一方面拉拢冯玉祥,一方面创办黄埔军校。1925年,冯玉祥加入国民党,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在这个大背景下,苏联接纳国民党要员的子女去莫斯科孙逸仙大学留学。1925年10月,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冯玉祥之女冯弗能等20人从海参成坐火车进入莫斯科。当年,蒋经国16岁,冯弗能15岁。那时时尚早婚。1926年,蒋经国、冯弗能喜结连理。苏共以蒋介石为友,认为他实行三民主义之后必将在中国…  相似文献   

11.
<正>与"少年继母"游学上海1921年,蒋介石母亲去世,当时,尽管国民党内部斗争激烈,华南军事局势吃紧,蒋介石却遵奉古礼服丧,在溪口守丧数个月之久。蒋介石把母亲安葬之后,与蒋经国的母亲毛福梅亦正式离异。蒋  相似文献   

12.
1925年,刚满15岁的蒋经国在父亲蒋介石的允许下,和另外一些青年到苏联留学,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一去竟是整整12年,直到1937年才携妻带子返回祖国.这期间,蒋经国曾三次向苏联当局提出回国请求,前两次都未获批准.最后一次,由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中国共产党的协调下,蒋经国才实现了回国的愿望.  相似文献   

13.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蒋经国和邓小平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蒋经国钦佩邓小平,视其为兄长。邓小平对这个“弟弟”也是十分关心。“中山舰事件”后,委屈的蒋经国首先向邓小平汇报思想,随后宣布与坚持反革命立场的蒋介石脱离父子关系。岁月沉浮——邓小平16岁就去法国勤工俭学,1925年成为中共旅法支部负责人之一,因遭法国政府迫害于1926年1月与傅钟、任卓青从巴黎到达柏林,又从柏林转道抵达莫斯斯科,进入中山大学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蒋经国比邓小平先到中山大学一个多月。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蒋经国与其他爱国青年一样,…  相似文献   

14.
文摘与信息     
蒋氏父子在台湾(上、下) 本书以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为主线,全面展示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在台湾40年的政治活动与生活。表现了国民党上层的权力斗争,为实现蒋家一统,清除异己,大批元老重臣被打入冷宫。详细描绘了台湾40年来,从混乱走向稳定,再趋动荡的历史。记录了全面改造、重建国民党,集兵保台,开展土地改革和发展经济的新战略以及台湾经济是如何起飞的。李松林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93年6月第一版。  相似文献   

15.
天大地大不如佛大的戴季陶 1948年戴季陶生日的一天,蒋介石偕同蒋经国来到戴季陶家里登门祝寿,下车未见戴季陶出门迎接,便迳入客堂。原来是戴季陶并非不知道蒋介石到来,而是此时此刻正是在佛堂虔诚念佛的时候,平时念佛不见客,今天蒋介石来了,同样推托,因为他认为“天大地大不如佛大”。可夫人急了,连连催  相似文献   

16.
1938年7月三青团成立时,自苏联回国不久的蒋经国正在江西任职。1939年7月蒋经国担任三青团江西支团部筹备处主任,负责筹建江西支团。在随后的六年中,蒋经国以赣南为立足点,积极筹建、发展、经营三青团江西支团,为其以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1947年党团合并时,蒋经国已经崛起,逐步形成了“新太子系”。从溪口到江西蒋经国回国后,蒋介石一边令其在溪口雪窦寺补课,研读《曾文正公家书》、《王阳明全集》和《孙文学说》等,一边思虑如何让他出来锻炼锻炼,长长才干,以便日后担当重任。嗅觉特别灵敏的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抓住了这一既能讨…  相似文献   

17.
1925年,刚满15岁的蒋经国在父亲蒋介石的允许下,和另外一些青年到苏联留学,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一去竟是整整12年,直到1937年才携妻带子返回祖国。这期间,蒋经国曾三次向苏联当局提出回国请求,前两次都未获批准。最后一次,由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中国  相似文献   

18.
蒋介石一生用尽计谋,在收买人心方面也有一套。 蒋介石有一个小本子,里面记载着师以上官长的字号、籍贯、亲缘及一般人不大注意的细节。凡是少将以上的官长他都要请到家里吃饭,四菜一汤,简朴之极,作陪的往往是蒋经国,不请别的陪客显得更加亲热。  相似文献   

19.
1949年,蒋介石败退到台湾之后,并没有服输,在 美国给予大批军援经援情况下,他从不停止叫嚷"反 攻大陆,光复国土",直到弥留之际,还把蒋经国叫到 病床前,仍念念不忘"反共复国"。最后,带着一枕黄梁 梦,撒手人寰。 全岛总动员 蒋介石溃退到台湾时说:"不是共产党打败了我  相似文献   

20.
一 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他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