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屋对于刚刚成家立业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个梦想.但是高房价却让许多国家的年轻人很难轻松地实现这个梦想。  相似文献   

2.
扩大内需既是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目前解决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而房价的持续上涨,正在侵蚀着政府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效果,高房价也已成为拉动内需的最大障碍。随之产生的虹吸效应,严重影响内需结构;因其产生的挤出效应,严重影响内需的扩大;并生的马太效应,导致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聚,使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更趋低下。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房价回归到合理区间,保持群众的正常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体地,要强化房地产业的社会功能,增强宏观政策的导向作用,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促进居民消费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当代》2008,(2):54-54
王明在2007年11月19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报道:近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和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论坛”上中外学者围绕社会公众都普遍关心的“住房与公共政策”这一话题展开演讲。中国房价为什么上升?美国马里兰大学城市研究与规划系丁成日教授说,在中国,住房投机的三个条件全部成立:第一,当一个商品是可交换的、耐久的,在其价格不断上升的时期,就一定有人进行投机买卖,中国许多城市的房价,价格一直在增长,因而如果说没有投机性购房那是说不通的;第二,中国目前的私人储蓄是巨大的;第三,对很多人来讲,购房是一个最好的投资渠道,中国目前缺少其他稳定可靠的投资渠道。因而当有投机性购房时,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就一定存在,泡沫大小与投机性购房的比率成正比。丁成日教授说:解释中国城市房屋价格持续上升有三大学派。第一派是土地供给学派,认为政府供地少导致房屋供给不足,进而导致房价上升。第二派是需求学派,认为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住房需求,因而房屋价格上升。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新国十条”)已经出台数月,但一些地方偏离老百姓购买力的房价未见明显回落,仍处在买卖双方持续观望的深度博弈期。人们对房价会否逆势上扬的担心,让房产税俨然成为此轮房地产调控能否压死高房价这匹“疯狂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似文献   

5.
何雨欣在12月22日的《今晚报》上撰文指出;我国经济正朝着预期方向快速发展,但消费与投资增长不协调、消费率偏低,是以下原因让老百姓捂紧钱袋子。1.高房价“透支”未来消费:房价持续、非理性上涨,使越来越多的购房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3.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7.2平方米,达到世界中高收入水平。开始进入小康生活的中国人,对住房的需求,已经从生存性向舒适性转变,房屋的位置、房型、环境、价格成为人们考虑的综合因素。今后低密度建筑、开敞性空间小尺度建房、立体式绿化,将成为人们追求的新目标。在我国房地产业飞速发展,国人期盼“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即将实现时,有一个问题却让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黎民百姓共同揪心,那就是全国大中城市不断上扬的房价。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4年,全国房屋…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高房价已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造成影响,同时,高房价也造成了房价与收入比偏高、房地产空置率过高和房价租金比增大等问题。文章认为,高房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当从多角度着手来采取措施。当务之急解决高房价的问题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防止房地产出现过多泡沫;二是加大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建设,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约束房地产商的行为,宏观调控、科学决策、正确引导.确保房地产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明珠 《共产党人》2004,(10):24-25
2003年,宁夏房地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态势,房价继续上升。据宁夏自治区城调队房地产价格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宁夏房地产市场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房屋销售价格上涨3.0%;土地交易价格上涨8.4%;房屋租赁价格上涨3.0%。宁夏房地产价格变动特点——房屋销售价格上涨3.0%。2003年房屋销售市场是五彩缤纷,商品房价格继续上涨,私房交易更加活跃,商品住宅和私有住宅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9.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大多数国家都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反映城乡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并用它来反映通货膨胀程度。从2001年起,我国采用国际通用做法,逐月编制并公布以2000年价格水平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作为反映我国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主要指标。经国务院批  相似文献   

10.
孔静芬 《新长征》2008,(2):30-31
近年来,在各方面因素的带动下,房地产价格呈现快速上涨、逐年攀升的态势。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7年9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9%,涨幅比上月高0.7个百分点;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高1个百分点。房价的快速上涨,购房难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詹国枢 《奋斗》2010,(4):62-62
<正>今年两会召开前夕,媒体民意调查显示,百姓"十大关注热点"中,房价高居榜首。这是预料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房价为什么涨得这么邪乎?究竟是哪些力量作怪,把本已居高不下的房价,推到了如此离谱的地步呢?有人认为,是各地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维持高房价,不肯真下力。因为,地方财政收入的相当大一块,来源于出卖土地。有人认为,是成千上万房地产商,圈地不建,捂盘惜售,欲擒故纵,使出种种手段伎俩,人为抬高房价,谋取更多利益。有人认为,是煤老板,温州人,高管白领等一干腰包鼓得满满的人,不但自己买房,而且以房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全国房价不断攀升。一般说米,房价收入比的合理区间在3:1至6:1之间为宜,即一套面积、位置等条件适中的住房的合理价格是一个中等收入家庭年收入的3到6倍,而我国2010年城镇的房价收入比却达到了8.76:1。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开发商的投机炒作和部分国民借此赢利的投资行为,是造成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国家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限制商品房的投机和投资,特别是要采用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手段限制“两投”,抑制房价的上涨。  相似文献   

14.
新西兰房屋部长希特利是资深内阁高官。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本国住房改革,一手打击开发商囤积土地哄抬房价,一手大力开发平价房,使得新西兰目前的房价在整个太平洋地区处于最低水平,吸引了许多欧美  相似文献   

15.
朱海山 《学习月刊》2010,(13):18-19
现在.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最为热门的话题。无论是高层领导,经济学专家,还是街头巷尾的平民百姓,都在热议房屋价格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学家,危言耸听地把房地产说成是中国经济的最大泡沫,一旦刺破,中国经济将走向日本式的衰退。官场更是为居高不下的房价互相指责和推诿。其中地方政府成为被指责最多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奋斗》2010,(5):64-64
说到房价.老詹一般都能侃侃而谈.说出点道道来。老詹是基于什么理论侃侃而谈的呢?——价格理论。  相似文献   

17.
姚蒙 《求贤》2011,(4):56-56
当高房价成了整个社会的心头之痛.保障房成为各界关注焦点.我们来看看国外有哪些完善的制度值得我们参考的呢? 日本:抽签决定谁入住东京长期以来房价较高.低收入家庭买房和租房都较困难时.可申请“都营住宅”。东京“都营住宅”建设和管理已有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18.
世界知名房地产经纪公司英国莱坊日前发布研究报告称,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内地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大涨68%,涨幅几乎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两倍,成为全球房地产热度最高的市场。中国政府加大了房地产调控的力度,出台了遏制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通知,并表示打压房价不会手软。但仍有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房价不存在大幅下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房地产价格居高不降,房价收入比、租金比过高,宏观调控效果不佳,都是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导致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本性,使地方政府在管理房地产业的活动中做出的各种有限理性行为.因此,如何有效地规制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行为是抑制房价上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安得广厦千万间——关注房价居高不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晓司 《支部生活》2006,(10):40-41
住房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一个生存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无数的楼房拔地而起,各种供人们居住的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城市中和远近郊区。尽管不断有大批的楼房推出,但不断向上攀升的房价却使需要住房或想改善现有住房条件的人们望而却步。以昆明为例,今年上半年的住宅均价2535元/平方米,去年则为1923元/平方米。而在好的地段,如市中心的商业区,现在的房价已经直逼9000元/平方米。于是,房价使昆明有了一道奇特的景观——“城市包围乡村”。一方面,在西边、南边、北边都形成了大片的小区,住着相当一部分买得起房子的人。有能力买房的人有的拥有二三处房产,除自住外,还出租房屋。有的,则是用租金抵按揭.买房越往前,价格越低,升值空间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