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监督独特优势的发挥,有赖于一系列运行机制的建构。当前,我们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建构权力运行的网络监督机制:建构培训教育机制,增强网络监督的自觉性;建构管理机制,增强网络监督的有效性;建构法律道德保障机制,增强网络监督的有序性;建构投入机制,增强网络监督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2.
完善网络监督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监督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监督方式,它的出现有利有弊。网络监督在规范、约束政府行为、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在民意代表性上存在质疑;在非理性参与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对正常长效监督机制的冲击等方面,网络监督也存在着消极影响。畅通政府与社会沟通机制,网络监督与体制监督的对接,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加大电子政务网站建设等措施是完善网络监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论网络监督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网络监督的性质,总体上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网络监督是网络政治的重要功能,网络监督本质上是人民监督,网络监督是舆论监督的新形式。网络监督具有派生性。作为监督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监督只有与其他监督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党内监督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各方面的监督不够平衡。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相对较强,而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同级相互监督、党内党外监督的相互结合、党内监督体系和网络建设,还相对较弱。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还需要及时补短板。要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就要提高监督的自觉和自信,明确自下而上监督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监督的具体而可行的制度。要发挥同级相互监督的作用,就要加强党代表大会对全委会的监督、全委会对常委会的监督、各级党委对同级纪委,以及各级纪委对同级常委会的监督、全委会和常委会对自身成员的监督。要促进党内党外监督有机结合,就要促进党内监督与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和司法监督、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监督、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要强化党内监督体系和网络建设,就要全面理解和加强一把手的监督职责、纪委的专责监督,构建科学严密的监督网络支撑监督体系的有效运转。  相似文献   

5.
基层动态     
《共产党人》2006,(1):20-20
海原县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重点,从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丰富手段入手,切实提高干部监督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一是强化监督机构。明确组织部门为干部监督职能部门,与纪检、审计、计生、信访等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干部监督网络,为干部监督工作齐抓共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网络监督虽然为反腐败提供了一条新的监督途径和平台,但网络监督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走制度化道路,实现网络舆论监督与现有体制内监督力量的有机结合.完善的制度建设是网络监督健康发展的保障,要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化建设,使网络监督对廉政建设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7.
刘秀珍 《先锋队》2014,(1):24-25
发挥网络监督作用,一方面要及时公开可以公开的信息,为群众进行网络监督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及时核查网上反映的问题,确保民众有顺畅的诉求表达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监督成为一种新型的、有效的舆论监督形式,并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监督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网络监督面临的新问题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监督已成为网民表达诉求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成为监督领导干部的另一种力量.当前网络监督存在着信息良莠不齐、影响力有限、网络暴力危及个人隐私、网络管理及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规范网络监督要从法律、伦理、技术等多方面着力,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应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重视网络舆论,转变作风;建立有利于网络监督的制度与途径;完善相关管理法规;提高网民素质,造就高素质的监督主体;切实抓好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网络监督是舆论监督方式的新平台。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建构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对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作用的认识有所深化,并逐步把其纳入反腐倡廉建设的法治化轨道,网络监督信息的真实性有所增强,网络监督主体的素质和监督的效果逐步提高,使得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建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邬思源 《探索》2007,1(3):39-41
党内监督是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方式,党内监督有利于协调与保障党内成员的合法利益,党内监督是遏制腐败的基本机制。要强化党内监督,促进党内和谐:建立与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实行监督“两条腿走路”;改革现有的党的纪律检查领导体制,提高权力监督主体的独立权威,加强和扩大党内专门监督机构的职权与职责;在党内培育良好的监督氛围与监督意识。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监督作为一种新型监督形式逐渐引起各方注意和广泛参与,呈现出平等广泛自发性、匿名安全全面性、低廉便捷虚拟性等一系列特征。网络监督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中是把双刃剑,对于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及时查处和预防腐败、调动公民参政议政的主动意识和公民意识、弥补传统监督方式的不足、提高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技术安全隐患、网民自律意识缺乏、出现侵权和“网络暴力”事件以及网络监督的可操作性和欺骗性等困境和负面问题。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优势和积极作用,摆脱网络监督的困境与负面影响,探索完善反腐倡廉网络监督途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为此,本课题组通过分析网络反腐的由来、现状及网络反腐的利弊得失,认为要兴利除弊,充分发挥网络在惩治和预防腐败斗争中的作用,需要提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尤其是领导干部对网络反腐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健全网络反腐工作制度、完善网络反腐工作机制;加强对网络反腐工作的指导,做好资源与人员的整合;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加大防腐反腐工作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3.
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监督约束,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现实的话题。由于目前国有企业受内部人“控制”所导致的“所有者缺位”、外部控制手段弱化、社会监督乏力等问题,必须对国有企业管理者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形成监督网络,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我国公司法确定的“三会四权”制衡机制,即权力机构(股东会)、决策机构(董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和企业所有权、法人财产权、监督权和经营管理权制衡机制就是我们所说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但在实践中,由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网络监督的独特优势与有效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监督即公民通过互联网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检查、评价和督促,具有监督主体的广泛性、监督内容的全面性、监督方式的互动性、监督过程的开放性、监督时效的迅捷性、监督环境的虚拟性和监督成本的低廉性等独特优势。为了充分发挥其揭露、惩戒、评价、教育、纠偏、维稳功能,必须实现网络监督与传统媒体监督的"有机"结合、网络监督与专门机关监督的"无缝"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监督的"合力",从而有效地惩治和预防腐败,保持党和国家机关的廉洁。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监督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成为公共管理和民主政治研究的重点。伴随着一些因网络监督而走进人们视线的社会热点,可以说网络监督本身聚焦了全社会的目光。本文从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主要参与者——公务员入手,以安徽省委党校和安徽行政学院培训的公务员为调查对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公务员对网络监督的认知和判断,指出问题的同时,就优化和深入推进网络监督提出了建设性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党内监督和人大监督是对权力和职责的监督,将两种监督进行整合,使其形成合力,有利于将监督重心由惩戒转向预防和纠偏。为实现这一目的,要对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的制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建立监督信息共享机制,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相似文献   

17.
网络问政时代扑面而来,网络监督作为公众表达诉求、行使话语权和监督政府的一个重要渠道,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在网络政治的生态环境下,领导干部应积极融入网络,树立廉洁自律、平等互动、公开透明、政治民主、宽容服务的五种意识,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监督。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纪委监委聚焦派驻机构监督主责主业,从政治监督、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入手,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使"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显著增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做实做细政治监督。坚决把政治监督挺在前面,科学监督、精准监督、有效监督,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一是聚焦"两个维护"。  相似文献   

19.
网络监督文化是支配、引导和规范网络监督实践的一系列价值观、理念和态度等.其特征体现在:主体的广泛性、载体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开放性与透明性以及文化的多元性.它能支持政治体系、促进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以及提升人的发展.一种健康向上的网络监督文化至少应具备民主精神、法治理念、诚信意识和自律观念.要积极培育和构建一种健康向上的网络监督文化,必须加强网络监督文化的理论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加强网络监督文化的媒体建设,形成一批健康向上的网络监督舆论主阵地;加强网络监督文化的引导与教育.  相似文献   

20.
党内腐败的重要根源是党内监督不力,这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本文重点从客观原因着手,试图探究党内监督体制与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