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爱与正义     
江绪林 《南风窗》2012,(12):96-96
《走进生命的学问》是周保松的一部随笔集,记录了一个有承担的青年学者真实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其中,《活在香港——一个人的移民史》记录了保松小时候从广东某偏远地区移民香港并逐渐获得对香港的身份认同的故事,其中浸透着对新移民艰难生活的同情和对香港社会的反思。另一些篇章记录了保松在新亚书院、伦敦游学经历的一些人一些事,在  相似文献   

2.
邢少文 《南风窗》2010,(7):66-67
<正>山西整顿煤炭资源后,引发国进民退争议,一些富人开始收缩投资,不安全感明显上升,想办或正在办移民,他们存在一种心态:害怕有一天自己的财产遭遇"国进民退"。移民潮总是随着经济的剧烈变动而起,又随着经济发展的稳定而逐步式微。中国的百年移民历史中,从非法劳工移民到大量留学、技术移民,再到如今投资移民潮起,亦在折射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3.
香港的医疗制度及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20多年来,该制度在保障香港市民的医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香港市民的信任,从而使得香港的医疗保障制度成为举世公认的最成功的医疗保障制度之一。然而,随着,香港社会的不断变化、医疗科技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香港这种近乎免费的医疗保障制度越来越难以为继。为此,香港特区政府下决心对现行医疗制度进行改革以适应香港社会已经或将要发生的变化。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医改的走向对于内地的医改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惠亮 《法制博览》2014,(1):208-209
2009年的香港民事司法制度改革提出,调解由于其自愿合意和降低诉讼成本的特征将被广泛使用,作为替代法庭诉讼的最主要争端解决方式。这次改革实质性地促进了香港调解制度的发展。本文将通过阐述香港调解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形成原因和主要特征,并探讨对于内地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沈旭晖 《南风窗》2011,(22):38-39
美国一般不谈超越《基本法》的香港自治范围,不谈香港民主和内地民主互动,只会淘空一切内涵支持民主。但是就香港近年出现的两次政改方案,美国却摆出大为不同的姿态,显示了一定影响力。就维基解密网站前不久披露美驻港总领馆电文一事,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发言人9月26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警告美勿干预香港内部事务,为近年来罕见表态。根据维基解密内容,美领馆在香港十分活跃,不少香港政情都是其内部通讯内容,香港各界人士也是领馆定期访谈对象。究竟美国  相似文献   

6.
谭志强 《南风窗》2007,(13):45-45
匆匆地赶到台北,连续参加两场与"香港10年"有关的学术研讨会。不过,当与接机的朋友谈起与"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时候,朋友笑着回答:台湾人不使用"回归"这两个字,除了部分关心台港关系及两岸关系的学者之外,现在市面上也没有多少人注意到"香港回归10周年"或者"一国两制"这些事情。目前台湾最注意香港的应该是两个问题,一是香港扩大开放大陆观光客后对香港本身达成的效益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国两制”之所以可以在香港回归之后,继续维持其繁荣与稳定,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北京将香港在1997年之后的“繁荣与稳定”视为政策成功的关键,因而给予大力的支持,这就使得十余年来,“一国两制”的成功得力于北京片面的努力,从北京到香港都忽视了香港对维护“一国两制”应该存在的责任。本文认为北京和香港应该将“一国两制”,视为一种在国家典范下的新制度,欲使“一国两制”成为不同于“一国一制”的制度,香港不应对抗“一国”,更应该与“一国”合作,才能使“一国两制”成为香港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止敬 《工会博览》2010,(12):42-43
杨丽娟从16岁开始疯狂迷恋刘德华。2007年3月,杨丽娟在父母的陪同下,再次来到香港,终于近距离和偶像见了一面。而在帮女儿圆梦后的第二天,早已疾病缠身、心力交瘁的父亲杨勤冀却在香港尖沙咀码头投海自尽。随后,被媒体称为“不孝女”、“追星狂人”的杨丽娟成了街头巷尾中最热门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黄佟佟 《法制博览》2009,(20):75-75
二十年前,吴君如曾是香港最热门的艺人,搭档周星驰,开创一代女丑天下。二十年后,吴君如仍然是香港最热门的艺人,她主持的清谈节目《星星同学会》一直左右着娱乐进程。最风光的时候,她却激流勇退,宣布暂停节目要回家生孩子。  相似文献   

10.
前海合作区作为内地与香港高端服务业合作示范区,未来法院审理的争议必然涉及到香港法律适用问题。将香港法与外国法同样定位为"特殊的事实",并由当事人负主要查明责任,法官引导查明符合立法精神。香港法的查明途径的多元化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1.
香港“流行”移民,这已不是近期的事了,据政府有关方面统计,仅1989年香港就移出4.2万人,预计1990年会达到5.5万人。在这股庞大的移民行列中,上至百万富翁,下至打工仔,都被这“移民咒”弄得团团转,似乎只要移成别国之民,便可高枕无忧。其实不少移民心中都有一把流不出的辛酸泪。  相似文献   

12.
杨军 《南风窗》2011,(17):20-23
从回归前后的担心香港衰落,到后来努力保持香港独特性的去大陆化,到现在积极向大陆靠拢,担心自己被边缘化,香港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曾经,香港对大陆人是高不可及的一个梦,代表着财富、明星、时尚、传奇、金融中心、纸醉金迷、国际大都市等等离当时国人很远的另一个陌生的世界。即使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的几年,香港对大陆人来说依然是疏离的、触手难及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陆港两地在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双非子女"、水货客等系列社会问题,引发了部分港人的不安。在此背景下,香港社会出现激进本土主义的主张和行动,甚至出现激进主义的极端形式"港独"(香港独立)。这一现象与香港本土意识的发展、殖民主义影响及国民教育受阻、移民政策的变化、港人的悲情和自困、外部势力干预,以及对"高度自治"的误解和曲解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香港城邦论""香港民族论"是目前影响力最大的两种激进本土主义的观点,"香港城邦论"预设城邦认同,歪曲陆港两地关系,挑战中国国家结构;而"香港民族论"则打造了所谓的"香港民族"身份,鼓吹虚幻的民族自决。当前,香港激进本土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对香港社会和民众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4.
赵灵敏 《南风窗》2007,(24):16-17
香港立法会议员、资深大律师梁家杰在香港特首选举中败北,但因为梁的参与,成就了香港回归后第一场有竞争的特首选举,也改变了香港行政长官的选举模式。下届选举,公开辩论、拜票、握手等直面市民的所有手段和形式,都将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标题来自一个女人的演讲。她生于1940年的上海,1948年随家人移居香港。1962年从香港大学毕业后,她成为一名政府公务员,以公职为终生事业。离开公职时,她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也即香港19万公务员的首长。 这个叫陈方安生的女人曾经这样描述她的生活—— “我在香港生活的日子里,目睹数以十万的难民及移民,为逃避内战纷纷由内地涌来,在香港落地生根,其中也包括了  相似文献   

16.
香港人总喜欢流行点什么,这几年持续不衰地流行移民,大有令香港人走楼空之势,其实这是不必要的担心,因为与此同时,每年亦有大量“新移民”定居香港,尤其是从大陆来的“——阿灿”。他们初来乍到,自然有点不适应,但中国人的勤俭起家之风,香港地机会多的条件,使这些“阿灿”们迅速与环境同化,成为香港建设的一股活力。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初,有许多“阿灿”到香港定居,如今一晃十几年,他们也在那里有了  相似文献   

17.
数百年来,台湾历史与移民问题始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期台湾自不必说,这个美丽的岛屿就是依靠来自大陆闽粤地区的移民与原住民一同开发起来的。日据时期,台湾的殖民地地位及殖民当局实施“将台湾拉开中国而与日本相结合”的两岸隔离政策,使得台湾的移民问题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征:即从历史上自西往东的单向度移民,朝着多维方向移民的态势发展,且随着日本在台殖民统治的终结,移民群体又各归原位,终点重回起点。本文拟就此台湾移民史上的特殊一页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戴平 《南风窗》2007,(4):42-43
香港特区政府软硬两手的政策组合拳,香港各大学开源节流勇于自立图强的努力,可给予内地双重的借鉴。经过7年的寒冬,香港8所高等院校终于在去年见到黎明前的一线曙光。2006年4月,香港特区政府宣布,继2005及2006年停止削减8所大学的拨款后,在2007年将不会按照原来的计划再减少5%的大学教育经费。当局并保证,随着经济复苏,未来很大机会不会再进一步削减各大学的资源。换言之,在1998年至2004年已经连续7年面对削资恶梦的香港高等院校,自此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睡上一个好觉了!  相似文献   

19.
赵灵敏 《南风窗》2007,(19):38-38
香港承办2008奥运马术比赛准备过程中表现出的务实与平和的态度值得称道。香港地铁东涌线有一站叫奥运,而这个地方和举办奥运会马术比赛的沙田马场相距甚远。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香港著名帆板运动员李丽珊获得了香港历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恰好这个车站建好正在征名,香港人就想到了这个别出心裁的庆祝方式,把车站起名为"奥运站"。奥运站是香港人奥运情结的绝佳体现。  相似文献   

20.
流沙  陈程 《法制博览》2008,(2):47-47
有个杭州姑娘,在香港演艺界混出了点小名气,赚下了千万家产。她做的第—件事就是在香港购房,香港一家媒体在文娱版上是这样报道这件事的:“&#215;&#215;&#215;浅水湾置豪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