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4年1月,联合国战争罪行委员会成立后,制定了近代以来国际社会第一份战犯引渡公约——《解递战事罪犯及其他战事违法人犯公约》,公约剔除了传统引渡制度中政治犯不引渡的条款,以保证对战犯的彻底追究和惩治。二战结束后,中法两国达成以该公约为相互引渡战犯依据的协议,在处置战犯问题上从冲突走向司法合作,保证了战犯审判的顺利进行。中法两国在引渡战犯上的初步实践,较为全面地诠释了公约的主要原则和精神,也开启了现代国际社会通过司法合作惩处战争犯罪的先例。同时也是废除治外法权后,中国政府处理外交事务的一次成功案例,对于当今社会处理国际事务富有启迪。  相似文献   

2.
东方明 《检察风云》2013,(16):76-78
追踪日本战犯抗日战争胜利后,同盟国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和《波茨坦公告》的要求,于1946年1月19日正式成立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政府指派梅汝墩为该法庭的中国首席军法官(当时媒体另有称谓日“中国代表法官”),参与审判日本对亚太地区引发大规模战争和伤害所应负之责任,赴日参加审讯东条英机等日本甲级战犯。另派石美瑜为南京军事;去庭庭长,  相似文献   

3.
战犯改造是罪犯改造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有着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完成对日本战犯和国民党战犯、伪满战犯、伪蒙战犯的改造工作实践表明 ,我们在改造国内外战犯上开创了改造的先河 ,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我国多年改造战犯所累积的经验 ,对普通刑事罪犯的改造也具有可资借鉴的历史性价值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结束后,如何解决日本战犯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中国党和政府采取“一个不杀,关押改造”办法,对一千多名日本战犯进行了艰苦的改造。日本战犯管理所本着革命人道主义原则和思想改造的方针,对日本战犯进行感化、教育、改造,经过长达十多年的努力,使日本战犯得到彻底转化,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日本战犯的成功改造为人类减少和防止非正义战争提供了重要尝试,树立新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为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吴龙贵 《政府法制》2012,(33):37-37
英国人约翰·格登因细胞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不过,英国《每日电讯报》称,格登在求学期间,曾被老师称为“笨得完全不应该学习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6.
现代战争的复杂性、激烈性和残酷性决定了其成与败不再仅限于交战双方军事实力的孰优孰良,其中法律的运用、舆论的导向以及人心的相背等因素都将直接对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主要选择美军战时对法律语言的掌控——从“战俘”到“战犯”称呼上的的变更这一点说明法律语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鲁先圣 《政府法制》2009,(22):45-45
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多年以来,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最有影响、最权威的奖项,因此让全世界的杰出人士趋之若鹜。但是,有一个人却是一个特殊的另类,他十分轻视诺贝尔奖,对于颁给他的这个奖不以为然,拒绝去领奖,更不认为获得诺贝尔奖是自己的荣耀。  相似文献   

8.
每天早晨,人们会看见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准时出现在罗马市郊的欧洲脑研究所。下午,她的身影又会出现在市中心的非洲妇女教育基金会。人们肯定想不到,这位老人就是美籍意大利女细胞学家。198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如今,她已经101岁了,尽管年事已高,莱维·蒙塔尔奇尼依然坚持每天辛勤工作。  相似文献   

9.
提起二战后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众所周知的可能就是东京审判,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最终被处绞刑。其实,1945年日本法西斯战败投降后,涉及侵华日本战犯的审判除了东京审判,还有南京国民政府组织的审判和新中国政府组织的审判,前前后后跨越11载。  相似文献   

10.
2011年9月是中国生物医学史上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在美国纽约,诞生了人称“诺贝尔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位81岁高龄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拥有这个颇具诗意名字的人,是第一次出现在该奖项上的中国人,更是第一位中国女性。这位精神矍铄、慈眉善目的老人从中药中发现的“青蒿素”,拯救了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疟疾患者。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全球的顶级大奖,诺贝尔奖有着崇高的声誉;尤其在科学领域,诺贝尔奖更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就是这样一项极具权威的大奖,也有出现失误的时候。1948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瑞士化学家米勒,他发明了剧毒有机氯杀虫剂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然而,随着DDT的广泛使用,人们渐渐发觉,这种剧毒杀虫剂带给地球的不是福音而是灾难。1962年,生态  相似文献   

12.
张修枫 《政府法制》2012,(17):48-48
前些日子,德国媒体在关注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称德国年轻人对于阅读的兴趣正在迅速下降,未来的德同人可能会越来越不爱读书了。德国人非常重视这个报告,人们谈起这个话题的时候似乎都是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13.
林海 《检察风云》2013,(19):50-51
7月23日,数以千计“通缉纳粹战犯”的海报在德国柏林、汉堡等几大城市张贴。海报以纳粹集中营的黑白照片为背景。上面用德文写着“迟了,但还不算太迟”——这是战后60多年来的惯常一幕。德国对于纳粹的罪行,直至今天仍然在反省和清算。  相似文献   

14.
法律科学会有诺贝尔奖吗?托马斯·S.尤伦教授的论文从这个问题出发,阐述了法学学术研究的当前状态和其发展趋势.文章认为,在法学研究中存在一些科学方法的基本素,但一些重的、定义性的基本素被遗漏了:一个被广泛认同的理论核心或范式和普遍公认的经验或实验证实的标准与方法,这些体现科学之特性的素是作为科学的法学所应该具有的.尽管如此,法学研究已经长期存在对经验工作的关注,而且不久之前,法学研究中的理论和经验方面的工作已经增加.新近的法学理论化涉及法律的后果,其价值会通过经验和实验工作而被人们所认识.法学学术研究正在发生着清晰的变革,这种变革使得法学研究更像科学.此文是美国新时期经验主义法学的代表作,对今天中国的法学研究不无裨益.尤伦教授1946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分别获得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文学士学位、英国牛津大学文科硕士学位、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Swanlund教席教授、法学教授.尤伦教授是美国法经济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有“法经济学的祖父”之称,是美国法经济学研究的最早倡导者、推动者和积极参加者之一.其声名远播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中国等国家,是一位享誉国际学术界的著名法学家.尤伦教授著述丰厚,其著述在法经济学学科的引证率位居英文文献前十名,代表作有《法和经济学》、《认知、理性与法律》和《环境政策的基础》,其中,《法和经济学》一书已被翻译成中文、日文、西班牙文、韩文、法文和俄文.  相似文献   

15.
国际人道法的定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法学界对“国际人道法”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但其法律概念和特征都应当是一致的。狭义的国际人道法学说 ,片面地强调国际人道法与战争法的区别 ,并将它作为单独的法律体系 ;而广义的国际人道法学说 ,则把国际人道法与战争法融为一体 ;两种学说都有理论缺陷。国际人道法是战争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与战争法的关系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6.
《公民与法治》2011,(22):52-53
在国内的食品安全性越来越不容乐观的时候,我们很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德国人是如何对待食品的安全性的。  相似文献   

17.
“各国医疗体系的本质在于,国家价值观和国家性格决定其系统如何运作。”世界最著名的医疗保健专家之一的尤韦·莱因哈特如是认为。  相似文献   

18.
19.
林海 《法律与生活》2013,(15):52-53
对于任何一名法律人而言,能够经历甚至见证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甲级战犯的审判工作和在联合国国际法院担任法官这两件事之一,就足以无悔于法律职业的选择。法律人倪征却二者兼得。赴美学法,立志报国1906年夏天,倪征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市黎里镇一个书香门第大家庭中。全家搬至上海后,他先后在澄衷中学和  相似文献   

20.
伊拉克战争对国际法治的冲击和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英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对国际社会提出了一系列值得认真思考的国际法问题。本文着重探讨这场战争对国际法基础的冲击以及违反联合国宪章规定非法使用武力问题 ,探讨在国际武装冲突中实施国际人道法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 ,作者提出了加强国际法治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