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在学界对"亲亲相隐"制度大多持肯定态度,但在我国现行刑法中却找不到该制度的踪影。人格刑法理论本身及其价值优越性使得"亲亲相隐"制度得以活化成为可能,运用人格刑法定罪量刑理论进行分析,得出部分"亲亲相隐"行为在人格刑法中得到非犯罪化或减免处罚的结论,至此使得"亲亲相隐"制度在人格刑法中活化从有可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日益突出.我国<刑法>第219条的侵犯商业秘密罪对构成该罪的行为方式和处罚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该规定侧重于构成犯罪的客观行为,没有因人而异、区分情况,对人身危险性不同的人处以相同的刑罚,这既不符合人格刑法学的理论要求,也不利于对犯罪人员进行教育改造.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以人格刑法为视角来考量我国的侵犯商业秘密罪,以期对该罪进行重新审视和完善,使该罪名的法律规定更趋于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3.
晋婷婷 《学理论》2012,(6):56-57
人权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志。人权的刑法保障是人权之最有力的保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法制文明的高速发展,中国传统的以"国家为本位"的刑法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刑法理念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和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迫切需要。在法治社会,人权保障已经成为刑法的灵魂与使命。由于刑法具有保护公民利益的广泛性、重要性及其对违法行为制裁的特殊严厉性,探讨刑法对人权的全面保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基本人权和人权保障是刑事法治理念的基础性要求,是当代刑法机能所蕴涵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曹稳 《学理论》2013,(23):143-145
滥觞于德国的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域外刑法视域中已趋向日薄西山之态势,其在我国刑法视野中同样处境尴尬。考虑到该理论自身的缺憾和将其生硬引入对我国刑法体系的冲击,并注意到我国刑法层面已包含了关注人性的相关设计,由期待可能性法理处理的事项完全能够由既有成熟的理论处理,再单独引入并无必要。采用现有的罪过理论和刑法实质解释论解决期待可能性问题,体现了当今中国刑法尽最大努力控制犯罪、确保社会安全的姿态。  相似文献   

5.
曾庆醒 《学理论》2014,(20):116-117
从冯·李斯特理论中行为和反社会人格这对概念出发,分析李斯特理论中客观行为的地位、主观反社会人格的地位。笔者认为冯·李斯特理论以社会防卫为逻辑主线,以反社会人格为逻辑基点构建了其刑法理论和刑事政策理论,行为只处于表征反社会人格的工具性地位。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1)
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为传统意义公法的刑法,逐渐出现私法化的倾向。刑法私法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刑事和解制度的出现。作为新兴事物,刑事和解既有其积极价值,也有其消极价值。为了有效防止刑法被进一步软化,增强刑法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从立法、司法等方面予以规定,以协调刑法司法化与刑罚的目的间的关系,解决其与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基本原则的冲突,更好地实现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  相似文献   

7.
陈红星 《学理论》2009,(28):117-118
刑法的机能是刑法通过其制定及其现实化的过程所应具有的功效,其内在要素主要有行为规制机能、社会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刑事政策是指国家为防控犯罪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总称,其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规制功能和中介功能。厘清刑法机能与刑事政策的内在关系问题,方能使二者内外结合,共同促进刑法作用的完善发挥。  相似文献   

8.
付少军 《学理论》2012,(5):48-49
严格责任一般被认为是英美刑法中独有的一种制度。目前,关于我国刑法中是否存在严格责任以及将来是否应该在刑法中引入严格责任的讨论很激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在于没有分清楚英美刑法中严格责任的差异。通过英、美两国刑法中严格责任的对比,可以发现两国刑法中的严格责任存在定义、适用范围、辩护理由、发展趋势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文章尝试探索国民人格层次划分的新理论,并对当代中国国民人格的层次进行实际划分。文章不同于以道德、心理或阶层划分国民人格层次,而主张以主体人类学的"人格结构"("三级结构八种力量")理论为依据,划分国民人格的层次,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当代中国国民人格划分为四个层次——"杰出人格"、"完全人格"、"缺失人格"和"蒙昧人格",对各层次国民人格的规定性及其相互关系做了全面而具体的阐述,同时提出了划分和提升国民人格层次的若干理念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向军 《学理论》2011,(20):61-62
刑法现代化包括理性主义的刑法价值趋同和刑法技术的现代化。由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观念的影响,中国刑法现代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刑法现代化是国际趋势,我国应该在观念、立法和司法、公众参与度上不断完善,以期我国的刑法现代化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1.
人的认识能力与控制能力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受制于诸多因素,在主体社会化不完善时极易生成犯罪人人格,产生对刑法所保护价值之敌视、蔑视或漠视态度.表征犯罪人人格态度的罪前、罪后情节均应成为影响定罪量刑之因素,其中尤以刑法明定的罪前、罪后情节为要.  相似文献   

12.
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巡历与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法因果关系是刑法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复杂且对实践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的因果理论巡历及我国目前论争的焦点,即纠缠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等哲学迷障,提出自己的新思考,再现了因果关系研究思路不应当复杂化,以便益于指导司法实践,使刑法理念得到更科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刑事和解的刑法观与传统的刑法观在"犯罪概念"、"刑法规范"、"刑事责任"等方面的理解上均存在着差异。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究其差异性,对完善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邢李楠 《学理论》2009,(26):68-69
军事刑法是一门重要的军事部门法,在军事法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军事刑法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因此厘清相关的概念,明确其与普通刑法的关系及其原则,对于进一步研究军事刑法,探索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富民强国的国家目标使得近代以来的刑法移植从一开始就具备功利的价值追求。这种功利性的价值追求使得刑法移植常常表现出分裂的性格,即内容和形式的分裂。从内容看,移植的刑法资源与中国的传统刑法文化不相适应,阻碍了刑法的司法适用;从形式看,移植的刑法又与中国传统刑法有非常高的相似性。刑法移植过程中出现这种分裂性现象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恰恰是我国刑法近代转型中所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陈峰  李雪华 《学理论》2012,(29):138-139
《刑法修正案(八)》增设危险驾驶罪,使得醉驾成为其行为模式之一,由此引发的刑法理论界对醉驾的研究也可谓是如火如荼。从刑法视野下醉驾的定义入手,分析我国刑法对醉驾处刑的社会和理论根基,并从"人本主义"刑法观和刑法善治的观念出发将醉驾行为模式下的危险驾驶罪定性为准抽象危险犯,提出在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不具有任何危险的醉驾行为应否给予刑事处罚这一理论和实践难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由于理论上过于强调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区别,导致今日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疏离与割裂。融合与相互依赖是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的理想格局,这主要指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内在关联,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相互依赖。刑事一体化理论可为当前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关系的合理构建提供理论上的支撑,秉持实体公正和程序正义的动态平衡,追求立法上的协调、理论上的相互支持和司法上的双赢,则是可采取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18.
军事刑法从古至今经历了从与普通刑法一体到分离再到融合的历程。我国学界对于军事刑法的定义存在诸多不同的观点,通过辨析得出军事刑法的概念。本文对我国现有的军事刑法立法状况进行评析并指出现存的问题,同时对军事刑法的单独立法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保险诈骗罪的成立要求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保险金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保险诈骗行为且诈骗数额较大。对保险诈骗中刑法有明文规定的数行为必须实行并罚,对没有明文规定的按照刑法理论解决。对保险诈骗中的共犯问题,应分别具体情况,根据刑法理论和刑法规定恰当处理。  相似文献   

20.
刑法用语的明确性、严谨性和周延性,是刑事立法在语言上的要求。作为历次刑法修正中变动幅度、力度最大,也是最为全面的一次,《刑法修正案(八)》的颁布和实施必将成为我国刑事法治建设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对今后的刑事司法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但是也应当看到,《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语言的规范性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其中,总则部分的管制刑修改、累犯修正和免除未成年人前科报告义务的刑法用语存在一定的问题,分则部分的危险驾驶罪、持有伪造的发票罪、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和盗窃罪之立法语言也存在可商榷之处。基于刑事立法的语言学视角对《刑法修正案(八)》中的具体条文进行批判性分析,有助于我国刑事立法的科学化和刑事立法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