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君武,广西桂林人。1905年冬,马君武自日本返国,任中国公学教务长兼理化教授(后任校长)。那时胡适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娃儿,来到上海投考中国公学,监考人正好是马君武。他给胡适出的题目是“言志”。胡适洋洋洒洒做了下来,马君武慧眼识珠,连声叫好,并预言此子若能刻苦努力,将来定成大材。胡适入学之时,马君武特地找他谈话,一番殷殷勉励,对胡适后来的长进,起了很大作用。当时的中国公学,实为革命派的大本营,很出了一些人物,如蒋翊武,辛亥革命先驱,被清廷捕杀于桂林;如杨杏佛,中国人权大同盟秘书长,国民党特务将他暗杀,鲁迅先生作诗悼云:“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当时中国公学革命气氛浓厚,学生们大兴剪辫子之风。马校长特别关照胡适,说他的志趣不在激烈斗争,而在做学问。大家不要为难他。这也应该算一个知人之明或者因材施教的例子吧。  相似文献   

2.
陈翰章,满族,1913年6月14日出生在吉林省敦化县城西半截河。1921年3月,入陈家附近一私塾读书,从师张子符先生。1922年4月,人敦化县城西小石头河子私塾读书,从师郜先生。1923年3月,由宫绍新带到敦化城南关,人王少青先生私塾读书。1925年3月,陈翰章入敦化县私立宣化小学读书,从师桑志学先生。  相似文献   

3.
一位爱国归侨,晚年定居日本,在弥留之际,却喃喃地对守候在病床前的亲人说:“我要回家(指回中国),我要回家……。”他,就是1953年归国的日本华侨,曾任天津市政协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致公党天津市工作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温士琨先生,他1999年2月3日在日本病逝,享年83岁。温士琨先生1918年7月26日生,是天津市宜兴埠人,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封建末落的大家庭,兄弟四人,温老行三,少时受到慈母的爱抚、教育,父亲临终前叮嘱他一定要勤奋读书,学习铁路技术,报效国家,他也没辜负父母的愿望。一温士琨先生1937年毕业于…  相似文献   

4.
王森然是海内外知名的革命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1895年诞生于直隶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自幼忧国忧民,追求光明.辛亥革命后在定州第一个剪去发辫拥护孙中山,带领同乡耆老与遗老遗少抗争,得到孙中山先生召见、勉励.五四运动中,他被选为代表赴京声援,并去北大探望被押学生,结识了李大钊、邓中夏、陈独秀、何孟雄等人,追随革命先烈传播马克思主义.后因撰文揭露曹锟暴政而遭通缉,在蔡元培、李大钊、周作人、林语堂、胡适等教授掩护下避难.孙中山先生病危时,他随李泰棻到寓所探望;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他撰写追悼长诗,并任"奉安委员会"委员.之后,与李大钊等人过往甚密,思想相通……  相似文献   

5.
竺可桢办学     
初掌浙大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一粮商之家。1910年,他和胡适一起考取了第二批庚款留美生。他是第28名,胡适是第55名。到美国后。他认为中国万事以农为本,便进入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1913年毕业,又到哈佛大学地学系攻读其幼时即喜爱的气象学。其间,父亲和长兄先后去世,竺可桢克服经济困难坚持学习,直到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18年回国。  相似文献   

6.
(一)李大钊与刘子孚 刘志恒提供 刘宽,号子孚,生于1883年,1973年去世,享年91岁.自幼上学一直到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读书都是小黑坨张玉相(字攻璞)资助的. 张玉相有子无孙,过继其弟张玉印之孙张绍仲之子张永泰(字世安)继承香火,并为孙张永泰求学设置专馆.陪伴张永泰读书的有刘宽,张永泰胞史张永祥,还有李大钊,共四个学生.聘任昌黎县大滩人赵辉斗先生为专馆教师.李大钊能够去张家读书,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一是靠赵辉斗先生的引荐,更重要的是张玉相对李大钊祖父李如珍素有仰慕.对李家的门风家教,对李大钊的学习、品行都有所了解.他深信良师益友可助子弟走向成功之路,故慨然允诺李大钊来家馆读书.  相似文献   

7.
先生生于河北香河一农家,精心读书,不负先辈所望,终于由那条泥泞坎坷的乡间小道,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驰名中外的北京大学。1935年毕业,为稻粱谋,也曾东奔西走,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最后落脚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终身。  相似文献   

8.
胡适是中国实用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一生深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胡适为什么在众多的理论和思想中就选定了实用主义思想呢?这是同实用主义哲学的治学方法与胡适本身所固有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存疑的精神以及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相契合所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日前.致公党上海市委原副主委、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陈公昌福先生,赠余一本他的新著《中国致公党史论稿》。先生原在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执教时.即专治侨史.并曾长期担任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由侨史而致公党史,先生可谓驾轻就熟。然则.先生从1993年夏至2003年秋,专意于此,多方搜求,反复考证,积十年之力,成一册薄书,先生治学,何其严苦。书成之日,先生曰,平生之愿了也。先生之书,又何其厚重,  相似文献   

10.
胡适关于民主宪政的系列时评构成了《独立评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胡适批评国民党名不副实的“训政”,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阐释宪政在中国实行的重要性、可行性和阶段性,对反对宪政的观点进行了商榷和反驳。与《新月》时期相比,胡适批评的对象有所调整,批评的锋芒有所缓和,但他反专制的精神没变,爱国立场和独立人格依旧,他始终把实行民主政治确定为刊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司马光知才     
清山 《人事天地》2008,(2):35-35
北宋名相司马光并非一直春风得意,在他失意赋闲在家时,他曾一度消沉。好在他热爱读书,喜欢交朋友,与友人一起举杯小酌,谈古论今,时光也好打发。  相似文献   

12.
1985年,阳新县19岁的农家孩子蔡翔考上咸宁医学院。开学不久,经常有同学邀他逛街玩游戏看电影。蔡翔谢绝了所有约他玩的同学,像高考时一样晚睡早起擂功课。因为他牢记着,为了自己读书,父母让4个弟妹小学毕业就辍学了。他必须加倍学习,否则对不起父母和弟妹们。  相似文献   

13.
胡适是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精神领袖,五四时期他就投身于日益兴起的自由主义运动,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无序、其理论自身的缺陷等,使其自由主义思想在实践中陷入困境,就注定了他所从事的自由主义的事业必然走向失败。随着时间的推移,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4.
章文才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但他慈祥的笑容,和蔼的话语,亲切的教诲,却深深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相似文献   

15.
1999年那个炎热的夏季,受李蓼源先生的委托,我核校了他即将付择的80余万字的《双斋日记选录》及《续承》。除先生本人和选录者李议先生外,我是最早仔细阐读的第三人。静色的午夜,天上繁星点点,骄阳烘烤一天的大地,仍然蒸腾着灼人的热浪。翻阅先生十几年来在双受斋那个小小的斗室中每日辛勤笔耕写下的篇篇日记,恰似股股甘甜的泉水沁人心田,使我这个晚辈受到启发,受到教益,不禁又增添了对先生的敬慕之情。墓源先生是一位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走过来的知识分子,是我省政界、学界的知名人士。他半个多世纪所写的日记大致分为三…  相似文献   

16.
宗文 《人事天地》2008,(1):46-47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很多人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知道胡适、陶行知。而中国还有一位也很容易被历史淹没的平民教育家,其平民教育理念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其地位丝毫不稍逊于胡陶,并且更具有传奇色彩。他就是晏阳初。  相似文献   

17.
张前 《人事天地》2011,(10):58-59
2005年的一天,史迪威夫妇正在海边散步。突然,史迪威先生的脚步停了下来。他弯下身子,轻轻挖开脚下的沙子,这时,一只壁上结满了砂石和贝壳的瓶子赫然呈现在眼前。史迪威先生捡起瓶子摇了摇,瓶子似乎是空的。“这瓶子应该有些年岁了。可是,瓶子里究竟装了什么东西呢?”史迪威先生的眉头拧了起来。  相似文献   

18.
胡适惧内     
胡适26岁时来到了北京,他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城市,尤其是这里包容中西、博采众长的文化。闲暇时,他总是出入于琉璃厂,购买了大量的碑文拓片和古代器物,然后潜心进行研究,或者呼朋唤友,来广和居打牙祭。而这段“快乐时光”是短暂的,因为一个外表柔弱的妻子马上让这个名声显赫的学界领袖尝到了窝囊的滋味。  相似文献   

19.
子浩 《人事天地》2008,(11):51-53
马启谋先生祖籍广东台山,但与广西有着深刻的缘分。父亲原系广西大学教师,他本为教授子弟,唯可叹年轻遭际坎坷,可敬半生顽强奋进,终于在50多岁后事业有成。2006年春天,我走进马先生位于深圳华侨城的家中,听他讲述颇为传奇的人生故事。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老人、省政协常委、民革中央监察委员、省民革顾问王兆培先生于1989年9月17日因病在福州逝世,享年100年 王兆培先生是福建漳州人,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生于漳州大岸顶王樟头,少时在漳州中西学堂,漳州府中学堂读书,血气方刚,反对祖父和父亲在清廷做官,想推翻清朝政府,拯救中华。 1906年,王兆培毅然放弃世袭官职和荣华富贵,离家赴厦门鼓浪屿救世医院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