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庭审中公诉人对被告人的“讯问”探析杜玉存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55条规定,公诉人在法庭上宣读起诉书后,被告人、被害人可以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公诉人可以讯问被告人。这一规定,是我国庭审方式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使公诉人、辩护人、合议庭的作用得...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我国刑事审判方式变革为控辩式诉讼。庭审中核对被告人的犯罪事实,由原来的审判人员“审问”改为公诉人“讯问”。针对这一做法,司法实践中褒贬不一。笔者拟就公诉人讯问被告人程序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刑事审判制度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3.
试析法庭调查中讯问被告人的几个问题常瑞祥叶桂生何建明出庭公诉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案件的成败,关系到追究犯罪分子是否有力的问题,而庭审调查中的讯问被告人则是出庭公诉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公诉人在法庭上宣读起诉书后…...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确立了类似英美法系控辩式的庭审模式,增强了庭审的对抗性,从而对检察机关出庭支持公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庭审方式的要求,检察机关必须以庭审公诉为中心,加大出庭公诉力度,因为出庭公诉工作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庭审效果、判决结果,关系到打击犯罪、惩罚犯罪分子、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目的能否实现。本文试就庭审过程中公诉人通过讯问被告人、举证质证和答辩,与辩方进行对抗的问题做一点探讨。一、讯问有方《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公诉人在法庭上宣读起诉书后,被告人、被害人可以就起…  相似文献   

5.
在庭审过程中,有的被告人当庭翻供,有的被告人拒不认罪,有的被告人作出种种无理辩解。面对这种被告人当庭不认罪的情况,如果公诉人置之不理,会显得公诉人无可奈何,从而强化被告人拒不供罪的侥幸心理,难以取得好的庭审效果。所以,面对被告人不认罪的情况,公诉人要有策略地讯问,力图达到促使被告人认罪的目的。但是,公诉人庭审讯问又不同于侦查讯问,如果不能通过有策略的讯问使被告人认罪,则切忌在庭审讯问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公诉人在法庭上宣读起诉书后,被告人、被害人可以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公诉人可以讯问被告人。”此款在程序上确定了被告人供述在先,公诉人对被告人的讯问在后的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被告人不可能按照犯罪的构成要件来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加之大多数被告人语言表述能力较差。所以,庭审中一般是讯问与供述相互交错,通过讯问促使被告人完整系统地交待。由于案件的差异和被告人的不同,讯问的方式也就不能一种模式。一般来讲,讯问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是提示性讯问。由于任何一个案件的被告人不可能把自己的犯罪在庭审中合盘托出,使犯罪的过程以及手段、动机等完全供述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公诉人应当及时明确提示被告人,让他知道应该怎样供述和供述什  相似文献   

7.
证人出庭作证现状的思考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经过查证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然而,从新庭审方式的正式运作来看,证人到庭作证的只占极少数,绝大部分案件...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的庭审方式的施行,庭审讯问已成为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对于帮助法庭查明案件事实,证实公诉机关指控的准确性,进而对被告人正确地定罪量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庭审讯问所具有的公开性、抗辩性及不确定性等特点,也使得公诉人的庭审讯问面临许多困难和考验,尤其是实际工作中常见的被告人当庭翻供、拒供等现象,更加大了公诉人庭审讯问的难度。如何做好庭审讯问的工作,笔者认为,除了吃透、吃准案情、充分准备外,讲究讯问的策略和技巧显得十分重要,对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出庭公诉中公诉人讯问被告人的策略和技巧略抒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庭审方式作了较大的改革,由法官主审转换威公诉人讯问,由法官当庭核实证据转换成公诉人与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当庭示证质证,增加了庭审中的抗排性。因此,一些文章称新的庭审方式为“控讲式”。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控群式庭审”的提法不准确,它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没有真正揭示事物的内在实质,这种提法是以偏概全。“控群式”庭审来源于荚美法系国家。开庭审判完全采取对抗制程序,强调控、辩双方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处于主导地位,互相对抗、争辩。而法官处于中间消极的地位,充当冲突双方的公断人。这种审…  相似文献   

10.
法庭讯问过程中公诉人对被告人讯问的程度对于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查清案件主要犯罪事实,增强庭审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庭审讯问的技巧并指出了庭审讯问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
韩勇 《法学杂志》2003,24(1):38-39
庭审讯问是出庭支持公诉中的一项主要工作 ,而出庭支持公诉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能之一 ,也是检察机关揭露犯罪、打击犯罪、教育群众、履行法律监督、维护法制尊严的重要手段。庭审讯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出庭支持公诉的成败 ,关系到检察机关的形象和声誉 ,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我国刑事法律能否得以正确地实施。笔者结合自己出庭的经验教训 ,略谈体会如下 :一、庭审讯问的地位和目的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法庭审理方式进行了改革 ,由原纠问式审理 ,变为抗辩式审理 ,这对我们公诉人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公诉人在庭审中通…  相似文献   

12.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已一年多时间,公诉人在依法出庭支持公诉的工作中已逐渐适应了新形式的庭审制度,在法庭上掌握主动,积极出击,揭露犯罪。在庭审过程中,公诉人通过宣读起诉书、提出公诉机关的诉讼主张、并经过讯问被告人、对所要证明的事实进行举证,到最后发表公诉意见、进行法庭辩论等一系列的活动,来证明公诉机关的诉讼主张,保证起诉成功。如何运用好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关系到整个公诉案件成功与否的问题,是重中之重。现阶段,由于刑诉法中关于举证方面的规定过于笼统,具体的操作规程都是公诉人在实践中,根据各自…  相似文献   

13.
新的庭审模式将法庭调查活动的主角由法官改为公诉人,所以如何通过对被告人的讯问,清晰地揭示犯罪事实,便成为公诉人艰巨而又相当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在庭审中,公诉人能否处于主动地位,把握好“先发制人”的策略,笔者认为应紧紧抓住两个环节,掌握四种情况。 一、两个环节 首先是讯问环节。当法庭宣布公诉人可以讯问被告人时,公诉人要善于运用首轮发问的机会,按照准备好的讯问预案,紧扣发问重点,突出主要矛盾。对关系到案件定罪、定性、量刑重要的情节,要详细讯问,力争做到让被告人将自己的犯罪事实表述清楚。  相似文献   

15.
法庭调查由审判员为主改为公诉人为主讯问被告人,加重了公诉人在法庭上指控犯罪。证实犯罪的任务和责任。提高庭审讯问水平,取得最佳庭审效果,是公诉人不断探索的新课题。本文拟从运用逻辑基本规律的角度,浅探几种讯问方法和注意事项。一、遵守和运用同一律同一律要求在一确定的思维过程中,使用的概念、命题自身必须保持确家的合Q刚奇同一个月明讨提中要保持确定的思想。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偷换或混淆概念、转移或份换论题。在庭审讯问中,这两种逻辑钻误是较常见的,一方面是公诉人问句中的语词歧义或设用概念;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6.
牟胜 《中国检察官》2006,(11):47-49
公诉人在法庭上讯问被告人是公诉人出席法庭的必经程序。把握讯问被告人的基本规则,分析被告人到案后的认罪态度,针对不同认罪态度的被告人确定相应的讯问方法,有助于提高公诉人在法庭上的讯问水平。  相似文献   

17.
庭审方式的改革使得检察机关在公诉活动中遇到一些问题,如公诉人出示不在证据目录之列的证据问题、“公诉人讯问被告人”程序设置问题等。这些问题需要按照法理和法律规定来解决。  相似文献   

18.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庭审方式作了重大修改,吸收借鉴了当事人主义控审分离诉讼的特点,庭审加强了控辩性。庭审重心向公诉人转移,并增加了因证据不足,法庭可作出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的规定,这就使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面临了许多新的挑战。下面笔者拟就公诉人...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并实施确立了公诉人举证、控群双方文又讯(询)问、相互质证这种类似于“控辩式”的庭审方式,法庭审理活动将以控辩双方更加直接的对抗形式进行。在变化莫测的庭审过程中,怎样才能驾驭庭审活动的主动权,以取得比较好的公诉效果,是摆在公诉人面前的一个极富挑战意义的新课题。笔者通过被告人杨德宝交通肇事一案的出庭公诉,对公诉人的庭审活动有了切身体会。一、精心准备、准确预测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公诉人要在法庭调查活动中乃至在整个诉讼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全面详尽地了解案件事实,对案件的每一…  相似文献   

20.
公诉人在庭审中对被告人的讯问,有别于侦查、批捕、预审、审查起诉阶段,已经从以突破案情,补充、固定和核实证据为主,转为以揭露、指控犯罪为主,应当注意运用相应的讯问策略与技巧,提高讯问效果。一、被告人当庭翻供案件的讯问策略  当庭翻供分为全部翻供与部分翻供、一直翻供与首次翻供;从公诉人是否预见来分,分为意料中的翻供和意料外的翻供。首次翻供和意料外的翻供,对公诉人来讲,讯问的压力与难度是很大的。当出现翻供情况时,公诉人应注意以下几点:1.沉着冷静,迅速调整讯问思路。2.讲清法律,晓以利害,指明出路,打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