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权保障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作为现代刑事诉讼领域的重要制度,不仅有利于保障人权还起到抑制公权力的作用,作为刑事诉讼领域的特有规则,民事诉讼领域并没有适用的必要。我国《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尚未明确规定,理应借鉴域外的立法经验予以吸收确认。  相似文献   

2.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保障被告人人权,维护司法公正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刑事诉讼以人权保障为发展方向的现代,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已经被世界上多数国家所采纳,成为刑事诉讼证据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准则。  相似文献   

3.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旨在强化刑诉法的人权保障功能.新刑诉法全面确立了人民检察院对非法证据的发现、调查、排除职责,对庭审证据收集合法性的证明职责,对非法证据形成背后涉嫌渎职、侵犯人权犯罪案件的立案侦查职责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监督职责.实践中,应当强化检察权运行中非法证据排除的发现机制、调查机制、认定机制、制裁机制等配套机制建设,以有效促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人权保障功能的切实实现.  相似文献   

4.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设立的主要目的在于规制国家的侦查行为,保障被追诉者的人权,确保刑事司法的公平与正义。应确定我国非法证据认定制度的排除范围,构建非法证据独立排除程序,确立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机制。  相似文献   

5.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在刑事诉讼中切实保障人权、防止使用刑讯逼供等侵犯人权的非法方法获取证据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提出构建和完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基本设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出保证其实现的一些具体建议。笔者从排除非法证据的启动方式、排除的主体、非法证据的证明以及提出排除请求的时间等方面提出了我国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性规则的框架。当然,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制度的良好运行都离不开相关配套制度的支持,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有效适用有赖于证据审前司法审查制度、讯问全程录音录像制度、讯问时律师在场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以非法方法收集之证据的效力问题在刑事司法中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而其中最为核心的是非法证据排除的价值认识与规则限度之选择.在当今日益彰显人权保障的国际刑事司法大背景下,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制度设计也成为一项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刑事诉讼法突破性地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这是法治的进步,也是人权保障理念的具体落实。但是: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看上去很美的条文,如果缺乏了配套机制和制度支持,就会使其功效大打折扣,使之与立法者的初衷“谬之千里”。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就因缺乏相关的配套性的“土壤”而显得有过于粗疏之嫌。因此,应当通过对配套性制度的增设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等一系列法律规范的颁布实施实现了非法证据排除的有法可依。这有利于不断强化检察机关对侦查行为合法性的监督,也有利于有效遏制非法取证,实现司法公正,并进一步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公诉人作为排除非法证据的主体,通过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性规则,积极排除非法证据,依法准确运用证据支持公诉,确保指控犯罪、保障人权和法律监督职责的全面履行。  相似文献   

9.
"两高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由于受实体真实主义和犯罪控制模式的影响,加之新规系中央政法各机关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因而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其表现为:非法供述排除立场的退缩,"重复性自白"排除规则设置不尽合理,非法物证、书证排除规则未能取得新发展,非法证据排除适用的证据种类不明,允许重新取证将降低排除规则的实施功效,对被排除的非法证据允许随案移送有违非法证据排除宗旨和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精神,对被告方再次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申请进行限制的理由欠充分。尤其是相关实体性和程序性规范仍较抽象,不仅影响排除新规的实施效果,而且不利于加强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因此,迫切需要在实践中运用法解释技术填补漏洞,以保障新规的准确理解和正确适用。  相似文献   

10.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保障人权、准确打击犯罪和促进司法公正的需要。切实可行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当建立在合理的"非法证据"范围的基础上。非法证据排除范围的选择需要遵循人权保障原则、客观真实原则、非法证据推定原则和实质审查原则。非法证据排除范围的适用,应当区分单一非法证据排除与多种非法证据排除的差异,综观证据的证明能力分别采信。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法是维护正当程序的限权法,也是人权保障法。以正当程序保障人权,是对现代刑事诉讼目的范式准确且完整地描述。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抑制违法理论对确定非法证据排除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应当为程序正义理论、保障人权理论和抑制违法理论。  相似文献   

12.
非法证据的排除在理论上已经形成共识,但在刑事诉讼实践中未形成行动中的共识.侦查环节排除非法证据问题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侦查环节排除非法证据不仅是法治精神的底线要求,也是防止错案、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侦查环节排除非法证据,必须改变观念,检视当下侦查环节排除非法证据存在的问题,在侦查机关内外建立排除非法证据的发现、审查、认定和制裁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令状制度作为司法抑制和人权保障的有效手段,在很多国家已成为侦查程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确立不仅符合正当程序的精神,体现了人权保障和诉讼构造的完善。出于加强对侦查程序的司法审查,完善监督机制以及保障人权的需要,我国应当吸收西方令状主义的合理内容,确立令状制度和严格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以推动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步伐。  相似文献   

14.
非法证据的取舍问题一直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争论的焦点。非法取得的证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是否采信,体现着国家在犯罪控制和人权保障两大价值上的取向。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具有预防违法、保障人权的作用,因此,在我国有必要完善该规则。  相似文献   

15.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我国刑事证据规则研究的重要课题.调查表明,非法证据问题在我国刑事诉讼中仍然十分突出.结合司法实践,要构建科学合理的非法言词、实物证据排除规则.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范围,以侵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手段收集证据为限;非法实物证据排除应设立轻微损害和利益保障两个例外原则;确立公诉机关对证据合法性的证明责任;非法证据的衍生证据则不予排除.  相似文献   

16.
新《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排除进行了相关规定,明确了检察机关参与非法证据排除主体性地位。检察机关参与非法证据排除意义重大,有利于从根源上防止非法证据的出现,也有利于克服我国一元制庭审模式的弊端,从而规避非法证据进入庭审对法官的影响,确保法官公正审判,维护司法正义。这就迫切需要对检察机关参与非法证据程序进行规范,才能以之指导检察实践。  相似文献   

17.
刑事审前法官制度的缺位,不仅导致我国侦查程序中非法侦查行为屡禁不止,权利救济机制处于空白状态,侦查程序不具诉讼形态,也使得公诉权缺乏应有的控制,公诉方式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造成庭前程序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能落实,证据展示程序难以运行,庭审法官的预断不能排除。加强权力制约与保障人权,必须建立司法审查制度、设立刑事审前法官.  相似文献   

18.
非法民事证据排除规则作为保障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重要诉讼法律规则,业已为学术界所重视,但遗憾的是我国现有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于该规则之规定尚有很大缺陷。文章将通过对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关于非法民事证据排除规则理论之比较及对我国非法民事证据排除规则的建构与发展两个方面对该规则进行分析论述并提出对我国非法民事证据排除规则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任意性和真实性是口供的两个基本特征。基于对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诉讼价值的诉求和对口供特征的尊重,既要首肯侦查人员获取口供的权力,又要通过限制“权力”或扩张“权利”,寻求刑事诉讼双重价值的平衡。口供作为追究犯罪的重要裁判证据在侦查程序中的获取具有社会安全秩序意义上的正当性,但考虑到口供获取过程的特殊性,遵循正当程序的要求,应当对口供获取的原则、方式、时间、地点、程序等予以全面规制。沉默权是讯问制度中犯罪嫌疑人应当享有的重要权利,辩诉交易则又是犯罪嫌疑人打破沉默、自愿供述的激励机制。一套完整的侦查程序中口供获取与人权保护的法律体系,有待于我们在刑事诉讼法之再修改时予以构建。  相似文献   

20.
新刑诉法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创新规定所体现的中国特色,在具有较为强大的制度、实践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因难以满足排除机制的内在要求而可能发生的"刑事程序失灵"风险。规避风险的有效路径,在于足量掺入确保诉讼功能平衡、增强排除诉讼特性的要素,以规避潜在的"任意排除"、"关门排除"、"自我排除"、"差异排除"风险。具体设置上,一是可对应非法证据排除的两种不同排除模式,分别采用"排除合理怀疑"和"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二是应以确保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两大诉讼功能的适度动态平衡为设置标准,审慎、合理地拟制非法证据排除的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