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职务犯罪审讯是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激烈较量,犯罪嫌疑人抗审能力的增强、法律限制的增多、可用证据不足等给审讯带来严峻的挑战.笔者通过对职务犯罪侦查人员进行调查问卷,对审讯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及常用有效审讯方法等进行了分析,认为侦查人员应科学合理地使用证据法、利用矛盾法、情感影响法、说服教育法和错觉扩大法.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关于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动机的相关问题,对北京市监狱50名在押男性职务犯罪罪犯进行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犯罪嫌疑人供述动机形成的原因、促使供述动机形成的因素、嫌疑人的自我评价、嫌疑人在审讯中的表现等方面。调查结论要求侦查人员在审讯中一定要从案件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的情况,运用合适的审讯方法与策略,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  相似文献   

3.
当前职务犯罪审讯主要面临着以下难点和问题:犯罪嫌疑人抗审能力增强、法律限制增多、缺乏有效的审讯方法、可用证据不足、侦查员的办案能力不高等。实践中常用的有效审讯方法主要有:使用证据、揭露嫌疑人谎言、同伙之间分化瓦解、情感感化攻心等。面对困难和挑战,侦查人员需要注重总结归纳审讯方法,提高审讯水平。  相似文献   

4.
尽管对抗是审讯的基本属性,但审讯中存在着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合作的可能。为促成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的审讯合作,侦查人员可以依照拟定合理的合作方案、引向重复博弈、让犯罪嫌疑人认识到利益的取得是可信的、做出必要的退让和兑现赏罚的基本思路,采取制造信息不对称、拆穿谎言、运用"纳什均衡"点、用好供述原理、用好法律、利用道德情感约束以及施用其他技巧等具体做法,最终达到审讯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5.
用于审讯犯罪嫌疑人的场所类型、空间大小、室内装饰色彩、亮度及物品的摆设等都会对犯罪嫌疑人心理产生不同的刺激和影响。侦查人员在审讯前要精心选择审讯场所并巧妙地对其布景设计,从而利用环境效果来营造有利的审讯氛围,达到瓦解犯罪嫌疑人的精神防线,促使其如实交代自己罪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审讯是一种特殊的侦查活动,审讯必须讲究策略,侦查人员要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和变化规律,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制定审讯策略。"情感感化"在审讯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侦查人员要选择好情感感化涉入的时机,重视通过正确运用情感感化的方法,实现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审讯目标。  相似文献   

7.
侦查讯问过程是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展开相互心理较量的过程。在这场心理博弈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侦查人员讯问策略的选择。侦查人员要从行动策略角度出发,可以通过讯问环境的设置,讯问人员的更换,异地审讯等技巧保持讯问的主动性,从而改变嫌疑人的心理结构,使侦查员的讯问目的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8.
职务犯罪侦查审讯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将相关审讯活动暴露于镜头下,对职务犯罪侦查讯问提出了更高要求。侦查人员在讯问前要通过深入初查全面了解涉案信息,并制定详实讯问方案。讯问之初要及时予以法律政策教育,并综合运用人情感化、测谎技术以及适度出示证据等方式迅速突破。突破后还应积极寻求扩大战果,并以规范、清晰的笔录及时固定证据,同时严格执行"录审分离"、"录看分离"等政策,以应对嫌疑人翻供。面对嫌疑人的挑衅,侦查人员应冷静应对。  相似文献   

9.
说话人在意念上或故意捏造、或故意隐瞒、或故意伪装,那么他所说的就是谎言。说谎是犯罪嫌疑人最常用的应对审讯的手法,说谎贯穿审讯的整个过程。因此,在审讯中,侦查人员必须不断地识别谎言,并在必要时予以拆穿。审讯中识别犯罪嫌疑人谎言的路径、方法、技巧多种多样,而通过口语,通过言语分析,通过身体语言,与事实、证据对照,通过行为再现与侦查实验,运用心理博弈策略,借助基础数据信息,利用心理测试技术等是识别谎言常用、好用的方法。从当下的研究情况看,这些方法构成了相对完整的识别犯罪嫌疑人谎言的方法体系。不过,为了防止审讯中识别谎言出现错误,还需对审讯中的识谎手法进行综合运用,引入全息谎言识别法。  相似文献   

10.
讯问活动是以语言为武器的尖锐、激烈的斗争,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都可以运用语言这个载体传递自己的意愿和思想感情,同时向对方施加影响。侦查人员对讯问语言的选择运用直接影响讯问活动能否顺利实施,模糊语言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将模糊语言运用于讯问中可以增强讯问的威力,更好的达到讯问的目的。讯问中使用模糊语言的积极作用包括掌握审讯主动权、化解审讯僵局等,但在讯问中适用模糊语言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应该尽快寻找对策,完善模糊语言在讯问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审讯是一项复杂的心理交往活动,但这种交往又不是一般的人际交往,是审讯人员同犯罪嫌疑人带有心理冲突性的交往。本文从审讯活动心理准备阶段和展开初期入手,对审讯双方心理关系尤其是对犯罪嫌疑人心理状态及其特点进行了探讨.拟为审讯计划和审讯对策的制定提出心理学依据。进而增强审讯人员的实战水平和能力,实现审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审讯期间,审讯人员不仅凭借自己法律地位进行审讯,而且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和策略同犯罪嫌疑人进行斗争。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罪责,必然要采取各种反审讯的方法,企图满混过关。审讯人员必须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和变化规律,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制定审讯策略,如:试探摸底,加强心理攻势,施加心理压力,运用政策攻心,制造错觉,欲擒故纵,情感激发等心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侦查环节是调查犯罪、抓捕罪犯、定罪量刑的重要阶段。讯问是最重要的侦查手段,审讯过程中视频监控到的非语言行为能反映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对犯罪嫌疑人非语言行为进行分析,可以引导审讯者调整讯问技巧和策略。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防止审讯人员滥用权力,应对视频监控进行标准化规定。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犯罪导致的命案在我国目前命案的类案统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与成年人的差异性,在侦查讯问中,要针对其心理特点展开审讯。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对未成年人的诉讼程序设置了特别程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在命案侦审中,侦查人员在查明案情的同时必须注意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切实做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犯罪导致的命案在我国目前命案的类案统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侦查讯问中,应注意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与成年人的差异性,针对其特点展开审讯。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的诉讼设置了特别程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在命案侦审中,侦查人员在查明案情的同时,必须注意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切实做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侦查讯问是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之间面对面的较量,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处理好侦讯双方的人际关系,取得犯罪嫌疑人的尊重和信任,才有可能获取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口供。可见,侦查讯问中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人际吸引是讯问的关键,是获得讯问成功的重要因素。讯问中的人际吸引要拆除侦讯关系中的心理栅栏,要建立侦讯双方的“相容”关系。人际吸引还受到邻近吸引、权威效应、仪表吸引和特质吸引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从立法上看,目的正当性即为搜查的实体要件。实证研究表明,侦查人员持证搜查的情形并不多。在《呈请搜查报告书》中,侦查人员所说明的仅仅是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事实以及证据。审核与审批人员在对申请进行审查的过程中,更多的也只是关注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证据。由于立法对搜查的实体要件设定过低,在缺乏一个有效的外部程序控制的情况下,可能会存在搜查措施被滥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关于目前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问题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部分检察机关讯问时同步录音录像的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发现侦查人员思想认识、工作内部与外部条件、侦查技能和讯问人员的控局能力等方面发现了一些不利于同步录音录像的问题。为此,侦查人员依法讯问,坚持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的原则,平时或办案前储备行业知识,提高审讯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刑事审讯过程中经常要面对犯罪嫌疑人的各类辩解。为避免审讯僵局、持续施加压力、顺利固定证据,审讯人员应当综合运用态度指责法、逻辑推理突显矛盾、连续性追问等施压型策略和釜底抽薪消弭矛盾、归利解释装饰矛盾、常理常情引导等引导型策略,有效驳回犯罪嫌疑人的辩解。  相似文献   

20.
目前,侦查人员在采集视频图像资料时,关注的重心主要在线索价值上,其证据作用往往被遗忘。侦查人员只关心与案件有关联的视频图像资料是否采集全面,采集过程中的合法性往往被忽略。随着犯罪嫌疑人反侦查反审讯伎俩的提高,零口供和当庭翻供情况的增多,倚重视频图像资料定案的情况将会大大增加,规范侦查环节视频图像资料采集与运用意义重大。因此,在侦查环节,我们应当对视频监控系统的设置及管理;采集视频图像资料的准备工作;视频图像资料的调取;视频图像资料的运用;视频图像资料的存储等方面进行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