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晓娜 《工会论坛》2009,15(2):142-143
行政诉讼又称司法审查,对于行政主体而言,是一种法律监督制度,对于相对人而言,行政诉讼则是一种行政法律救济制度。在我国行政诉讼的功能,是指行政诉讼制度对社会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对行政诉讼功能的认识应当放在公民与国家、行政与司法、国家进步与法治协调发展的大框架下来考察。因为一个国家有无行政诉讼法律制度、行政诉讼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该国行政管理和行政法治的水准。社会生活的复杂化趋势,导致公民与国家管理活动之间的冲突增多,使得政府有义务对许多社会和经济弊端提供补救。行政诉讼制度旨在使作为管理者的行政机关与作为被管理者的个人、组织之间的关系达到法律所期望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世界主要法治国家在检察机关介入行政诉讼制度上的异同 ,探讨检察机关介入行政诉讼的一般规律 ,以期为我国检察机关介入行政诉讼提供参考与借签 ,并致力于完善我国的有关制度  相似文献   

3.
法治国家的建设必然要求行政诉讼的建立和完善,这是由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而要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构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和允许行政诉讼和解都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的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法治道路发展的缩影,见证了我国"人治—法制"、"法制—法治"、"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历史性跨越。行政诉讼是公民表达自己诉求和寻求救济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对公权力的新要求,在行政司法实践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化行政诉讼解决纠纷的功能、完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行政诉讼目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行政诉讼目的是国家基于对行政诉讼固有属性的认识预先设计的关于行政诉讼结果的理 想模式。我国行政诉讼法对权利救济和行政法治维持目的的同等对待,造成制度设计上的偏差,影响了 行政诉讼作用的发挥,应予调整。  相似文献   

6.
国家与公民的合意——论行政诉讼和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法的传统学说因强调行政行为的公权性和不可处分性,强调行政诉讼不同于民事诉讼的特性,因而在行政诉讼中排斥国家与公民的合意,中国行政诉讼实定法明文规定“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但在域外,尤其是法治发达国家,行政诉讼和解则是通行的制度,行政诉讼中是存在合意的。文章辨析了“和解”与“调解”,分析了我国行政诉讼中和解的实际状况,着力论证了在我国行政诉讼中引入和解制度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创建有利于军队和谐的实现,要创建中国特色的军事行政诉讼制度,对外军的学习和借鉴必不可少。虽然德国、美国、俄罗斯、西班牙等国家的军事行政诉讼制度在行政诉讼的主体、受案范围、时间期限、程序等方面的情况不尽相同,各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法律依据上的多样性、建立制度的理念上的一致性以及制度设计上的趋同。展望未来,各国法治观念的不断深入、对军人权利保护的加强及各国对司法潜能的控制都有利于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关于军事行政诉讼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军事行政诉讼主要解决军人、军事单位与军事机关之间的行政争议。国防国家行为和具体军事行政行为外延的确定使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成为可能。军事行政行为属于实质意义上的行政,既包括内部行政行为,也包括外部行政行为。军事行政诉讼制度是实现军事行政法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行政诉讼制度自1982年在我国正式建立以来,极大地推进了民主政治.但由于法治资源缺乏,使得行政诉讼实践面临诸多困难,阻碍行政诉讼价值的实现.本文建议构建行政公诉制度,以期对行政诉讼价值的实现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行政诉讼暂时权益保护制度,是平衡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给予原告暂时权益的有效保护。行政诉讼暂时权益保护制度基本内容包括保全程序和起诉停止执行两项子制度,前者应当包括紧密联系的四项内容:证据保全、财产保全、先予执行和先予给付;后者包括起诉停止执行、不停止执行和停止执行的原则性补充。行政诉讼暂时权益保护制度具有明显的开放性,是一个随着国家法治建设进程呈现动态平衡发展的制度。  相似文献   

11.
略论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并于1990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最终得以确立并走向成熟,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中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行政诉讼法实施十四年来,对于保障公民权利,促进行政管理的法治化,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宪政和法治建设,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在实践当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从而导致行政诉讼制度的公信力不足,社会各界对行政诉讼的期望值下降。本文拟对行政诉讼制度在受案范围和制度本身的完善方面略陈管见,请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20周年。《行政诉讼法》和相关配套性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20年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行政法治事业的发展,以及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要组成部分的依法行政理念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法治水平。公民依据《行政诉讼法》,通过行政诉讼制度可以实现自身权利的救济和保障;司法机关可以藉此监督或维护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落实和实现宪法权威。公民的自由、尊严和利益通过该部法律得到了尊重和维护,这一切,同《行政诉讼法》的观念影响和实践需求皆有关联。值此部法律实施20周年之际,本刊编发一组文章以示纪念,内容涵及《行政诉讼法》的历史贡献、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制度的关联、行政公诉制度、行政诉讼对党组织的监督、完善被告举证规则和维持判决的妥当性等诸多前沿话题。  相似文献   

13.
现代法治精神要求对行政机关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过程依法予以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和约束,于是产生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行政诉讼制度。行政诉讼既是对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也是反映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状况的一面镜子。通过对行政诉讼中反映出的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找出行政执法的误区和薄弱环节,从而准确把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重点和难点,更好地促进其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14.
行政诉讼类型化有助于公民诉权的切实维护和行政法治进程的推进,是一国行政诉讼制度变革的核心课题。我国行政诉讼非类型的现状不仅是现行行政诉讼制度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而且还与行政行为形式论的学术影响及行政诉讼立法模式的选择有关。当前,随着行政诉讼目的认识的趋同、受案范围的拓宽、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特别是司法个案推动作用的加强,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化改革的有利条件业已具备。  相似文献   

15.
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行政诉讼制度是一项改革创新和任重道远的工作。这一制度确立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主要是基于法治论、平衡论、权利相对论等理论 ;研究国家军事机关与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 ,国防行为与军事行政行为的关系 ,军内行政法律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 ,直接关系到此项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未来即将启动的行政诉讼法修改,是在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步骤.行政诉讼遭遇的困境,是我国司法困境的一个缩影.然而,行政诉讼肩负使命的特殊性决定了完善行政诉讼制度不应拘泥于司法体制改革中形成的思路.修改行政诉讼法,应当厘清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在行政诉讼中的关系;行政诉讼制度完善与民事诉讼相关新制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重构我国行政诉讼类型之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政诉讼类型化是20世纪以来各国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行政诉讼的类型化有助于公民诉权的切实维护和行政法治进程的推进,因而是一国行政诉讼制度变革的核心问题。我国的行政诉讼类型比较单一,难以回应司法实践的需求。为此,必须在借鉴域外经验和关照社会现实的基础之上,重新构建我国行政诉讼的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8.
行政诉讼判决是人民法院判断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制约行政权不当扩张和解决行政争议的最终结果,对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原告的诉求能否实现.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判决是一种事后救济机制,与域外法治国家行政诉讼中的全方位的权利救济机制相比,我国的权利救济体系还不健全,尤其是禁止判决的缺失往往使得对相对人的救济处于“缓不济急”的状态,对那些通过事后救济难以获得弥补的被损害权利的保护显得苍白无力.因而,在立足国情并参照国外成功制度的基础上,在我国引入行政诉讼禁止判决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9.
行政诉讼和解制度是近年来行政诉讼领域讨论较多的话题,从我国目前的法治建设状况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应当暂缓建立这一制度,待条件成熟时再予以确立实行。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程序的启动,是对行政诉讼当事人特定权利和利益的保护;这有利于社会权利主体请求法院解决行政纠纷的范围的拓宽,也有利于国家更加有效地保障公民权益以及推动依法行政的实施。在行政法治的情势下,讨论行政诉讼原被告资格问题,对于推动行政法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