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由于立法权的确立特别是民主主权观念的兴起,对法治的含义只能进行相对的理解。现代社会的法治来自于一套相互作用的复合机制的保障,这些机制既包括制度性的、也包括观念性的,主要是对立法权的约束、司法独立、间接民主以及法治观念等等。总的来说,现代社会的法治取决于政治与法律这两种力量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合作治理是各国政府在处理跨域公共事务时的优先选择。随着逆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政府受特定区域性组织的约束和支持会减少,国内合作治理的范围会扩大且力度会增加,政府与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地位越来越平等。合作治理模式下将有越来越多的参与主体和政策创新形式,不断改进的相关法律框架以及不断增强的制度化与合法性程度。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等是对逆全球化趋势的有力应对。  相似文献   

3.
美国社会管理的特点是注重非营利组织和私人的重要作用,财政支持以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调和社会矛盾,通过社区建设实现社会融合。住房问题往往是社会矛盾的焦点,美国住房保障政策是其社会管理的一个缩影,表现为:政府投资建造公共住房来解决住房短缺的难题,政府补贴私人和非营利组织为低收入家庭建廉价房,用灵活的补贴提高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并以社区为平台缓解住房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美国社会管理对中国的启示是,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应与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政府应加快向公共服务政府转型;注重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多元共治与协同合作;鼓励公众参与社区管理;引入市场力量时要做好制度设计;社会管理要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4.
詹立平 《法制博览》2013,(3):120-121
民法的渊源理论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在我国目前正进行司法改革和民法典的起草工作的背景下对其进行讨论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民法渊源的体系是包括制定法、法律解释、国际条约、国家政策以及作为事实法源的习惯和判例在内的体系。我国未来民法典建立的民法渊源体系应排除国家政策作为法源并明确规定各法源间的适用次序。  相似文献   

5.
芦平 《法制博览》2024,(6):160-162
高质量普法教育关乎培养公民法治素养。本文探讨了高质量普法教育的特点和实践路径。普法教育应包括全面深入的法律知识,注重实践与多元化教学方法。重视教师队伍的培训与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倡导校园与社会的融合实践,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强调多方合作机制与有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这些实践路径将有助于提升普法教育的质量,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和实践能力,为社会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2010年以来,几内亚湾地区安全形势持续恶化,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欧盟出于历史与现实的多重考量,于2014年发布《欧盟几内亚湾战略》,积极参与地区安全合作。在五年多的实践中,欧盟参与几内亚湾安全合作呈现表态明确、在已有框架下自主性不断增强、安全政策具有发展援助特色等特征。同时,欧盟参与地区安全合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理念与实践脱节,"以发展促和平"政策效果不佳且缺乏军事力量支持,推动国际安全合作成效不显,当前国际合作存在固有局限等。几内亚湾地区安全治理亟需国际通力合作,欧盟则需克服自身问题,提升安全治理合作成效。  相似文献   

7.
随着政治、经贸、文化等领域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化,中非民间交往在双方"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出,中国政府和社会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中非民间交往取得显著进展。当前中非民间交往的制约性因素包括:中国对非关系"行为体"不断增多,"角色"日益多元,中国公民社会仍在成长之中;非洲公民社会对华认知存在偏差,且易为国内政治和西方势力所左右;西方势力对中非民间交往的消极影响。为进一步推进中非民间交往,应准确把握非洲民众对华认知,改善中非关系在"传播"领域中的不对称性;避免中非经贸问题"政治化",增强在非中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律规范和环境生态意识;加强中非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对话以及"民生导向"合作;中非民间交往应在南南伙伴合作关系框架下展开并对"第三方"保持开放。  相似文献   

8.
王红梅 《法制博览》2013,(11):49-51
高校法律援助机构是包含着各种角色之间复杂社会互动关系的场域,参与者都需要通过这种社会参与网络获取有价值的资源并进行社会交换,而作为社会子系统的高校应当引领公正、法治等先进的价值并适应社会大系统的需要。"下沙模式"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启示我们,如能选取恰当的社会角色,强调三方的共同价值,通过法律宣传服务活动培养公众的法律信仰,强调平等合作式的社会互动,重视作为社会组织的规范化管理,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就有可能实现对内、对外的良好互动,并使各方均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9.
石勇 《南风窗》2012,(7):8-8
"改革"又上路了。先是3月18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这份《意见》列了一个很长的改革清单,包括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等。接着,3月19日,第13次全国民政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指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因此,在改革方向上,要"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这些改革的框架出来,当然让人欣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险基金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保障机制,其稳健和有效的管理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然而,基金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需要通过合理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和控制。本研究旨在从法律视角出发,系统分析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管理效果,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效果评估等多种方法,全面考察社会保险基金在现行法律框架下的运作机制、风险要素、管理效果以及公众参与程度。现有的法律框架在规范社会保险基金方面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但还存在资金滥用、投资风险、制度滞后等问题。同时,通过相关案例,分析了社会保险基金成功管理的关键因素。在效果评估方面,法律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影响,其中,社会保险基金的透明度和合规性得到了增强,但管理复杂性和灵活性不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通过这些对策和建议,本研究期望能对优化社会保险基金的法律环境和管理实践提供有用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机制复杂化已成为全球治理的突出现象,气候作为全球环境治理的核心议题更是如此。本文以气候治理作为视角,分析说明三类全球治理机制的复杂化现象:围绕框架公约构建起来的机制复合体、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构建起来的机制集群、以及问题领域交叉渗透形成的机制联结。气候机制复杂化有利于调动行为主体积极性和规范扩散,但也会造成臃肿、竞争、摩擦和相互抵消的情况,甚至产生权利和义务的再分配效应,进而赋予大国更多自由选择权。目前国际社会为实现三类机制复杂化的协同做出了艰苦努力,除了强化国际领导,还设计出协议连接、制度联系的解决路径。中国参与复杂化的气候治理机制需要着眼于资金效率、碳排放统计等基础能力建设的提高,一方面与欧美合作共同实现国际领导的供给,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机制复合体、机制集群、机制联结这三方面都有针对性的措施,分层次、分阶段、分领域推进。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立法缺乏系统协同的观念,导致保护网络不健全,国家儿童保护的顶层设计和立法框架不完善,需要建构各系统协同的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体系。本文从系统协同理念的法理基础出发,对我国保护立法进行梳理,分析我国目前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主要问题,我国亟待在儿童利益最大化的理念下,提高儿童权利、儿童福利与儿童参与,建立儿童保护专门机构,为青少年司法社工者赋权,织密法律保护网,推动未成年人保护立法宏观方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韦晓蕾 《法制博览》2024,(8):157-159
本文以乡村振兴与中小企业法律困境的协同发展为研究主题,分析了中小企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土地使用权、融资难题等法律困境,探讨了这些法律困境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完善土地制度、优化融资环境、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协同发展的路径,旨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法治支持。  相似文献   

14.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现实选择。中国涉外法治建设成就显著,重点领域涉外立法不断推进,涉外执法司法合作水平明显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扎实开展,但也存在立法缺乏系统性与协同性、执法司法能力受限等短板。推动涉外法治建设,重在建立系统协同的涉外立法体系,提升涉外执法司法能力,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刘巧丽 《法制博览》2022,(3):123-125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信息在大数据时代愈发需要被保护,将个人信息侵权纳入民法规制的范畴成为必然选择.本文对手机APP收集个人信息构成侵权进行概述,具体分析我国在大数据时代下因手机APP个人信息侵权的民法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从确立个人信息民法保护工作的前提,完善实体内容与程序立法,法律、技术与政策深度...  相似文献   

16.
唐桦 《台湾研究》2013,(5):11-15
两岸正在逐步进入一个普遍交往的时代,政治互信、经济依赖、文化交流和利益分化都在呼唤两岸走向共同治理。良好社会资本的存在是构建治理模式的基本前提,信任、规范、网络是两岸治理机制中的社会资本要素,两岸治理增加了两岸社会资本的存量。两岸合作治理是解决两岸公共问题的一种方式,其实践机制包含有价值形态、组织形态、政策形态和资本形态,共同参与两岸公共事务,实现两岸人民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7.
两岸关系与南海问题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范畴。在两岸关系发展中解决南海问题,在南海问题解决中发展两岸关系是二者辩证关系的表现。由于两岸关系的规约和国际现实的钳制,两岸合作解决南海问题应是一个渐进、曲折的过程,也必然需要一个介质性机制。泛北部湾经济合作适于作为两岸特殊关系下合作解决南海问题的过渡性机制,为南海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基于此,本文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框架下探讨了两岸合作解决南海问题的性质、限度与方式、领域。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党中央立足中国发展的实际,在社会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创新:首次提出了"社会组织"的新概念;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化社会组织体制,社会管理以及社会组织自治都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更新党建内容,在社会组织设立党组、发挥党的核心作用、增强党的工作辐射力度、加强党组织的制度保障;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全方位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总之,对社会组织管理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加强党委领导、明确社会组织目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法律实施问题已经成为法治社会建设中的重要议题。2011年11月3-4日,华东理工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中心、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在上海发起、举办了"法律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就法律实施保障机制领域诸多问题展开研讨,并形成共识。法律文化、法治观念是保障法律实施的基础;法律实施保障制度应当引入多元力量参与;法律实施应当既注重依法审判,同时也需迈向一种回应型的司法。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的深入正在改变国际社会结构,同时也影响着全球治理体制的合法性、回应性和有效性。当前,问题领域之间分野日益模糊,不同问题结构之间的交叠区域日益扩大,议题联系方式千丝万缕;其次,作为全球问题应对手段的国际机制和治理框架调整滞后;第三,在国际结构“解构”下,非国家行为体(特别是全球公民社会)登上国际舞台,并在全球治理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本文以贸易议题和气候议题的“互嵌”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展现两个议题面临的议题交叠、机制关联及行为体互动的图景,以期描画未来可能出现的全球治理新方向。本文最后将针对这种趋势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可能方式提出建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