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芸 《法制博览》2023,(31):112-114
离婚冷静期是在离婚自由原则下,婚姻双方当事人申请自愿离婚,在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后,有权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并终结登记离婚程序的冷静思考期间。离婚冷静期制度以提高离婚的时间成本为方法,在坚守离婚自由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引导当事人理性冷静地处理婚姻关系。《民法典》将离婚冷静期制度固化为民事立法的成文化表达,构建了离婚冷静期的制度框架。然而目前,我国离婚冷静期制度在立法上还存在适用范围过窄、适用方式单一、适用排除不明等问题。有必要从加强相关立法、完善配套措施、深化社会保障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王婷婷 《法制博览》2023,(25):121-123
近年来,我国《民法典》明确了离婚冷静期的具体实施办法,而制定离婚冷静期这一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止冲动离婚、稳定家庭关系、降低离婚率。但因该制度不够完善,仍有一些缺陷,导致在实操中无法发挥最大功效。本文通过对婚姻制度的剖析,立足婚姻本质探究离婚成因,讲述离婚冷静期制度的适用范围与程序,针对该制度存在的实操问题提出搭建相关配套举措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明 《法制博览》2023,(17):27-29
家庭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民政局的统计,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呈现逐年不断攀升的趋势,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03-2020年因受离婚时间约束性政策缺位的影响,我国的离婚率从2003年的1.05‰上升到了2019年的3.36‰,年均增长了0.4‰,虽然2020年离婚率降为了3.09‰,但我国的离婚率仍处于高位,而这种高离婚率也成为时下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婚姻作为社会关系的期待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小单位”,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前提。为防止草率离婚、冲动离婚,调节婚姻关系,凝聚家庭家风建设,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新增的离婚冷静期制度也随之正式生效实施,社会大众对于离婚冷静期的设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一部分人对于离婚冷静期制度是否真的能起到降低离婚率的效果抱有怀疑,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实行离婚冷静期是否遵循了高效便民原则,另有一部分人认为离婚冷静期是否与法律所追求的个人自由相悖,面对各种不同声音的讨论,本文笔者将从离婚冷静期的现状入手分析,并进一步阐述离婚...  相似文献   

4.
婚姻的社会意义是一个可大可小的命题,既包含着家庭团圆的阖家欢乐,也赋予着国家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时代意义.但就目前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观念的逐渐改变,我国的婚姻状况一度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其中婚姻家庭编中对于"离婚冷静期"的规定引发民众热议,离婚冷静期...  相似文献   

5.
张涛 《法制博览》2024,(9):100-102
公证制度作为目前司法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系统、客观以及预防等多种特征。随着公证业务的不断拓展,现阶段公证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司法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内容。公证业务是公证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公证业务在解决司法难题、向大众提供公证服务等方面产生了诸多便利。目前我国公证业务正处于飞速发展当中,但是在发展时也遭遇了许多难点困境,基于此,本文将以公证业务拓展难点与困境入手,对解决策略展开分析,并指出公证业务拓展发展前景,希望能够为公证行业发展产生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举 《法制博览》2023,(28):91-93
近年来,公证制度的创新实践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公证案例指导制度的创设无疑成为现时代公证制度改革的有益实践,对于公证业务的规范化极具参照意义。但公证案例指导制度仍存在指导案例偏少、效力机制尚不完善、制度功能尚需重新设计等问题。在公证体制机制改革背景下,公证指导案例制度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司法案例指导制度相比,制度构建和技术创新均有优势和契机。因此,本文就此制度进行分析与展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勇 《法制博览》2022,(2):121-123
公证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对于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法律援助制度与公证法律援助制度的区别,探讨了公证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性,针对我国公证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建立健全完善我国公证法律援助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兆梅 《法制博览》2023,(24):124-126
夫妻财产约定协议公证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下,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通过夫妻财产约定协议公证工作,能够对夫妻双方的合法利益进行全面保障,有利于减少夫妻双方财产分配过程中存在的争端,保证司法公平节约司法资源,而且借助这一工作能够提高社会公信力,推动公证业务在国内社会的发展。夫妻财产约定协议公证制度在当前的实际应用过程当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所以本文采用社会调查法以及文献研究法对夫妻财产约定协议公证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缺乏强制执行力以及缺乏可变更、可撤销制度等角度出发,合理应用赋强公证等方式解决这一制度中存在的法律漏洞,使得这一制度能够在国内更好地推广运行,服务于人民,推进国内法治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林建军 《法制博览》2014,(1):238-239
公证制度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司法制度,罗马帝国末期出现的公证文书可称为现代公证制度的鼻祖,这一"有千年历史的行业"一直对不同的社会形态发挥着"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功效。至今,在全世界大陆法系国家,社会的高速发展丝毫没有削弱公证的司法作用,公证也通过技术水平手段的更新来适应现代社会,但其原有精神仍保持不变。在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的公证业已经开展了电子公证业务,将电子商务合同纳入了公证范围,从而保证了电子交易的安全、稳定、可靠。这样,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公证适应了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公证业也从古老的行业转变为现代的、不断发展的行业。  相似文献   

10.
张波 《法制博览》2023,(2):100-102
婚前财产公证制度表现出明显的双面性,不仅有很多弊端,也存在很多的优势。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衍生出来的制度,婚前财产公证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对男女双方来说,在结婚之前通过婚前财产公证的形式更好地了解自身情况,对维护婚姻关系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婚前财产公证制度的弊端与好处出发,分析如何进一步完善婚前财产公证制度。  相似文献   

11.
洪晓晴 《法制博览》2023,(29):115-117
2021年元旦始,我国首部《民法典》正式生效,随之确立的是新兴的遗产管理人制度。《民法典》从遗产管理人如何产生、应当履行哪些职责、是否需承担民事责任、能否获得相应的报酬等多方面进行规定,搭建了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公民关于遗产管理人制度的适用规范。公证,作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法典时代下必然会在服务中涉及遗产管理人制度。本文试图从遗产管理人制度的法典条文出发,结合公证实践,浅析遗产管理人制度带给公证的机遇与挑战,以期更好地了解遗产管理人这一新兴制度,为办理好涉遗产管理人公证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2.
王亮 《法制博览》2024,(11):121-123
本文对中国婚前财产公证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其法律框架和重要性,强调了它在确保婚姻中财产分配公正性方面的作用;其次分析了婚前财产公证可能对夫妻感情产生的影响及其在传统婚姻观念中的挑战;最后探讨了该制度在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如社会认知度不足、程序复杂性和文化影响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目的是提升婚前财产公证制度的实用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13.
徐尖新 《法制博览》2023,(11):102-104
电子化公证参与司法辅助事务既顺应时代要求,又符合公证制度发展趋势,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可行机制,本文从梳理电子化公证参与司法辅助事务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当前电子化公证参与司法辅助事务存在的问题,基于互联网电子公证服务运行提出完善电子化公证参与司法辅助事务的意见建议,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发挥公证制度的优势作用,提高法律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14.
文静 《法制博览》2024,(2):115-117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纸质公证方式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限制。传统公证需要当事人亲自到公证机构办理,涉及时间、空间和成本等方面的限制,不够便捷高效。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零接触公证作为一种创新的公证方式应运而生。零接触公证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远程操作和远程验证的一种公证方式。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电子签名、数据加密等技术,当事人在不同的地点完成公证的申请、审核、证明材料提交、签署等环节,实现公证过程的零接触。零接触公证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公证的便利性和效率,符合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零接触公证的法律框架和实施机制,以期为相关立法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陶钧 《法制博览》2013,(11):233
涉外公证作为我国公证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证明和沟通、纠纷预防和处理、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和提高国际地位的作用。涉外公证制度的完善需要公证机构提高对其的重视和公证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余建涛 《法制博览》2013,(6):163-164
公证制度作为国家制度的一部分,自建立以来,对于防范纠纷、减少诉讼、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虚假公证屡次出现,给相关单位及个人带来了重大损失和无穷麻烦,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虚假公证的主要类型、出现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防范虚假公证的发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杨秀芬 《法制博览》2023,(10):91-93
随着多元化社会文化观念的变化,人们价值观也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样态,因此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容易各执己见,导致分崩离析,这也是当今社会离婚率节节攀升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目前人们的经济收入结构也更为复杂多元,夫妻在婚前积累的个人财富类型较多,就使得在感情破裂不得不离婚时,牵涉到财产分割的问题。而如果在婚前做好财产公证的话,就可以有效保护夫妻双方的合法财产权益,也降低了婚后财产分割的法律申诉成本,提高财产分割的公平性与效率。当然,婚前财产公证也有其弊端,本文将从正反两面论述婚前财产公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金其惠 《法制博览》2024,(2):124-126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五至一千一百四十九条的规定构建了遗产管理人制度的基本框架,为遗产管理人的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但作为一项全新的制度,遗产管理人制度尚不完善,其落地生根,特别是在适用过程中公证作用的发挥,还需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探索。本文试图从遗产管理人的产生方式、权利属性、外部监督等方面探讨如何发挥遗产管理人的作用,探求公证机构如何介入并完善相关职能以配合遗产管理人制度的落地。  相似文献   

19.
穆长江 《法制博览》2023,(3):107-109
公证制度作为预防性司法证明制度,发挥“沟通、服务、监督、证明”功能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和发展非诉职能。基于公证机构一直以来深耕于民商事领域,拥有专业的调解人才和调解土壤,有利于遏制纠纷的发展,公证调解应积极对接人民法院,投身于多元化解纷体系的构建。但公证活动长期活跃于无纠纷及纠纷较小领域,因此,公证机构与法院对接开展调解工作,如何参与并转换思路化解纠纷,平衡各方利益进而获得社会认可,这是困扰公证人员的难题。本文从公证调解的优势出发,分析当前公证调解在发展中遭遇的困境,提出对应解决路径,以期为公证调解的发展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20.
管峰 《法制博览》2024,(7):130-132
经济补偿制度是离婚救济制度的重要内容,该法律制度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离婚程序中夫妻弱势一方寻求经济救济的有效渠道之一,是社会价值观在法律中的体现,经济补偿制度的设立使家庭劳动价值在婚姻法律制度中得到认可。离婚经济补偿的情形、适用条件及补偿标准有其特定要求,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