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实力”(softpower),是一个国家由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在国际社会产生的感染效果,是一个国家通过非强制手段来获得认同与实现目的的能力‘川。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向外推广本国的语言文化不约而同地成为各国以“文化外交”提升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美国的和平队、英国的文化委员会、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已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与各国共同发展的重要合作平台,有力促进了各国间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在取得诸多合作成果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传播方面同样成效显著。“互联互通”成为各国认可的重要理念,“一带一路”成为重要的中国话语和中国标识,也带动了关于中国的整体传播。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需要紧扣数字时代特点,设计好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在全球塑造全面、客观、公正的“一带一路”认知,更好地提升中国形象,促进世界发展。  相似文献   

3.
台湾地区30余年的所谓“民主化”实践,形成了两党轮替的制度环境和两党主导的政治结构,并在历次选举中多次上演。在这样的政治语境中,“第三势力”发展空间受限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认知乃至思维定式。近年来岛内中间选民显著成长,国、民两大党实力对比失衡,“第三势力”自主性增强,为“第三势力”发挥影响力、谋求新突破带来新机遇。2022年“九合一”选举中,以台湾民众党为代表的新兴“第三势力”夺得新竹市,并在台北市长选举中表现不俗,显示在一定选民结构、选举环境和选战策略的耦合下,“第三势力”具备打破岛内政治环境结构性限制的空间和实力;尤其是与传统“第三势力”的式微相比,实现地方执政且赢得14席县市议员更凸显了民众党的一枝独秀。当然,选举结果与民众党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政党成立时间尚短、基层经营不足、选举经验缺乏等,并不足以掩盖其发展势头。2024年“大选”和“立委”选举,是岛内政治格局重新洗牌和检验“第三势力”实力的重要节点,以民众党为代表的“第三势力”能否争取中间选民凝聚基本盘,提高民意支持度向选票的转化率,以及根据国民两大党的选举布局和竞逐态势制定正确的选战策略,将决定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台湾当局借“宪政改造”推进“法理台独”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岩 《台湾研究》2005,(5):45-51
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利用执政地位,通过“立法”、“修宪”以及修改行政法规等各种渠道,先后实现了“公投立法”、落实“公投”、“公投入宪”以及废除“国民大会”等其长期追求的目标,并且还明确宣称要在2006年展开全面“宪政改造”,2008年为台湾提供一部“合身、合用、合时”的“新宪法”,使台湾成为一个“正常、完整、伟大的国家”。陈水扁当局虽然迫于压力声称“宪改”不涉及“主权、国号、领土”议题,但未来几年以各种手段推进“法理台独”的步伐不会停止。  相似文献   

5.
“国语”/普通话和汉字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特有现象,体现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是两岸中国人联系的天然纽带。近年来,台湾当局打着人权、族群平等、保护“濒危语言”等旗号,出台了一系列以抬高闽南方言地位、创制通用拼音、删减文言文比例等为标志的语言政策,企图借助语言文字的政治蕴含,塑造新的“国家认同”,与中国形成区隔。台湾当局这种语言文字领域中的“文化台独”具有很大危害性,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台独”分子炮制种种谬论而建构起了一套“台独”话语体系,通过不断推广和强化这套理念,掌握了岛内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并对岛内的政治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民进党虽然始终不放弃“台独”主张,但随着“台独”话语权的强弱而不断调整两岸论述;国民党在“台独”话语权的压力下,也不得不进行“本土化”论述。“台独”话语权作为一种重要的权力形态,对公共权力的运行产生强力的制约作用,严重破坏了正常的民主秩序,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7.
餐桌上,除了“胡”系列果蔬,我们还有“番”系列的,比如番茄、番薯(红薯)、番椒(海椒、辣椒)、番石榴、番木瓜:还有“洋”系列的,洋葱、洋姜、洋芋(土豆)、洋白菜(卷心菜)等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教育市场前景广阔,呈现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生源地分布较集中,留学生学习类别、学习层次及专业需求分布不均衡,学生经费来源以自费为主等特点。鉴此,中国可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政府间合作,并借此推动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为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提供制度保障;提升教学质量,增强高校竞争力和吸引力;加强宣传引导,提升便利性,做好相关服务,提高沿线各国学生的来华意愿。  相似文献   

9.
沈志晶 《工会博览》2008,(17):17-17
对很多人来说,水源热泵算不上是新鲜事物,而在北京城建建设公司负责施工的奥运村项目中,水源热泵却用出了“新意”。 在此之前,钢管是水源热泵冷热循环系统循环水管和退水管普遍选用的材料,钢管强度大、焊接容易,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钢材价格一路飙升,造价问题成了很多开发商最大的顾虑。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法制博览》2010,(5):75-75
我们往往把一切物体统称为“东西”。但为什么称“东西”,而不称“南北”呢?原来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又把“五行”、  相似文献   

11.
汪宏华 《法制博览》2009,(19):47-47
在很多人看来,这句话是典型的封建糟粕,是宋儒提出的男权口号。其实没那么简单,它导引于“周易”哲学。大家都记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宋儒只是将后一句的“君子”换成了“女子”,而“坤”卦确实可与女子对应。改换之后该如何理解呢?它的意思变成——人应当从善,而“善”包括才、德两个方面,“才”相当于生产力,“德”相当于生产关系。男子应偏向于才,偏向于自强不息,偏向于对外进攻,偏向于通过正当手段获取财富。  相似文献   

12.
谢长廷以“宪法”为主轴的有关“宪法一中”、“宪法共识”、“宪法各表”等两岸政治关系论述既有许多值得肯定之处,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局限。其值得肯定之处主要表现在:是民进党阵营中相对务实、理性的政治主张;是他长期以来深度思考的心得汇整;是试图打开民共僵局的积极尝试;是化解台湾内部蓝绿对抗的有益探索;是摆脱绿营“逢中必反”思维的建设性主张。其问题与局限主要表现在:并未接受“一中”框架;并未放弃“台独”立场;带有折衷主义和模糊主义的双重色彩;论述逻辑有欠严谨和规范。今后谢长廷先生有待于从内容和逻辑两个方面对其论述加以进一步修正或完善,使其论述早日成为一个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所裨益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5):26-26
人们在形容不正派、不正经的人和行为时,往往习惯用“不三不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不三不四”的“三”和“四”又究竟指什么?且听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14.
毛主席曾经惊讶于他的“新鲜语言”;周总理曾经关注他的“历史性合影”;只因他毕生倾情于一个欧洲小国……  相似文献   

15.
5月20日,陈水扁面对岛内群众和在野势力的激烈抗争发表了“就职演说”。在这篇演说中,陈一改“大选”期间的挑衅口吻,将“公投制宪”变成了“宪政改造”,并声称“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及统独的议题,目前在台湾社会尚未形成绝大多数的共识”而建议将其排除在“宪改范围之外”。然而,这一“宪改”的烟幕难掩陈水扁及其所代表的民进党“公投制宪”的理念与立场。为更进一步认清陈水扁当局“宪改”的本质,本文试就前六次“修宪”中民进党对“修宪”与“制宪”的态度立场加以考察,乃至对民进党上台后的“制宪”活动进行探讨,以期从客观上还原陈水扁当局“宪政改造”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关“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北京共识”成为各国政治家和学者竞相谈论的话题。所谓“中国模式”,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国外政治家和学者视野中的另一种话语形式。“中国模式”造福于中国与世界,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明成果。本文将“中国模式”置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这段很不寻常的历史和当代世界的“天下大势”中作一审视与解读。  相似文献   

17.
“忙”什么     
袁敏杰 《法制博览》2008,(14):39-39
如今,“忙”,几乎是挂在人们嘴边的话语,不论你我他,概莫能外。完全可以这么说,“忙”,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流行语、时髦语、关键词,属于人际之间不可或缺的交际语言,甚至比人们相互之间问好的概率还要高:一些熟人朋友见面或打电话,相互之间宁可省却“问好”,却是万万不可省略“问忙”的。  相似文献   

18.
有钱能使鬼推磨,已经落伍;有钱能使磨推鬼,正在时髦。 前一阵子,某乳品企业“爆”出“新闻”,又把人们吓了个胆战心惊。一时间,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后来,终于真相“小白”,原来是该企业遭遇了竞争对手的“恶搞”。  相似文献   

19.
大凡舞文弄墨者都爱咬文嚼字,在下虽算不得文人,却也有这么个“癖好”。一日就忽然对“象征性”一词饶有兴趣,可查了家中几种辞书,只找到对“象征”的解释,说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比如,“红色”象征“革命”,“绿色”象征“和平”等等。而“象征性”一词,在辞书上却总也查不到。要弄懂“象征性”的意义,只有依据其“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20.
孙玉祥 《法制博览》2009,(10):36-36
改革开放前,有一个词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那就是“反”字——不管是“反革命”,还是“反动”,或者“反社会”、“反人民”,都是些一沾上不死也得脱层皮的罪行。想想也是:人家都一窝蜂地往一个方向走,你却要出头逆向那么反一下,这不给大家填堵么?对你这种给大家伙找别扭的角色,那还不杀之也可,脱皮也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