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鹏伟 《法制博览》2023,(2):142-144
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预防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一项常态化防范工作。本文以当前网络媒体兴起的“微时代”为背景,分析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探讨大学生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和原因,针对实际形势和当前环境,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辅导员层面、学生个人层面提出具有一定理论性和操作性的防范措施,以期为提高大学生防骗意识和打造和谐的“无诈校园”提供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2.
陈智  周利平  肖宁 《法制博览》2024,(12):15-17
当前,网络诈骗事件频发,诈骗手段更新加速迭代升级,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生活中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群体,这不仅对大学生的财产、生命安全、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对学校的校园安全稳定形成了极大的挑战。本文围绕云南省高职院校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管理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校网络电信诈骗的形式、特点和原因,梳理防诈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构建保障制度化、教育法治化、课程前置化、队伍专业化、宣传全员化的“五化一体”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申淑平 《法制博览》2023,(8):124-126
近年来,网络诈骗在高校校园中屡屡发生,校园网络诈骗已经不单是校园安全问题,还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校园网络诈骗的成因较为复杂,除了网络安全教育缺失以外,隐私严重泄露、网络监管不力、防诈力量薄弱、安全技术落后等均导致高校校园网络诈骗难以根除。鉴于此,本文重点从安全教育机制、隐私保密机制、网络监管机制、协同反诈机制、技术防护机制五大方面出发,探讨了高校校园网络诈骗防范机制的建设思路,以期为校园网络诈骗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张涵  廖帮进  王喜 《法制博览》2023,(10):13-15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大学生群体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首选对象。面对花样百出的诈骗套路,学生存在防骗意识较弱,识骗、拒骗的能力不足。防诈骗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教育对象单一,教师单向输出,学生防诈骗意识不够等问题值得关注。本文针对防诈骗教育路径进行探讨,把重点放在被骗之前的防范教育,以期从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四个教育路径提升优化,多方联合,实现三全育人,促进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向前胜 《法制博览》2024,(10):22-24
信息化平台快速发展的同时,地方高校屡屡发生大学生被诈骗的现象。本文通过列举地方高校大学生常见的诈骗类型及受骗心理,从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分析大学生易受骗的原因,对如何做好反诈防骗的路径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论可为今后大学生反诈防骗的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易泸月 《法制博览》2023,(11):160-162
在信息化时代,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更新,诈骗种类繁多,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犯罪手段科技化、“精准式”诈骗成趋势等。为有效预防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必须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对策,尤其是针对电信和金融行业的对策更应创新,这是防控电信诈骗犯罪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7.
电信网络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犯罪,近年来此类案件持续高发,作为互联网主要用户群体的高校大学生,正逐步成为这一新型犯罪主要侵害的群体之一。为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态势,切实保护学生的财产安全,通过对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现状进行研究,提出有效的协同治理对策,从而筑牢高校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防火墙,对全面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在高校校园内的发生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宁 《法制博览》2024,(8):8-11
网络诈骗犯罪蔓延至高校,成为当前大学生面临的最为现实的安全隐患。因此,围绕网络诈骗的概念界定、典型特征、成因分析、现实困境的讨论,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网络诈骗的实质样态和未来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合理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刘楚涛 《法制博览》2022,(5):139-141
高校校园是衔接学生和社会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不法网络分子进行网络诈骗有了可乘之机.大学生作为接受高校高等教育的群体,由于社会经验较为匮乏,因而很容易成为各种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的对象.同时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网络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因而导致各种网络诈骗、传销更加肆无忌惮地逐渐蔓延.即使...  相似文献   

10.
电信诈骗近些年虽然在国家严密打击下势头有所遏制,但是,大学生因电信网络诈骗经济遭受损失、身心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的事件仍时有发生。在总结以往学者们有关高校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关于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还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方面有待提升和改进,从而找寻更加有效的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策略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孟凡迪 《法制博览》2023,(23):154-156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件频频发生,犯罪分子利用一些学生的虚荣心、贪小利、单纯的心理特点实施各种诈骗伎俩,使部分学生蒙受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压力。网络诈骗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其背后所引发的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类型和情况,结合网络诈骗的特点,尝试摸索出预防网络诈骗的长效机制,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前,针对大学生的电信诈骗案件频发,已经成了高校安全教育中的非常重要的课题.但由于大学生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学校教育的缺失,使得典型诈骗大学生的现状不容乐观.同样,国家立法不足,高校法制教育短缺,也是导致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从当代大学生教育的角度来对学生遭遇电信诈骗的困境、原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应对当代大学生如...  相似文献   

13.
李元临 《法制博览》2022,(7):136-138
近几年来,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各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信息查询、沟通交流、购物等的主要平台,在网络给大学生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犯罪分子利用大学生群体防骗意识薄弱、认知度不高等特点,开展一系列诈骗活动,导致高校电信网络诈骗事件的不断发生.本文从高校常见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出发,分析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  相似文献   

14.
张威 《法制博览》2022,(12):157-159
电信诈骗严重影响校园安全环境的建设和稳定,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00"后大学生在电信诈骗的受害群体中所占比例逐渐提高,笔者总结分析了其易被电信诈骗的现实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国家—社会—高校等协同合作的应对策略,提高其面对电信诈骗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营造安全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为减少"00"大学生的电信诈...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网络诈骗事件频繁且手段呈现多样化现状,本文以新模式网络诈骗的调查为主体,了解了大学生对于新型网络诈骗的认知情况,分析了其受骗群体庞大,防诈难度高的种种原因,并对此提出一些建议与举措.  相似文献   

16.
关琴  黄雨薇 《法制博览》2023,(10):19-21
本文以2021年X学院学生经历的网络诈骗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网络诈骗的类型,并为高校和执法部门减少成年在校大学生被诈骗的可能,提高学生们的防范意识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吕佳惠 《法制博览》2022,(5):154-156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一环,结合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线下诱导并利用网贷消费的诈骗突发事件,分析案例的背景,提出紧急应对的实施步骤和有效预防此类事件频发的创新方案,为辅导员日常事务管理以及校园防诈骗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遭遇诈骗事件频发。诈骗分子结合社会动态和热点编制骗术,牢牢抓住大学生心理特点、痛点、弱点精准施骗,对大学生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本文选取大学生遭遇诈骗的真实案例,详细分析案例产生的背景、原因、解决方案和经验启示,以此为辅导员处理此类突发事件以及日常开展防骗反诈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军利  谭晓鹏 《法制博览》2023,(13):136-138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校园中的“非接触式”犯罪案件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以电信网络为载体的诈骗犯罪层出不穷。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多样,组织分工明确,诈骗目标的选择随机性较大,易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防范网络诈骗是化解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的关键环节。校园是网络诈骗高发区,校园电信诈骗主要有校园贷、套路贷、创业贷、刷单返利类诈骗、冒充客服等类型。通过分析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和特点,探究高校学生容易受到电信诈骗的原因,并提出以预防为主、强化反诈宣传以及筑牢全民反诈防线等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0.
张云胜 《法制博览》2023,(23):135-137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多样化、技术化以及规模化的特点,并且已经形成了犯罪产业链条,这也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需要对侦查管辖制度进行优化完善。基于此,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与分析,首先,确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管辖制度的运用价值;其次,掌握其发展现状;最后,分析该项制度的优化策略,在提高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管辖效率的同时,促进犯罪侦查管辖工作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