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屡禁不止,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是社会治安的毒瘤.犯罪预防是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重要一环,社区预防作为社会预防体系的基础,把犯罪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对当前突出的电信诈骗犯罪具有极大的遏制作用.公安派出所作为各级公安机关的前沿阵地,结合社区警务长期坚持社区预防工作,不仅是遏制当前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以来,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日益增多,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安机关作为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的主力军,必须准确掌握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的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通过对该类型犯罪的成因分析,主要存在群众反诈意识有待提升、打击该类型案件深度不够、反诈宣传不够精准、联合作战协作不到位等问题。公安机关应坚持以预防为主,同时注重强化破案打击效能,强化内外协作。在反诈宣传工作中需提升精准化、深度化、专业化,加大打处力度,构建联合作战新模式,以更好地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等非接触性新型犯罪也随之不断增多,并出现类型多、手法隐蔽、现代化、金额大、危害大等特点,而高校大学生已成为不法分子主要的攻击对象之一.文章通过介绍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及特点,分析高校频发电信诈骗的原因,提出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对策,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4.
白忠锋 《法制博览》2023,(29):88-90
近年来,随着金融、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利用手机短信、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和现代网银技术实施非接触式电信诈骗案件呈高发、多发态势,而且犯罪手法不断升级翻新。由于该类案件具有隐蔽性强、取证难、侦破难的特征,导致经济财产严重损失。对于公安机关而言,精准使用侦查技术侦破电信诈骗案件、大力打击犯罪分子、挽救群众财产损失是重点。本研究以网络电信诈骗案件的侦查困境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具体的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5.
杨健  陈伟 《法制博览》2023,(26):114-116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电信网络诈骗呈现高发态势。部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青少年提供技术支撑沦为“制刀者”,其犯罪行为已成为不可忽略的社会问题。本文针对青少年利用计算机技术的高智商网络犯罪,以制作涉诈APP软件犯罪这一现象为案例,探讨了这类犯罪的背景、特点、原因,并结合网上“枫桥经验”提出了预防对策,以期为青少年网络犯罪和保护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我国蔓延,由我国台湾地区发源到席卷全国再到重点地区泛滥,我国电信网络诈骗走过漫长历程并仍在不断翻新,呈现出诈骗手段多样化、作案团体专业化、受害群体广泛化的新趋势.其中,电子数据的提取是公安机关侦办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关键,却面临犯罪现场勘查难、证据保全难、电子数据易灭失的困境.要想解决这一...  相似文献   

7.
于顺  滕宝毅 《法制博览》2024,(9):130-132
由于深度合成技术是开放源代码,一些以“AI换脸”“AI换声”为主要手段的合成类产品和服务也开始出现,而依托此类产品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屡见不鲜。目前“AI换脸”冒充身份诈骗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的涉案比重和涉案金额快速上升,其具有诈骗速度快、涉案金额高、事后反应慢等特点,社会危害性尤为凸显。本文通过介绍“AI换脸”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现状,并对近期“AI换脸”冒充身份诈骗案件频发的原因着重进行分析,最后对“AI换脸”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马军 《法制博览》2022,(2):35-38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综合治理和刑事犯罪打击的一块顽疾.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高发、频发,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本文从网络诈骗犯罪发展脉络、实证分析梳理、刑法规制研究等方面进行检视、反思,探求困境突围的应然模式.  相似文献   

9.
易泸月 《法制博览》2023,(11):160-162
在信息化时代,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更新,诈骗种类繁多,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犯罪手段科技化、“精准式”诈骗成趋势等。为有效预防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必须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对策,尤其是针对电信和金融行业的对策更应创新,这是防控电信诈骗犯罪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0.
刘军利  谭晓鹏 《法制博览》2023,(13):136-138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校园中的“非接触式”犯罪案件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以电信网络为载体的诈骗犯罪层出不穷。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多样,组织分工明确,诈骗目标的选择随机性较大,易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防范网络诈骗是化解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的关键环节。校园是网络诈骗高发区,校园电信诈骗主要有校园贷、套路贷、创业贷、刷单返利类诈骗、冒充客服等类型。通过分析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和特点,探究高校学生容易受到电信诈骗的原因,并提出以预防为主、强化反诈宣传以及筑牢全民反诈防线等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1.
廖黄鹏 《法制博览》2023,(15):82-84
电信网络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犯罪,突出揭示了刑法在应对数字化犯罪中的不足。数据刑法的构建面临着迫切的社会需求。电信网络诈骗的数字化特征主要为财产损害的数字化、行为特征的操纵与配合以及风险的全局化,现有我国《刑法》在对其应对上存在客观方面构造局限、法益评价狭窄和情节类要素适用模糊的特征。对此,数据刑法要求刑法在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应对上重新定位相关罪状表述,在诈骗罪构成要件上宽松化理解;扩大法益类型,纳入信任法益;对情节类要素独立化处理,使其等同于数额要素。  相似文献   

12.
李元临 《法制博览》2022,(7):136-138
近几年来,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各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信息查询、沟通交流、购物等的主要平台,在网络给大学生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犯罪分子利用大学生群体防骗意识薄弱、认知度不高等特点,开展一系列诈骗活动,导致高校电信网络诈骗事件的不断发生.本文从高校常见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出发,分析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省18起法院判决的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为研究对象,根据法院的判决书采集犯罪数据,对涉及诈骗的犯罪行为人属性、诈骗组织结构、作案手段、犯罪产业链条进行案例剖析,对犯罪能力、犯罪收益、刑事处罚等维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发现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有组织犯罪;同时,这也不是一种简单的低风险、高收益的犯罪类型,对于不同级别的罪犯来说,具有不同的犯罪收益和犯罪风险。应当采取"重典治乱"的刑罚策略,推进全球犯罪治理模式的国际警务执法合作,实施地域性职业犯罪预防和受害精准预防、系统性源头性全链条打击、统筹境内境外两个战场的"打防结合、预防为先"侦防策略。  相似文献   

14.
黄开禄  高敏 《法制博览》2023,(12):145-147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近几年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呈高发态势,在此类型诈骗犯罪案件侦查中,会计资料勘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运用中尚面临证据认定不准确,证据查找不充分等困境。通过财会路径和业务循环的路径,应用线索筛选法、三查三找法以及核对法可有效对案发公司的业务证据、案件涉及的账册和大数据证据取证和找出犯罪疑点,为案件的分析研判提供独特证明价值和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呈现高发多发态势,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严重危害了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此,北京警方选取了兼职刷单诈骗、贷款诈骗和虚假投资平台诈骗等三个典型骗局案例进行风险提示,旨在帮助广大群众了解骗局套路,提高防骗意识。案列一兼职刷单诈骗市民C女士,在一QQ群看见一条招聘网络兼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张云胜 《法制博览》2023,(23):135-137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多样化、技术化以及规模化的特点,并且已经形成了犯罪产业链条,这也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需要对侦查管辖制度进行优化完善。基于此,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与分析,首先,确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管辖制度的运用价值;其次,掌握其发展现状;最后,分析该项制度的优化策略,在提高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管辖效率的同时,促进犯罪侦查管辖工作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鹏伟 《法制博览》2023,(2):142-144
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预防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一项常态化防范工作。本文以当前网络媒体兴起的“微时代”为背景,分析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探讨大学生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和原因,针对实际形势和当前环境,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辅导员层面、学生个人层面提出具有一定理论性和操作性的防范措施,以期为提高大学生防骗意识和打造和谐的“无诈校园”提供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和网络科技的发展,电信诈骗犯罪在高校里频繁发生,而且给大学生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有精神层面的打击。大学生是经济方面的困难群体,电信诈骗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非直接接触,被害人的钱财的追回率很低,危害严重,已成为影响高校网络安全和教学秩序还有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研究的意义就是对新疆几所高校大学生受骗的原因和现状进行调查,提出切实可行的防骗措施。  相似文献   

19.
张涵  廖帮进  王喜 《法制博览》2023,(10):13-15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大学生群体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首选对象。面对花样百出的诈骗套路,学生存在防骗意识较弱,识骗、拒骗的能力不足。防诈骗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教育对象单一,教师单向输出,学生防诈骗意识不够等问题值得关注。本文针对防诈骗教育路径进行探讨,把重点放在被骗之前的防范教育,以期从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四个教育路径提升优化,多方联合,实现三全育人,促进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金融诈骗已经将触角伸及到网络中,其中新型的犯罪形式是通过互联网实施的网上银行诈骗,这也是目前重点防范的犯罪领域之一。本文主要探讨网上银行诈骗的手法分析以及认定,以期更好防范这种新型的诈骗犯罪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