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来丽梅 《新长征》2006,(11):56-57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在领导干部身上,直接表现为个人的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 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把“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作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必修课,自觉把“官职”视为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权力”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行动准则。切实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相似文献   

2.
盛秀英 《世纪桥》2006,(4):9-10
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来、自觉践行开来,其中关键环节是领导干部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头践行“八荣八耻”。  相似文献   

3.
名利得失问题是一个人毕生需要认真对待和处理的重要问题,也是加强思想修养和党性锻炼的现实课题。看一个人政治上是不是成熟老练,是不是真正党性强、修养好、觉悟高,在名利得失上对待和处理得怎么样,就是重要的试金石。因此,党员干部一定要正确对待名利得失,自觉经受各种考验,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所以,要正确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党员干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相似文献   

5.
谢振华 《学习导报》2014,(15):28-2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民。对于我们基层党员干部来说,只有深情认识群众,才能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情服务人民群众。群众是朴实无华的人。群众是什么,群众是人民大众。“群”以“君”“羊”见义。君者,《易》称“谦谦”,《礼》赞“于玉”,即道德、学问俱优之人。  相似文献   

6.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既是站稳群众立场、树牢群众观点、掌握群众工作方法的核心问题,也是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热情做好群众工作的动力之源,更是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为追求真理、实现梦想而团结奋斗的法宝。  相似文献   

7.
践行群众路线要真正出实效,走进群众心里,就必须念好“勤、实、细、狠”四字诀。访基层群众要“勤”。各级党员干部要“勤”下基层,在基层多听群众“好声音”,轻闻成绩重听意见;多看群众“脸色”,了解社情民意,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读懂群众的心声,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下基层不仅要“勤”,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委创造性地部署开展“机关转作风、为民四服务”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半年过去了,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用丰富多彩的实践作证,这绝不仅仅是一纸文件、一个号召、一次活动,而是把人民群众的所愿、所需、所急、所忧,作为服务的第一信号、第一标准和第一追求,向全省人民群众作出一次庄严承诺后的认真践诺,真正做到了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相似文献   

9.
公仆意识,就是指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内在的意愿倾向,是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愿望和要求,是党员干部为官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党员干部只有牢记自己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一切向人民负责,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如何强化公仆意识?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近几年,主与仆、公与私、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关系被一些人搞乱了,在这种情况下,应通过教育和引导,有针对性地向党员干部灌输公仆意识,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体…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种种范例常被世人所称道。他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是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了行动上,这也是我们当今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处事之基和为政之要。  相似文献   

11.
郭乾 《理论与当代》2010,(10):27-27
<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而作为人民公朴的党员干部,不能当官老爷,拿着纳税人的薪酬混日子。平时要多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干人民群众之所干  相似文献   

12.
近日,南开区纪委组织近两年新提任的处级领导干部和纪委机关党员干部参观“建国第一要案展览馆”,接受廉政警示教育,并在现场签订廉政承诺书。通过参加廉政警示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表示,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切实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并自觉接受组织的监督、群众的监督和舆论的监督,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相似文献   

13.
“一心为民动真情,五年政委民满意”这是湖北省谷城县人民送给县委常委、县人武部政委肖初良上校的一副对联。肖初良之所以受到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关键是他坚持党的事业第一,坚持人民利益第一。他心里始终装着群众,看问题、办事情,一切都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党员干部应时常想着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满意不满意,是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党员干部要经常用群众这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群众是否满意,是衡量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工作标准;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员干部…  相似文献   

14.
论“为民”     
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和价值观,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是我党的力量之源。当今共产党执政,党员干部必须继续保持和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去推进科学发展,化解经济社会“成长中的烦恼”,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真心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也是党员干部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党的群众路线中,核心观点是“一切为了群众”,它是立党为公的一种根本理念。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它就是党员干部指导、支配自己的一切社会行为的根本思想依据。因为,党员干部只有真正树立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观点,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自觉地努力做到一切依靠群众,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一切为了群众”六个字言简意赅,包含着党员干部要正确看待自己和正确看待群众,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身份意识和价值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党员干部若要真正树立“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理念,其一是应该树立正确的自我身份意识:自己在社会中乃是亦“官”亦民;其二是应该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意识:自己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工具,必须勤奋工作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支部生活》2008,(9):31-31
潍坊市围绕拓展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途径,丰富服务群众的内容,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以制度和机制建设为重点,以载体建设为手段.开通六条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绿色通道”,收到明显成效。一是建立便民服务直通车制,变“分散办事”为“集中理事”。二是建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变党员“无职无责”为“有位有为”。三是建立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公开承诺制,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干事”。  相似文献   

17.
人民群众的事情涉及他们的切身利益,再小也是大事。当人民群众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我们的政府,要找的人首先是我们的党员干部。因此,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个偏远、欠发达的民族山区县的党员干部,应常怀“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之心,对群众有深厚的爱,有真挚的感情,做一个心重的人,把群众的事情看得比泰山还重,做一个心诚的人,诚心诚意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为群众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三讲”教育是在新的形势下以整风的精神,解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使班子肩负起改革、发展、稳定的历史使命,保证党的纯洁性,举众人之力、集体之力、组织之力,提高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思想认识,把“三讲”教育作为每个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端正思想作风、改造主观世界的一个难得的机会,要严格用党性标准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自己,特别是要正确对待各种批评和意见。不容置疑,在“三讲”过程中难免群众有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顾虑,担心讲了真…  相似文献   

19.
土默特右旗推行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四五六”工作法,受到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进一步总结推广其经验。本刊记者在深入土默特右旗采访时,亲身感受到土右旗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联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责任意识、公仆意识,真切看到了群众满意的笑脸,也更深刻地领会到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和大力宣传推广土右旗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四五六”工作法的重要意义,尤其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学习和推广土右旗“四五六”工作法,更有着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4,(1):37-38
少数党员干部得了“软骨病”,面对诱惑“气短”,见到金钱“手软”,对待名利“眼红”,遇到困难“腿软”,碰到上级“膝盖软”,对待群众“翻白眼”。生理上的“软骨病”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危害生命健康;而精神上的“软骨病”,则会让党员干部丧失理想信念,脱离人民群众,不断腐化堕落,损害党的形象。要医治“软骨病”,需用“三剂良方”,方可割除毒瘤,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