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来稿须知     
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法学理论刊物,也是目前福建省首家公开发行的法学学术研究专业性期刊。本刊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重学术性和实务性的宗旨,及时反映法学研究的新成果,辟有《学者论坛》、《理论与实践》、《法学争鸣》、《港澳台法研究》、《博士(生)论坛》、《中外法律比较》、《WTO与法律》、《法制经纬》等栏目。为繁荣法学理论,推进法治建设,本刊欢迎广大法学研究人员、法学教育和政法实际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广大读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2.
来稿须知     
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法学理论刊物,也是目前福建省首家公开发行的法学学术研究专业性期刊。本刊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重学术性和实务性的宗旨,及时反映法学研究的新成果,辟有《学者论坛》、《理论与实践》、《法学争鸣》、《港澳台法研究》、《博士(生)论坛》、《中外法律比较》、《WTO与法律》、《法制经纬》等栏目。为繁荣法学理论,推进法治建设,本刊欢迎广大法学研究人员,法学教育和政法实际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广大读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3.
贵州民族法学研究成果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有着丰富的民族法学研究资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贵州民族法学工作者在民族法学基本理论、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法制建设、民族法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优秀成果,推动了民族法学研究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警察法学是研究警察法律活动规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警察法学存在的地位、依据,警察法律现状及其框架体系;警察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实施和执法监督等。警察法学的学科体系,可分为警察法学基础理论、警察法学发展史、警察法律规范三个学科。  相似文献   

5.
对法律现象进行客观、准确地认识,是法律制度的正当性、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法学教育的科学性的根本保证。法学研究是法律知识生产与供应链条的顶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场景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市场与需求主导了法律学说、法学方法与法学争论发展。实证法学方法在现代社会被作为准确认识法律现象和法律制度的主要方法,在于其能够提供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更加客观和科学的认知程序。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法学是中华法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法律在治世中的作用.中国古代的治世模式及法学形态大体上经历了以下的变化过程:君权神授的兵刑之治与刑名之学;明德慎罚的宗法礼治与早期经学;以法治国与法学;德主刑辅综合之治与经学、律学、吏学、谳学等的共同发展.明朝后期,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法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转换为法律的渊源和法律在治理世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法律诊所教学是一种创新型的法学教育模式。法律诊所在教学中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增进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法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而且突破了传统的法学教育教学模式,增强了法学教育的整体效果;通过法律诊所教育,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使法学教育本身在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提升、法律信仰形成方面更加科学化。  相似文献   

8.
高校的非师范专业的法学教育无法与名校、法学专业院校相比,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与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的便利,确立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培养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为社会提供成熟实用的法律工作者。  相似文献   

9.
法律素质培养视角下的大学法学教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少量课堂讨论的大学法学传统教学方法,是不能完全适应培养法律应用人才的要求的,要想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大学法学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大学法学教学培养学生法律素质至少应抓好三个方面的教学:法学理论教学先行,扎实基础知识;法学实践教学后继,架通理论与实践;乡土人情的教学贯穿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社会常识。  相似文献   

10.
法学体系·法律体系·法学课程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体系、法律体系与法学课程体系三者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 ,从法学研究、法律实践及法学教学三方面来看 ,弄清三者间的关系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 ,也是目前法学研究和法学教学的薄弱环节。法学体系是由法学的全部分支学科构成的统一整体。法律体系也称法的体系或部门法律体系 ,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现行的各个部门法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法学课程体系在理论上目前尚缺比较明确的概括性的表述 ,一般是指以普高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中各法学课程组成的整体。从法律发展史上说 ,是先有法律、而后才有法学 ,因此 ,法律体系应先…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法律改革与司法腐败已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和社会对高质量、大数量的法律人材的需求,使法学教育、法学学习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机遇.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如何学好法学,如何理清法学学习的性质、动机、方法无疑是应对挑战、抓住机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哈罗德·伯尔曼是美国当代综合法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涉及综合的法概念、法的社会理论、西方法律发展史、法律与宗教等 ,他力图用辩证的、历史的、综合的观点看待法律 ,最终是要建立一种超越以往三大法学派的新的法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论法律文书概念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文书概念修正是指法律人在一般语言表迭能力基础上,用法律语言、法律思维和专门表达技巧,为实现特定法律目的,将案件事实和法律依据以及结论用书面形式进行恰当的表达成果.该概念不仅解释了法律文书内涵的核心是法律思维和法律语言,而且指出了法律专业化前提下的外延.概念修正可以通过逻辑和实证分别予以验证,实践修正概念有助于运用法律逻辑构建法律文书的规范程式、制作法律文书,对于提高法律文书质量,解决同案不同判,落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遏制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由德国法学家耶林提出并被誉为法学上的重要发现,对各国的立法和判例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合同义务作为缔约过失责任的首要构成要件,对契约生效前契约双方的权利、义务的界定,以及对正确掌握缔约过失责任成立的时间段、缔约过失责任的性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规范实证主义法学的立场上看,权利源于法律,授权性规范就是授予权利的法律规范。为什么法律可以授予权利?从授权性规范的语境入手,我们可以找到四种与授权相关的主体立法者、权利主体、社会公众、法学家。法律授予权利的正当依据,可以从这四种主体的角度得到论证。  相似文献   

16.
著名民法学家杨立新教授是当代中国研究亲属法最卓有成效的学者之一,其亲属法研究生涯已逾30年,引领和见证了中国亲属法理论的现代化。杨立新教授倡导对身份关系的现代解读的指导思想为中国亲属法理论研究的腾飞提供了正确的指引,其亲属法学术思想主要包括亲属法理论体系、亲属法一般理论、婚姻法律关系、亲子法律关系、亲属法律关系、亲属财产法律关系、中国民法典亲属法编的起草思路与总体构想等方面。杨立新教授几乎对亲属法领域中的大多数问题都做了深入创新的研究,不少领域的研究和课题都处在领先地位,其中大部分的观点已经被国内学界奉为权威和经典,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亲属法理论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李大钊思想研究领域,对其法律思想的研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大钊的法律思想及其实践活动是十分丰富多彩而渊深宏博的。李大钊是我党早期少有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家。他对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等,都有过深入系统地研究。他提出的“依宪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超前性和历史预见性,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末中国第一次继受大陆法系,实际上继受的是这一法系中的德国法族,中国对于拉丁法族的继受开始于1989年意大利和中国订立法学交流协议后,从此,有70多名学者受教于意大利大学以及拉丁关洲国家的大学,把拉丁法族的精髓带入中国,形成中国德国学派和拉丁学派争鸣的格局,完成了对大陆法系的全面继受。第一次继受是被迫的;第二次继受是自愿的、和平的。由于第二次继受,中国的罗马法教学完成了转型,表现为更多地通过罗马法原始文献学习罗马法,优士丁尼《法学阶梯》开始被作为罗马私法课的教材使用。  相似文献   

19.
沈家本是清末的著名法学家,修律大臣,清末礼法之争法理派的代表。在清末修律的争论中,沈家本系统地阐释了自己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意义的法律思想。其核心即学习借鉴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法学思想,以改造中国传统的以礼为纲的法律体系,主张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道主义、民刑分立、司法独立、改良监狱、建立陪审员和律师制度、对少年犯实行惩治教育、大力实行法学教育培养法律人才等,对中国法学的近代转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习惯/民俗习惯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但一直遭到法学界的忽视和误解,并受到制定法的轻视。本文立足于“中国问题”.论述习惯/民俗习惯在法律制度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并试图为习惯/民俗习惯正名。通过对比分析主要国家(包括我国)的习惯/民俗习惯法律渊源中的现实地位,建构性地提出我国对习惯/民俗习惯的法源地位进行重构的可能路径之一;在民法典制定的过程中,有必要认真对待民俗习惯,化解法官选择适用民俗习惯时在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所遭遇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