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姚海 《俄罗斯研究》2007,2(4):69-74
俄国现代化进程的结构失衡造成的系统性危机,是导致俄国革命的客观前提。第一次革命迫使沙皇政权进行改革,但斯托雷平体制的失败造成了危机加剧的形势,酝酿了新的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既有矛盾,与此有关的一系列事件把俄国引向1917年革命。  相似文献   

2.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战略策略和路线方针的基本出发点.苏共在制定治国方略中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原理,这是苏共执政失败的最大教训之一;苏共"超资本主义"倾向的社会历史根源是民粹派及其所代表的民粹主义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3.
"弱国家"形态及其根源:印尼的案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礼伟 《东南亚研究》2003,(2):27-33,40
本文主要探究弱国家的形态特征及其根源,并具体分析了印尼这一个案.所谓弱国家,是指政府(履行其基本职能的)能力滑坡、社会结构趋向于涣散的这一类国家,是介于正常运转国家与失败国家之间的一种国家类型.造成弱国家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形态转型期的新旧二元结构冲突,也包括原本就比较松散的种族一宗教结构,以及全球化时代来自世界体系的压力.新权威主义可能是转型时期国家避免弱国家局面的一种实用制度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美两国在南海主要围绕着岛礁建设、航行自由、争端解决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着激烈的战略博弈。其内在根源,主要是两国在南海的国家利益不同、海洋政策主张存在分歧以及两国对南海地区主导权(或曰影响力)的争夺。未来一个时期,美国利用南海问题围堵打压遏制中国的政策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中美南海战略博弈将长期存在;同时,中美两国因互有所求、相互借重不断加深,也不会因南海问题彻底摊牌,中美南海战略博弈将保持总体可控、斗而不破的总基调。但由于美国深度介入南海争端、持续加大军事力量的投放力度,两国军事力量正面交锋不断增多,不能排除擦枪走火的可能性。随着中美两国综合实力的相对长消,美强我弱、彼攻我守的态势将逐步发生逆转,我将稳步提升在南海地区的战略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这被外界称为“中国奇迹”。有人将这一奇迹归功于中国的发展主义政府,并且将当代中国的政经关系概括为“中国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强调自由市场的“华盛顿共识”,各级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货币政策和行政干预,深度介入经济发展,地方官员更是将经济增长作为政府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6.
苏共在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这促进了苏联文化的繁荣。然而由于在斯大林时期,却逐渐形成了文化专制主义的路线、政策和体制。这一文化专制主义的路线、政策和体制统治了苏联近六十年之久,它成为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其历史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7.
论东南亚古代铜鼓文化及其在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铜鼓是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广大地区的一种代表性文物 ,它广泛渗入东南亚史前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铜鼓文化。古代铜鼓文化是东南亚史前时期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东南亚本土文化和固有文化的代表 ,而且还是东南亚吸收和融合其他外来文化的基础 ,至今在东南亚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仍可见其踪迹。  相似文献   

8.
日本立法实践表明,文化基本法重点发挥的是文化人权法与文化政策法的功能,厚植文化国力的根本在于全面提高"人"的文化艺术修养。中国文化政策存在稳定性不足、文化人权相对忽视及文化政绩化、功利化现象,亟待尽快制定文化基本法,就文化发展的基本理念、不同主体的权责义务及各项文化政策作出规定,以实现文化重要性教育,明确文化政策方向及保障文化人权,保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有源之水"与"有本之木"。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本文中以广义的政治文化的概念为基石 ,尝试性地将菲律宾的政治文化发展过程主要分成三个阶段 :早期政治文化、殖民地政治文化和独立后的政治文化。早期政治文化是菲律宾在东方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带有“个人权威”色彩的政治文化源头 ;殖民地政治文化是菲律宾在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菲律宾政治文化的影响 ;独立后的政治文化是菲律宾在 1946年以后以政党政治为主要特点的政治文化。笔者从菲律宾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出发 ,考察菲律宾政治发展过程和文化发展过程 ,总结菲律宾政治文化的特点 ,并从菲律宾现实的政治行为找出菲律宾政治文化的表现形式 ,从而为了解菲律宾政治运作方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石宝洁 《东南亚研究》2001,(3):55-57,62
高台教是越南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本文通过对高台教的基本教理、教义的分析 ,揭示了越南文化融合力强及创造力弱的特征 ,同时通过对高台教产生背景的分析 ,揭示了高台教包含了越南人渴望国家强大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1.
马来西亚印度人的由来及其困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民族,但与马来西亚其他民族相比,印度人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群体.本文拟对马来西亚的印度人作一概述,分析其移民马来半岛的历史,并对独立后马来西亚印度人在政治、经济、民族教育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口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名出色的日汉口译者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对中日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样,才能理解日语的本质,才能对日语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克服或减少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而造成的交际失误,才能更加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以保证口译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文化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如同源头活水一样,能够渗透到国家治理体系的每一个要素之中,发挥持久而又深远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持续的滋养,是厚植“中国之治”的文化根基。在我国要迈入高质量发展关键...  相似文献   

14.
泰南四府民族分裂主义的由来、演变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世界上,民族与宗教问题往往是引发地区骚乱或局部战争的导火线,而且往往与政治、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泰南四府马来族穆斯林民族分裂主义的性质也基本如此.近百年来它始终困扰着泰国政府,尤其是二战以后,泰南穆斯林地区由于宗教、民族矛盾的发展,政治上的不平等和经济上落后等因素,导致要求独立自决的运动一直延绵不断,并由政治斗争发展到武装斗争.特别是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泰南四府原来积存的矛盾被重新激活,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公开采取了暴力恐怖手段与政治对抗,企图谋求独立,且愈演愈烈,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综观泰国历届政府的政策,笔者认为,为了打击南部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仅靠法律手段和政治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武装镇压或同化政策也是难以奏效的.为了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稳定,首先要承认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用政治对话代替武力对抗,用改革政策取代同化政策,加快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增加人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做到社会公平、分配公正.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要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政府要通过诚意来逐步取得绝大多数穆斯林的理解与支持,不给少数顽固的穆斯林分裂主义者以可乘之机.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铲除南部的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真正实现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和国家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韩国文化外交是其软实力的重要来源和体现。韩国文化外交卓有成效,其路径主要有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个方面。韩国文化外交的启示在于:经济现代化是文化外交的物质保障;政治民主化是文化外交的制度保障;完善的社会建设是文化外交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明确的文化产业政策是文化外交的直接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原产地规则是FTA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分析了东亚FTA体系中原产地规则的特征,然后从理论上研究了现有的原产地规则对东亚生产体系的不利影响,重点分析了影响机制和渠道。最后,结合东亚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印尼人姓名的复杂形态反映出印尼文化的多元性,它可以成为观察印尼多元文化的一面镜子,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印尼民族。透过印尼人的姓名,不但可以看到印尼传统文化、巴厘―印度教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之间的明显差异,而且能体会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本土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融合,并看出印尼人具有名随人变、崇尚名誉、讲究实用的姓名特点。  相似文献   

18.
离散视角与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翻译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热点通常集中在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冲突方面,但对华裔作品本身的文化翻译属性论述不多。本文以三位华裔美国文学领军人物的代表作为例,通过将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理论与文化理论中的离散视角相结合,深入探讨华裔美国作家进行离散书写时展现的"杂合性"特质。  相似文献   

19.
汉语汉字在越南的传播既是中国封建统治者出于统治和开发边境民族文化的需要,更是越南封建王朝加强自身统治的需要。汉语汉字通过多种途径在越南进行传播,对越南社会政治文化以及语言文字的社会功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所包容的文化意义也就因此呈现出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